缩略图

小学留守高年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

作者

潘奕辰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 408100

摘要:通过以课堂互动的形式,对重庆市小学留守高年级学生进行为期一个月、共计八个课程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探究该班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否能通过本次实验干预得到有效提升。结果发现:(1)实验组在实验干预结束后,积极心理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2)实验组的积极心理品质中的情感维度、超越维度显著性变化较大。以此可知小学留守高年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能通过实验培养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小学;留守;积极心理品质;培养

一、引言

积极心理概念自1958年由贾霍达提出后,历经多年发展,直至1998年塞里格曼推动积极心理学运动后,才逐渐明确并受到重视。当代积极心理学研究如何从个体挖掘并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涵盖主观、个体与集体层面,旨在促进个人品质发展。我国在此领域研究尚浅,尤其缺乏针对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研究。

对于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尤为重要。其形成受遗传、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及个人修炼等多方面影响。小学阶段,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应注重培养思维创造、为人宽松、有洞察力等积极心理品质。这些品质不仅有助于儿童健康成长,还能培养高尚道德情操。

在本研究中,我们关注正进入五年级的留守儿童,他们面临学习任务加重与习惯转变的挑战,出现不适应。本研究旨在通过多维度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引导他们克服消极影响,提高自我认知,成功度过转折期。通过正面评价、发现闪光点及引导克服消极心理等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可有效培养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为其未来学习与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重庆市某小学五年级留守学生一组作为实验组,另一组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参与测试总人数48人,其中男生25人,女生23人。对照组参与总人数48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24人。

(二)研究工具

问卷采用孟万金教授于2014年编制的《中国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全篇共50个题。分为6个维度和15个积极品质。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问卷由6个维度组成。分别为认知维度对应创造力和求知力、情感维度对应爱和友善、意志维度对应执着和真诚、律己维度对应持重、宽容和谦虚、利群维度对应合作力和领导力、超越维度对应感恩与理想、幽默风趣,采用likert5点计分。得分越高,说明积极心理品质水平越高,得分越低,说明积极心理品质水平就越低。

(三)实验设计

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后测实验。其中对实验组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实验,每次干预分别有针对性地对应一个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主题,干预时长为一节课即40分钟。八次主题分别为树立自尊与自信、提高生活满意度、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增强自我效能感、培养抗挫折能力、增进主观幸福感、改善学习力、乐观与希望。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后均测试当时的积极心理品质水平。

三、研究结果

(一)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差异分析

本研究采用的是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了对照组实验组在研究前积极心理品质各维度 的差异。结果如表1所示,前测中积极心理品质各维度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中均不存在差异,说明两组在实验前是满足随机变化的,因此,之后实验组所有变化能够说明均归于实验处理。

(二)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值的差异性分析

本研究采用的是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了实验组对照组的前后测差值在各维度及总分上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如表2所示,超越维度在前后测存在显著差异,t=-2.712,p=0.009<0.01,实验组的均值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均值。情感维度在前后测存在显著差异,t=-2.521,p=0.015<0.05,实验组的均值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均值。总分在前后测存在显著差异,t=-2.068,p=0.041<0.05,实验组的均值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均值。结果表明,经过实验干预,实验组的超越维度、情感维度这两个方面的分数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意志维度、律己维度、利群维度和认知维度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程度,总分得到了明显提升,即经过实验干预,实验组的积极心理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四、分析讨论

(一)实验干预后实验组情感维度得到显著性提高

针对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干预实验显示,实验组在情感维度上的提升显著优于对照组,原因如下:一是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团体情境和人际交互,帮助学生认识、探讨、接纳自我,显著提升积极心理品质,尤其在情感方面。二是情感表达与认同:团体辅导提供安全环境,鼓励学生表达情感,促进情感理解和认同,增强情感维度的积极品质。三是情感认知与反思:引导学生了解自身情感模式和调节方式,提升情感理解和处理能力。四是情感支持与共鸣:学生在团体中分享情感,获得理解和支持,减轻情感压力,提升情感维度的积极品质。五是情感表达技巧培养:教授有效沟通、情绪调节等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情感,提高情感维度的积极心理品质。

综上,团体辅导通过多方面作用,显著提升了留守儿童在情感维度上的积极心理品质。

(二)实验干预后实验组超越维度得到显著性提高

针对留守儿童,一个月的积极心理品质干预后,实验组在超越维度上的提升显著。原因如下:一是团队挑战与探索:活动中的挑战激发学生勇气、决心和毅力,提升超越维度的积极心理品质。二是明确目标与愿景:设定目标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努力实现,促进超越维度品质的提升。三是团队支持:成员间的支持和鼓励增强学生自信,培养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提高超越维度品质。四是自我肯定与效能感: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带来的自我肯定,激励学生积极面对挑战,提升超越维度。五是榜样作用:活动中表现良好的学生成为榜样,激励其他学生模仿,提高面对困难的勇气。

综上,团体辅导通过多方面作用,显著提升了留守儿童在超越维度上的积极心理品质。

五、研究结论

(一)小学留守高年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能通过培养得到显著性提高。

(二)小学留守高年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情感维度能得到显著性提高,具体表现在爱和友善两个方面。

(三)小学留守高年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超越维度能得到显著性提高,具体表现在感恩与理想、幽默风趣三个方面。

参考文献

[1]王远.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学习心理品质培养思路[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10):68-69+72.

[2]付可心,于嘉怿.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18):110-112.

[3]刘玉娟.团体沙盘游戏在高职学生心理素质提升中应用实践——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方案设计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2(06):75-78.

[4]王伦刚,王昕玥.“后疫情时代”青年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提升路径探析[J].潍坊学院学报,2021,21(06):107-110.

[5]程宝珏.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J].现代职业教育,2021(47):208-209.

[6]侯颖超.短视频传播时代下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5):108-109.

[7]曾院珍.重点关注学生心理干预模式的构建——基于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视角[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4):68-69.

[8]张弘.高校心理健康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24):160-161.

[9]冯冬梅.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培养策略[J].现代职业教育,2018(28):278.

[10]王定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J].教育科学论坛,2017(31):78-80

基金资助: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渝东南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成长机制与塑造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SKSZ053)

作者简介:潘奕辰,女,重庆江津人,硕士,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

详细联系方式:重庆市涪陵区涪南路108号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学院,电话13452560635,邮箱1062032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