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德育在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的作用

作者

汪文浩 许少杰

金肯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

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民办高职院校的资助政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和发展。学生资助工作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国家实现平等教育的关键纽带,不让学生困贫失学、因贫辍学是学校资助管理中心的基本要求。资助工作要结合学院学生特点,构筑资助育人长效机制。资助工作可从“五爱”即以爱培根、以爱慧智、以爱健体、以爱育心、以爱圆梦五个维度助推“五育”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打造资助育人新模式。目前,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例如德育在学生资助管理中的作用发挥不明显、资助工作开展方式单一,缺少多样性。本论文主要阐述了在民办高职院校中学生资助工作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并从金融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励志教育等方面论述了相关的建议和做法,以助力德育在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的作用,为确保每一位贫困的大学生拥有平等的学习机会,对我国贫困大学生受教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资助育人;资助政策;德育;管理

目前,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不断推进,现阶段各大高校都在不断地建立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其中包含了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或者勤工助学等,确保大学贫困生可以顺利地完成高等教育。但目前部分高校的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存在贫困生认定标准不明确、忽略精神层面的资助、资助政策不健全等问题,急需在管理过程中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当前许多高校对资助工作对全程管理缺少管理,没有切实发挥资助育人功效,同时缺少足够对人文关怀,本论文就是以民办高职院校JK为例,浅谈德育在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的作用。

1.民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贫困生认定不确定因素较多

目前,在高校进行资助育人的工作中不确定因素较多。较多高校在进行资助工作的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对困难生认定困难、识别难度大等。目前,高校对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相对单一,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主要按照高等学校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以及评议小组给出的评议结果确定。高等学校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的出具单位主要来自学生籍贯地,当地部门不一定能客观地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操作的时候存在 “顺水人情”、随意开具等问题。因为学生所在的地区的经济水平也存在差异性较大,因此贫困程度也有所不同,所以高等学校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公信力相对较差,关于贫困学生资格认定存在一定的偏差。此外,有部分大学生受自尊心的影响,很少主动提交贫困证明。同时,贫困生确认身份的时间往往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在这个时候,大部分同学对资助相关政策并不了解,所以存在遴选贫困生时主观武断的情况多,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实际贫困的学生没有被认定。

1.2缺少在精神方面对大学生的资助

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重点解决了贫困生在生活上的资金问题,却忽略了在精神方面对学生的资助。贫困学生往往存在自卑、焦虑、自闭的特征,这是由于在长时间内物质条件和心理发展和其他学生存在差异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主要集中于物质层面,对学生的思想情况和心理状况缺乏关注。一方面,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部分贫困学生欠缺诚信,为能够得到助学金,会出现作假行为; 少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后并未按期偿还助学贷款; 部分学生获得助学金后不愿意参加勤工助学。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没有充分发挥德育功能及其作用。在另一方面,很多高校在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过程中,对受助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干预较少,部分学生受到经济或生活方面的压力时,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现行的学生资助工作重视物质层面资助体系的健全,忽略了精神层面的资助,没有及时给贫困学生提供思想引导以及心理辅导等,影响了资助工作的教育功能的发挥。还有很多贫困生在受到资助后,购买奢侈品以及不符合实际消费水平的物品,用来向其他同学展示并不比别人差等等。

1.3资助政策存在不健全

高校重视资助工作怎样实现公开、公平以及公正的研究,怎样确保名额的合理分配、信息的精准等方面的内容,但往往却忽略了在青年大学生受资助之后的教育、管理以及监督等工作。根据调查问卷,以民办高职院校JK为例,部分以及个别受助学生在获得资助后,没有把助学金用在学业上,违背了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初衷。而上述问题的出现,充分表明了资助工作中强化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事实上,资助只是手段以及途径,只有在资助工作中落实德育工作,才能切实发挥资助育人工作。

1.4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存在不足

目前,高校对于贫困生资助的过程中往往过于关注贫困生的认定和受助过程,却往往忽略了贫困学生的心理和生活以及思想方面等。虽然部分贫困生家庭虽然“脱贫”了,但在贫困认定资格审查的复查过程中,由于贫困生的实际收入难以调查清楚。部分贫困生觉得受资助这是应该得的,不愿意做一些公益服务的事情,缺少感恩情怀。部分贫困学生盲目和同学攀比,拿到资助金后购置不切实际的生活“奢侈品”,例如高端手机、香水等,还存在在家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贷款,造成一些不好的后果。

