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学习倦怠研究现状综述
颜佳一 肖芊芊 通讯作者常琳
沈阳师范大学
摘要:学习倦怠作为当代大学生面对的一种普遍问题,备受研究者关注。目前,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对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对干预措施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将梳理大学生学习倦怠研究现状,从学习倦怠的内涵与测量、影响因素、干预策略三个角度进行综述。最后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期待更多关于学习倦怠的多角度、多群体、更具应用性的创新研究出现。
关键词:学习倦怠; 内涵与测量;影响因素;干预策略
1 引言
一项运用多阶段抽样法对江苏三所不同层次高校的30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学习倦怠整体处于中等水平,部分大学生(14%)存在中上水平的学习倦怠。这样的调查,在不同层次的学校、不同的专业中都有许多。学习倦怠不仅对大学生的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消极影响,也会对高等院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培养产生负面作用。
目前,学习倦怠的研究热度不减,但对学习倦怠的综述并不多。且大多是对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对干预措施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拟在围绕学习倦怠,对学习倦怠的内涵、测量、影响因素、干预措施等方面总结出当代大学生学习倦怠研究现状,以期为学习倦怠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2学习倦怠的内涵与测量
2.1学习倦怠的内涵
国内较早对学习倦怠进行研究的是台湾学者们,张治遥(1989)将学习倦怠定义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课业压力、课业负荷或其他个人心理层次上的因素,以至于产生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之后,内地学者连榕(2005)结合大陆学生的学习状况,认为学习倦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动机或学习兴趣,但又不得不进行学习时,所产生的种身心俱疲心理状态和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状态。
2.2学习倦怠的测量
国内学习倦怠运用最广的量表是连榕(2005)等学者结合我国大学生实际情况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量表。该量表通过国内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67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在 Maslach 的三维工作倦怠定义和量表(MBI-HSS)上进行修改完善,得出量表三个维度: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国内也有学者认为传统的三维结构并不足以描述学习倦怠,如徐云等学者(2010)认为学习倦怠由情绪耗竭、低效能感、学习怠慢和学习动机不足四个维度构成,有必要引入学业动机不足这个维度。近年来,也有一些学者试图从自己的专业出发,编制符合自己专业特点的倦怠问卷,不同专业不同角度的量表创新,对学习倦怠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具体化、精细化的支撑。
3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
学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种,即学习者个体心理的因素和外部环境所赋予的对学习者的影响。
3.1内部因素
3.1.1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和判断。班杜拉将其定义为“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孙慧紫、刘贤伟在他们关于中国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分析(2018)中发现,学业自我效能感和专业承诺对于大学生学习倦怠拥有较高的负向预测力,这一观点在多项实证研究中不断被证实。
3.1.2专业承诺
专业承诺是指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一种认同感,并且他们愿意为自己的专业相关付出相应的努力,采取积极向上的态度和正向行为模式。在此维度下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文提到的2005年连榕等人提出的“大学生专业承诺量表”,即认为大学生专业承诺有四个维度:情感承诺、继续承诺、理想承诺和规范承诺,专业承诺可以有效预测学习倦怠。赵隽关于大学生专业承诺的中介作用的研究(2014)中,提到的“学习倦怠的自我效能感和专业承诺呈显著负相关,是学习倦怠的有效负向预测变量”等等。
3.1.3学习水平
学习水平是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所能达到的程度,这包括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以及学习技能的培养和使用等多个层面。在学习倦怠这一主题下对于学习水平这一因素,多量化为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学习水平的高低与学业倦怠的关系也被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证实,呈负向相关关系,如徐加明的研究(2024)发现“学习水平对大学生学习倦怠有统计学意义,是大学生学习倦怠影响最大的因素”“大学生学习成绩越好,学业倦怠水平越低。
3.2外部因素
3.2.1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中获取的精神上或物质上的支持。学界普遍认为学业倦怠水平的高低与社会支持的多少呈负相关,刘在花对学生学业倦怠水平影响的研究(2013)中认为好的班级环境会降低的学习倦怠发生可能。另外有学者的研究认为,名校学生(985、211)学生学业倦怠发生可能性低于普通高校背后的支撑因素,除了上述提到的学习者自身学习水平的高度,便是名校所能给予的更好的社会支持(如更好的师资条件、硬件设施、学习氛围等),因此学校环境的好坏、水平的高低与学业倦怠水平的关系也被证实。
3.2.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包括父母学历水平、父母职业、家庭形态、经济状况、学习者是否独生、家庭户籍所在地等等。家庭因素是一个相较于上述我们所阐述的种种因素而言更边缘化的一个因素,属于人口学因素之一,相对来说影响力较小。 Jacobs等人的研究(2003)发现能和家庭成员和睦相处的学生学业倦怠程度较低。家庭关系和缓温暖,对学生的学业状态有益,这种家庭学生的学业倦怠可能性也就较低。
4 干预策略
4.1.心理层面
运用心理学干预学业倦怠问题是一种常用手段,如陈森顺等人的研究(2013),通过对60名学业倦怠大学生进行8次单次2小时的团体辅导干预;张平等人的关于理工类大学中的大学生学业倦怠心理干预方面研究(2014)通过对20名有学业倦怠倾向的某理工学院的男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走出学业倦怠。上述均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4.2学习层面
也有学者试图用学习方法的进阶与完善,改变错误的学习方式帮助大学生摆脱学业倦怠问题。如汪明春等人的研究(2011)中提到大学生应该探究符合自己的学习兴趣的学习方法以改善学业倦怠问题。但遗憾的是,在这个层面的实证研究极少,期待后续的研究。
5 总结与展望
学习倦怠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对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教育质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从现有研究数据来看,高等院校学生尤其是职业院校和医护专业学生受到较多关注,而对中小学生的关注较少。鉴于学习倦怠的普遍性和调节机制与积极心理品质相关,而这些品质的养成多在大学前的教育中形成,因此,大学前各阶段,尤其是中学阶段的学习倦怠情况需要得到充分重视。此外,个体积极心理因素和环境积极因素在学习倦怠的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韧性和调节能力也是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徐云,李娇,张婷.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结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5): 613-615.
[2]郭英,周文静.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学习倦怠研究综述[J]. 教育学术月刊,2008(10):17-20.
[3]杨丽娴,连榕.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54-58.
[4]郭英,周文静.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学习倦怠研究综述[J]. 教育学术月刊,2008(10):17-20.
[5]廖红.论大学生学习倦怠、社会支持的状况及其关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3):141-143
基金项目:2024年省级项目“‘心动力,云相伴’——基于AI助手和团体心理辅导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倦怠问题的实证研究”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编号:S202410166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