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设计助力天津“非遗”保护与经济发展初探
闻静 李英涵
天津美术学院 天津市河北区天纬路4号 300141
摘要: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双重冲击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与经济发展如何实现协同共生和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创新“非遗”文化已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文创设计的出现,不但可以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开辟新的途径,还能够通过情感连接使商业生态变得优越和完善,做到在推动“非遗”活态传承的同时助力经济与文化的协同发展。文创设计能够通过创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将传统“非遗”元素与现代化的审美需求进行结合,赋予“非遗”项目新时代的生命力,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和提高经济效益。本文以“非遗”“纸鸢”为研究对象,基于天津特色地域文化以及“风筝魏”的艺术特色,再从“非遗”活化的视角出发,采用文化符号提取、现代审美转译等设计方式,设计《津曈燕影》与《燕舞鼓韵》两款纸鸢文创产品,以期探讨文创设计在“非遗”保护与经济发展中的双重价值,力求突破传统“非遗”产品的功能局限与市场困境。
关键词:“非遗”保护;文创设计;纸鸢;文化活化;经济发展
“非遗”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命脉,更是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而当下的全球化、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非遗”活态传承也面临着市场需求力不足、传承人数量流失等诸多问题。以造型灵动、工艺精细著称的天津“风筝魏”国家级“非遗”项目,在日趋僵化、功能单一、审美固化等问题影响下,也逐渐与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产生距离。为激活“非遗”纸鸢在新时代的生命力,通过设计《津曈燕影》《燕舞鼓韵》两款“非遗”纸鸢文创产品,不仅是对“非遗”技艺的致敬与创新,更是构建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一次有效尝试,有助于形成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共生与共赢的局面。
一、“非遗”文创的现存问题与挑战
目前,“非遗”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时代需求日益迫切。天津 “非遗”符号(风筝魏)这一具有地域文化特性的文化遗产,其活态传承关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更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文创产品是以文化为基础,基于文化符号而衍生出的具有实物形态的产品,是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洋,门梦菲,田蜜,解真.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方法研究[J].包装工程,2020,(14):288-294.]。“非遗”文创设计能够有效转化促进“非遗”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使天津“非遗”纸鸢这一“静态遗产”变为“动态资源”,契合时代要求并令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但在现存的条件下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文化内涵理解不足与消费者认知不足
由于现代化进程加快、新鲜事物的涌现,许多人对“非遗”文化内涵的理解逐渐变得模糊,例如消费者对“非遗”纸鸢所蕴含的传统故事、制作工艺、寓意象征知之甚少,致使“非遗”所具有的特殊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传承。加上市场宣传以及科普推广的不足,多数消费者对纸鸢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并未深入了解它背后潜藏的艺术价值,缺乏强烈的艺术认同和消费兴趣。
(二)过度商业化造成的“次生损害”
根据马康纳 (MacCannell) 对戈夫曼(Erring Gofman)舞台理论研究后提出的“舞台真实理论”推出,过度商业化会将“非遗”从“后台”原生语境剥离,置入“前台”表演空间,使其脱离本真性而带来次生损害。过度商业化的改造以及割裂技艺与历史语境的关联,也会对文化内涵产生异化和碎片化。
(三)专业人才短缺与社会参与度不高
年轻一代对现代科技和流行文化的依赖,使他们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逐渐减弱。而年长的传承人由于年龄和观念的限制,往往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传播方式和消费需求,这也使得“非遗”传承陷人困境[ 孔悦如.从地方文化视角探讨非遗元素在文创设计中的创新发展[J].匠心,2025,(01):107-109.]。以“非遗”“风筝魏”为例,整体行业面临中青年传承人断层问题突出,且因其推广的形式单一,多依靠线下展演(如庙会、灯展等),缺乏数字化与新媒体互动等,导致群体接触有限,日常关注度低,公众参与度低。