2.高校受资助学生工作的现状和意义

2.1高校受资助学生工作的现状

高校的德育工作贯彻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对于受资助学生没有单独的、重点的德育教育工作。各大高校开展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当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实现资助工作相关精神的全面渗透。我国目前实施的资助工作思路比较重视 “资助育人”,高校需要将 “资助育人”和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教育教学活动之间进行充分融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培育与锻炼大学生实践精神与创新意识,高校应当全面落实励志教育与诚信教育、感恩教育与责任感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其次,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和德育工作之间充分融合,能够进一步实现 “资助育人”的教育目标。针对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组织开展系统化的德育工作,有助于贫困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国家、社会、学校的关爱与关怀,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育工作在高校资助工作中落实不到位。由于普遍高校存在重视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体系化建设,对于资助工作和德育工作结合重视不够,造成目前许多高校依靠资助工作发挥育人功能,德育工作与资助工作的结合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造成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和德育工作缺乏相关性。

2.2高校受资助学生工作的意义

高校资助工作与德育工作相结合,能够贯彻落实全国学生资助工作精神。要抓好励志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等,全国学生资助工作总体思路的提出为高校资助工作和德育工作结合起来提供了有利依据。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与德育工作相结合,有利于资助育人更好的发挥作用,开展好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有利于贫困学生建立诚信、懂得感恩、明白责任,从而促进德育工作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发挥实效。

高校在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全过程深入贯彻德育工作,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诚信友善、懂得感恩的意识,进一步实现高校 “资助育人”的教育教学目标。最后,高校开展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融合德育工作,能够帮助受助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因此,在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中,应加强德育教育工作的渗透,帮助学生有序地完成学业,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3.提高德育在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发挥作用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3.1将诚信教育切实位于资助工作的第一位置

“人无信不立”,在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中应强化诚信教育。应当整合家庭、社会以及高校等方面的教育资源,建立健全完整的诚信教育机制。高校应当

建立健全精细且实用性较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以此来提升贫困认证工作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为高校学生资助认定工作有序、公平、公开以及公正的展开奠定基础。首先,建立健全诚信教育机制,针对学生组织开展有效的诚信教育,建立健全学生的个人诚信档案,促进高校与学生家庭、社会的及时沟通与交流。其次,高校还应当结合外部的舆论环境组织开展学生的德育工作。同时,大力宣传国家的资助政策以及诚信体系,将触及诚信底线要付出的代价,让大学生更好的了解国家资助政策价值指向,帮助大学生更加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

3.2要将心理教育渗透资助育人工作的全部内容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不仅面临着繁重的学业压力,同时还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生存压力。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会面临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尤其是贫困学生。贫困学生不仅面临着学习方面的压力,还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方面的压力。在这样的重压环境下,高校学生容易出现敏感、自卑、焦虑等各种心理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纾解,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日后的社会生活。

目前,高校要高度关注贫困生中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帮助其树立自尊和自信,培养学生积极良好的心态。在高校学生资助过程中,要开展“优秀青年学生榜样”学习活动,引导贫困学生树立人生目标,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

3.3感恩教育要贯穿于资助工作的全部过程

高校在进行学生资助工作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感恩教育,需要全方位地渗透感恩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首先,高校开展的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当中应当全方位地贯彻学生感恩教育,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积极地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等活动,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同理心,在实践当中形成感恩之心,同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当中始终抱有一颗感恩之心,传递善意。其次,高校在开展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时,不仅应当重视学生在经济方面的困难,还应当帮助学生养成知恩图报的意识。组织学生通过家庭实践活动了解家人的无私付出。最重要的是,高校的感恩教育还应当帮助学生懂得自立自强。鼓励学生刻苦学习,掌握各项技能,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以民办高职院校JK为例,学院资助中心创建励志社,将受资助的贫困生纳入到励志社,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全面发展的锻炼机会,例如打造特色活动勤工俭学、绿色通道、暑假社会实践、“一站式”社区志愿服务等,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切实发挥资助育人工作实效。

4.结语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高校大德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根据资助育人的特点,对影响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进行规避或消除,创新"多元化资助,精细化管理"的资助育人模式,创新资助育人融入大德育体系的"三助育人"思路,创新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资助育人功能在高校大德育体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燕.德育教育在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和实施路径[J].学园,2020,13(12):87-88.

[2]马丽.德育工作在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新西部,2018(11):93-94.

[3][1]曾少英,何萍.加强学生资助工作在高校大德育体系中的育人作用[J].世纪桥,2016(10):66-68.DOI:10.16654/j.cnki.cn23-1464/d.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