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病毒的传播与预防

作者

花满赢

长春建筑学院 吉林长春 130000

作者简介:花满赢(2003.04),女,汉族,辽宁省沈阳市人,本科,研究方向:广告学。

摘 要:病毒传播是指病毒从一个宿主个体通过各种途径转移到另一个或多个宿主个体的过程。本文从病毒的定义、传播途径、预防入手,本文通过搜集解释各种关于病毒的理论假说,分析得出人类关于病毒预防的机制,并以预防病毒传播的方法展开说明。

关键词:病毒;传播;假说;预防

在当今波诡云的国际形势下,保证安全是一大重要问题。对于各种病毒的了解与诠释是各国卫生安全体系共同关注的话题。这里的病毒不是狭隘意义上的寄生体,而是广义上多种途径进行传播,对人体造成侵害的概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途径、形态、与方式。通过对不同病毒假说的分析与界定,提出更有效的预防传播途径,为人类未来更美好的生活发展打好基础。

一、病毒传播的定义

病毒传播是指病毒从感染者或病毒携带者传播到易感者的过程。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播,这些途径主要取决于病毒的特性和感染者的状态。这里的“病毒”指的是能够感染生物体并复制自身的微生物,而“宿主”则是这些病毒所依赖的生物体,包括人类、动物、植物等。

二、病毒传播的不同途径

(一)呼吸道传播。是最常见的传播渠道之一,也是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其中,尤其是针对于一些呼吸道病毒,更易多发,如流感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等。这些病毒存在于空气中的飞沫或气溶胶中,当易感者吸入含有病毒的飞沫或气溶胶时,就可能被感染。 日常生活中,咳嗽与打喷嚏这类看似平常的举动,却蕴含着惊人的传播力量。

(二)消化道传播。消化道传播这类传播主要常见于肠道病毒,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这些病毒可以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源或食具进入易感者的消化道,从而引发感染,容易感染甲肝、戊肝、脊髓灰质炎等,会引起呕吐、腹泻、肚子疼等,多发于夏天,伴有发热症状,也可能是因接触者接触了受污染的食物或水所引发的大肠杆菌感染。

(三)接触传播。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是指易感者通过与感染者或携带者的皮肤、黏膜直接接触而感染病毒。间接接触传播则是指易感者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如毛巾、衣物、被褥、指甲剪等)而感染病毒。

(四)虫媒传播

虫媒传播是指被病毒感染的吸血节肢动物(如蚊子、蜱虫等)叮咬易感者时,将病毒传播给易感者。例如,蚊子可以通过叮咬传播乙脑病毒、黄热病病毒、登革热病毒等。部分禽流感亚型可感染人类,如H7N9。人可以通过直接接触受感染的动物或动物的粪便而感染。感染禽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7天内,平均3-4天。发病急,初期一般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红眼病、腹泻等,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全身症状。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多在发病3~7天出现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可咯血痰。2013年2月至2017年7月期间,出现了五次季节性人类H7N9 感染波。

(五)血液、体液及母婴传播

一些病毒存在于携带者或患者的血液或体液中,可以通过输血、器官移植、性行为等方式传播。例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等都可以通过血液、体液传播。母婴传播是女性在妊娠、分娩和哺乳期间将病毒传播给胎儿或婴幼儿。这种传播方式常见于一些可以通过胎盘或产道传播的病毒,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以及巨细胞病毒等。

(六)医源传播

医源性传播是指在医疗工作中人为造成的某些传染病的传播。这包括易感者在接受治疗、预防、检验措施时,由于使用受污染的器械或医护人员的手而感染病毒,以及药品或生物制品受污染而引起的传播。

三、病毒起源假说的启示

病毒的起源是生物学领域的一个复杂且尚未完全解开的谜题。目前,关于病毒的起源存在多种假说,以下是几种主要的观点:

(一)逃逸假说认为,病毒可能是从细胞中逃逸出来的基因片段演化而来。细胞内包含着大量的基因,在生物进化历程中,一些基因片段可能由于某些原因脱离了细胞原有的基因调控体系,这些片段逐渐获得了能够在细胞间移动并且利用细胞资源进行自我复制的能力,从而演变成了最初的病毒。例如,某些病毒的基因序列与宿主细胞的部分基因序列存在相似性,这为逃逸假说提供了一定的证据。

(二)古老生命形式假说:病毒可能是一种古老的生命形式,在生命起源的早期就已经存在。在地球早期的原始环境中,简单的有机分子逐渐聚合形成复杂的大分子结构,其中一些大分子结构可能就具备了类似病毒的特性,如自我复制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原始的类病毒结构不断进化,适应不同的环境,与其他生物共同进化,最终形成了如今看到的各种各样的病毒。

(三)退化微生物假说:病毒可能起源于退化的微生物。原本完整的微生物在特殊的生存压力或者环境变化下,逐渐失去了细胞结构中的很多部分,只保留了最基本的遗传物质复制和传播的能力,从而演变成了病毒。

此外,还有一些观点认为病毒可能起源于远古时代的细胞生物内,通过基因组的自我复制错误、寄生关系演变或水平基因转移等方式逐渐脱离宿主细胞,形成独立的感染实体。

尽管存在多种假说,但病毒的起源仍然是一个充满争议的科学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病毒学研究领域的深入发展,未来可能会揭示更多关于病毒起源的奥秘。同时,了解病毒知识对于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具有重要意义,人们应保持对科学知识的关注和学习,提升个人健康素养和疾病预防能力。

四、预防病毒的途径

(一)医用口罩防护作用。病毒会附着在一些物体上才有机制传播散开,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通过飞沫传播这种方式,作为人类可以拿出防护的武器,拿出口罩,有效隔离病毒,降低病毒吸入身体的概率,所以要及时规范自己,不定时准备口罩,以防不时之需。

(二) 勤洗手。洗手是最简单有效的预防传染病的方式,很多病毒都可以通过手接触进行传播,勤洗手可以阻断病毒的传播途径,建议洗手时最好选择,流动的水中冲洗或者使用一些手部的消毒剂进行清洁。同事要保持环境洁净。居住环境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清洁卫生非常重要,经常接触的公共物体表面,也要经常清洗消毒,因为这些地方都有可能会传播病毒。

(三)加强免疫力。坚持锻炼、健康饮食,多吃些蔬菜水果,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还要保持充足的睡眠,都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降低病毒感染的概率。

(四)感染高峰期的时候,医院是最不安全的,里面有很多的感染患者,还有很多病种的患者在医院聚集,所以大家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最好不要往医院跑,万一把病毒带回家,全家都会跟着遭殃,当然了,还有最后一点,如果不慎感染了病毒,并出现了明显的胸闷气喘、咳嗽咳痰并且症状不见明显好转,一定要及时前往医院及时治疗。以免病情加重危害健康。

总之,虽然关于病毒的各种讨论层出不穷,但是我们要秉持着科学的态度,审慎看待各种假说与舆论,面对病毒高发季节更要学会保护自己,与身边朋友和爱人的安全,迎接更健康明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