二、文创设计助力天津“非遗”保护的创新路径
(一)《津童燕影》与《燕舞鼓韵》的设计概念
《津曈燕影》与《燕舞鼓韵》两款纸鸢文创设计以天津“非遗”“风筝魏”为基底,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津派特色元素作为设计灵感来源,同时将现代设计语言与传统“非遗”文化相结合,并将传统纹样通过转译的方式简化为更具代表性的几何图案,创造出既具有辨识度又富有艺术感的图案形象于系列衍生品方巾,既保留其文化内涵,又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需求。设计旨在突破传统纸鸢的“观赏属性”“手工属性”,通过文创助力可以将“非遗”文化转化为日常生活消费品,使其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打造兼具文化内涵与商业价值的文创生态,助力“非遗”“活态传承”与经济协同发展。
(二)文创设计的核心元素及特点
1.核心元素
传统设计文化不但在设计哲学、精神意向等宏观层面影响着现代艺术设计其物化的载体——具象的设计元素也同样对现代艺术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具象元素的重新组合运用焕发出异常夺目的光彩[ 李麟.再现与重构——论传统设计文化在现代设计艺术中的运用[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01):105-108.]。“风筝魏”的风筝在绘画技法上借鉴了中国工笔画的细腻与精致,同时又融入现代写意画的夸张表现手法和杨柳青年传统年画的独特风格[ 刘琳琳,王涛,刘姿琳.风筝魏文化基因图谱构建及创新设计应用研究[J].北京文化创意,2021,(05):58-70.]。基于以上研究,在纸鸢的元素提取和设计中,需要注重地域性和文化性的结合,将天津的地标建筑元素和具有象征意义的纹样元素等进行艺术化处理,融入风筝的设计中,力图使风筝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天津文化的载体。
在《津曈燕影》的设计中地标建筑元素选取了天津城市文化符号的“天津之眼”,它作为城市的象征,也代表着现代与传统的结合,伫立在海河之上见证天津的历史变迁和现代发展,寓意城市的繁荣和包容精神,在设计中它圆形的外形占据纸鸢的中心,强调它圆满和完整的象征意义。在设计具有象征意义的纹样元素的选取上将杨柳青年画娃娃作品中具有象征意义的纹样提取,并进行组合碰撞,首先选取杨柳青年画娃娃中出现的蝙蝠的形象,它在中国文化中被当作幸福的象征,蝙蝠的谐音是“遍福”,即“遍地是福”,出现蝙蝠衔着铜钱的纹样,则寓意“福到财到”,两旁再伴有双鲤戏水,则是团圆美满之意,四周加以海浪纹恰好与天津之眼的形象相结合,凸显天津的运河文化滋养着城市文脉,推动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其次牡丹元素也出现在杨柳青年画娃娃中,它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富贵、繁荣和美好,能够传递出对繁荣的向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两旁添加山纹的连续性和流动感,寓意着生命的连续和变化,以及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设计中还融入稻穗纹样,表达对丰收和富饶的向往。
在《燕舞鼓韵》设计中地标建筑元素选取了天津传统建筑——鼓楼,它代表着天津的地域特色和历史底蕴,传递出对城市文化的尊重和传承。设计中也将杨柳青年画娃娃作品中具有象征意义的纹样选取并组合,例如桃子、蝙蝠,设计中将桃子与蝙蝠的组合,表达福气与长寿的双重祝福,同时蝙蝠的形象与铜钱结合,代表“钱眼”,形成了“福在眼前”的图案,寓意财富和好运即将到来,也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还将蝙蝠与“寿”字纹相组合,表达“五蝠捧寿”寓意,蝙蝠与云纹的结合,则寓意“福运高升”,云纹周围添加稳固的山纹,与流动的云纹形成相互映衬,表达一种动静结合的美感,象征生命的永恒与变化的无常,山纹与桃子的结合也象征着社会“长寿稳固”,设计中绶带鸟与山茶花纹的结合,则带有“春光长寿”“生机勃勃”的寓意,加以“花中隐士”的菊花纹样,表达出高洁的品格和隐逸的生活态度,设计中融入的宝相花纹样则是将莲花、牡丹、等自然花卉的花头进行变形处理,象征着平安、富贵和繁盛。
2.设计特点
燕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幸福的象征,有着美观的造型以及强大的文化吸引力。《津童燕影》与《燕舞鼓韵》的外形均以“燕子”为原型,呼应天津“九河下梢”的运河文化中“燕归巢”的吉祥寓意,同时契合纸鸢轻盈灵动的美学特征。在以燕子为外形的基础上,融入天津地域等元素,使整体造型具有积极的文化寓意和祝愿,为“非遗”文化的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本设计在继承中国传统色彩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强调色彩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根据不同主题进行色彩设计。《津曈燕影》与《燕舞鼓韵》设计中选取了中国传统颜色丹罽、天水碧、官绿等,并结合天津地域特色,融入天津民间艺术和天津自然景观色彩,以及杨柳青年画中强对比的色彩风格,如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等,增强纸鸢的立体感和动态感。同时整体色彩搭配借鉴1987年版《大闹天宫》的经典配色,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韵味和美感,也加强了视觉冲击力和文化辨识度。
对称作为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元素,不仅在建筑、绘画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更在民间手工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称式构图是风筝设计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构图方式,大部分的风筝造型都是对称的。对称式构图给人一种稳定、协调的视觉感受,同时也贴合人们日常的视觉习惯[ 刘彦希.传统风筝视觉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大观,2022,(04):62-64.]。在《津童燕影》与《燕舞鼓韵》设计中能够平衡传统纹样的秩序感与现代设计的简约性,同时在衍生品方巾设计中通过几何化变形纹样的叠加和对称,形成“传统纹样现代化转译”的范式。
(三)文创设计过程与文化愿景
1.文创设计过程
文化创意以文化为主要元素,融合多元文化,运用相关的科学知识,结合不同载体构建出新事物的一种新型文化现象,是人类的知识、智慧还有灵感相互碰撞[ 崔冰清.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20,(02):74-75.]。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具象设计和抽象设计的特点,如何将具象的事物夸张变形成抽象的图案并应用在设计中尤为重要。抽象的修饰手法能通过对原有图案进行描摹,再利用美学思维进行重新设计,使原有的图案焕发生机[ 刘彦希.传统风筝视觉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大观,2022,(04):62-64.]。
基于对天津的文化背景进行研究,“风筝魏”的文化渊源、特点及纹样图案等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本次设计中,以纸鸢为主体, 选取象征性纹样、颜色、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的文化元素,并设计方巾衍生品,力争增强纸鸢的地域性和文化性,提升其文化特色内涵和商业价值。设计将部分传统纹样元素进行现代化转译组合,演变出几何状纹样,形成富有传统韵味和时尚特色的设计图案。同时开发生活用品(如抱枕、文具)、装饰品(如挂画、剪纸)等,形成多场景覆盖,满足消费者从“收藏”到“使用”的多维需求。
2.文化愿景
《津曈燕影》与《燕舞鼓韵》设计的背后有着“将非遗转化为城市生长的文化基因”的美好愿景。设计在对“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同时,尝试构建出“非遗”文创品牌体系的IP形象、衍生产品制作等,联结其他相关文化产业发展形成文创产业的集群效应,推进城市经济发展。本设计的文化愿景不仅仅是对“非遗”技艺的物理存续,更是希望通过创造性的设计建立起“过去—现在—未来”的对话,将“非遗”从被保护的对象转变为支持城市建设的发展源动力,打破遗产与生活的二元对立,使“非遗”不再为静态的文化标本而是城市更新的积极参与者。
三、文创设计助力“非遗”经济发展的路径
(一)文创设计的文化重构与再表达
文创设计的文化重构与再表达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过程,旨在通过文创设计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形成具有独特文化特色和创新性的产品设计。使其以一种新的文创产品的形式,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既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有利于发展文化创新审美,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而为城市经济发展开辟新的思路。
(二)“非遗”文化IP的打造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成功的“非遗”文化IP可以为城市、地区的品牌形象代言,增加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提高知名度、美誉度,收获关注、合作,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效益的增长,还可促进“非遗”文化传承创新、增进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改善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效益。例如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遗址,这一来自数千年前的传统文化IP,之所以能够在当代焕发光彩并成功引发公众广泛关注,与其基于体验的多元化传播密不可分[ 何竞平.基于体验的传统文化IP传播策略——以三星堆为例[J].北京文化创意,2021,(04):29-34.]。
四、天津“非遗”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潜力与方向
(一)文化资源与历史积淀
天津的“非遗”资源有着独特的优势,作为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与北方文化重要地,其“非遗”资源兼具历史深度与文化多样性,为经济发展提供独特动能,这些“非遗”资源涵盖了多个领域。例如,技艺类的国家级“非遗”“风筝魏” “杨柳青木版年画” “泥人张彩塑”等,具备高度工艺辨识度。这些“非遗”作为天津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不仅记录了天津的历史变迁,也体现了天津人民的生活智慧与艺术创造力。
(二)文创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
1.数字化方向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已成为文创产品开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为文创产品注入了新的活力[ 侯红梅,冯琴,邓凤.数字化视角下三苏文化文创产品的创新开发与设计探究[J].中国包装,2025,(01):135-140.]。
文创设计在今后的数字化发展方向上,将不断完善 “天津非遗数据库”,在全面展示各个“非遗”项目的特点的同时,为未来研究、保护工作做好铺垫。有助于提升“非遗”保护工作的管理效率和水平,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当下,元宇宙概念的加速演进,越来越多的文化、商业活动逐步拓展这一新领域。“百度希壤”是百度虚拟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产品,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虚实交融、持续运作、多人互动的虚拟环境。可以依托元宇宙技术推广“非遗”文化,同时为用户在线上提供独特的虚拟文化体验和虚拟消费机会。
从数字化建设来看,运用高像素影像、3D打印、VR虚拟现实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对“非遗”进行保护与宣传成为大趋势,借助数字技术对“非遗”的艺术进行更形象、更直观的呈现,扩大“非遗”的传播渠道。
2.新媒体营销
文创产品的设计,可以是一种有形的物质化产品,也可以是一种展示类的无形化服务。在新的媒体环境中,文创产品具有更多的传播形式、更快的传播速度、更广的传播面、更广的受众[ 崔志康.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创产品设计审美发展方向研究[J].艺术品鉴,2023,(14):80-83.]。
文创设计未来发展将对准新媒体营销,一方面注重内容创新、精准定位与跨平台整合;另一方面,融合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运用新媒体平台特质与大数据营销等方式加强与民众交流、建立情感联系。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也将进一步推动营销升级,提升“非遗”文化吸引力、影响力,商业价值与市场认同。
结语
“非遗”文创设计是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交汇点,承载着守护历史文化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文化意义与社会价值。《津曈燕影》和《燕舞鼓韵》的“非遗”文创设计,积极回应“非遗”的保护与经济发展如何实现协同共生和当下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创新“非遗”文化的时代课题,为天津的“非遗”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思路。设计的目标在于满足公众对传统文化的现代需求和审美体验,传递天津新时代的文化韵味和现代活力,使传统“非遗”艺术与现代经济形成相辅相成,形成共生共荣的生态模式。
参考文献
[1]杨慧子.《手工开悟:非遗与文创设计》[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2.
[2]胡妍.习近平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与价值意蕴[J].安康学院学报,2024(01):1-6.
[3]孔悦如.从地方文化视角探讨“非遗”元素在文创设计中的创新发展[J].匠心,2025,(01):107-109.
[4]张婕,钟蕾.文化视野下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保护[J].包装工程,2014,(14):110-113.
[5]刘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天津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8(08).
[6]何亮,何杰.萍乡市湘东区“非遗+文创”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J].明日风尚,2022,(23):180-183.
[7]崔冰清.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20,(02):74-75.
[8]李麟.再现与重构——论传统设计文化在现代设计艺术中的运用[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01):105-108.
[9]侯红梅,冯琴,邓凤.数字化视角下三苏文化文创产品的创新开发与设计探究[J].中国包装,2025,(01):135-140.
[10]刘潇,周欣越.基于新文创视角的文化IP体系构建[J].包装工程,2022,(10):183-189.
《津瞳燕影》《燕舞鼓韵》——基于非遗纸鸢的天津文创设计,获《2024国文奖——两岸青年非遗文创大赛》(二等奖)
主办单位: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会、台湾艺术发展中心(证书编号EO202412291750UAW2Q9)
指导教师:叶春辉,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参赛者:李英涵、闻静(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传统艺术数字化创新形式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