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干预中的同辈支持对高职大学生“社恐”的影响研究
胡星宏 唐少东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庆
项目号:建立支持性同辈社群:改善大学生“社恐”的团体干预策略 编号:2024FDYZXB03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团体辅导干预对缓解高职大学生社交恐惧(社恐)的效果。通过对高职大学生群体的问卷调查与团体辅导干预,结合心理学动力学理论,评估团体辅导中同辈支持对高职学生社交焦虑、自尊的影响。结果表明,团体辅导显著提高了参与者的自尊,降低了其社交焦虑水平。研究结果为高职院校“社恐”学生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心理干预路径。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社恐;团体辅导;心理干预;同辈支持
一、引言
1.研究背景
大学生群体中社交恐惧(简称“社恐”)现象日益普遍,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日益强调个体表现和社交能力的背景下,许多大学生在面对社交情境时感到强烈的不安和回避倾向。据《中国青年研究》杂志的一项调查,超过40%的中国大学生报告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焦虑,而其中相当一部分人表现出明显的社交恐惧。社交恐惧不仅对学生的社交活动带来障碍,且可能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学业表现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此类恐惧情绪往往使学生在学术、社交甚至生活中都面临压力与自我怀疑,导致逃避社交、难以结交朋友,进而影响其大学适应性及归属感。
近年来,社交恐惧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研究者们普遍认为社交恐惧的产生受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例如,个性特质如内向型性格和完美主义倾向往往会加剧对社交场合的回避,而社会文化中对社交能力的过度强调也加深了“社恐”学生的心理负担。此外,家庭教养方式、同龄人比较压力和竞争激烈的学业环境也被视为潜在影响因素。
社交恐惧症(SocialPhobia)是指个体在社交场合中体验到极度的焦虑和紧张,担心被他人评价或批评的心理障碍。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在高职院校,学生在面对课堂互动、就业面试、社交活动时常常感到压力过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职大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惧,影响了其学业、职业发展和人际关系。社交恐惧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学术表现的下降,也可能导致自尊心的缺失、社交能力的退化,甚至造成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
2.研究问题
在社交恐惧的干预方式中,传统的个体心理咨询往往受到资源、时间和成本等多方面的限制。近年来,团体干预因其集体互动和同伴支持的特点,成为缓解“社恐”的有效途径。团体干预通过集体活动的方式,为参与者提供了更多社交实践和互相支持的机会。特别是支持性同辈社群,通过同伴间的情感共鸣、理解和鼓励,有助于减少个体在社交场合中的不安和回避倾向。因此,如何通过建立支持性同辈社群以改善大学生的社交恐惧现象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问题。
具体而言,本研究提出以下两个核心问题:
(1)同辈支持社群如何在缓解大学生社交恐惧方面发挥作用?
(2)支持性社群的团体干预策略能否显著提升“社恐”大学生的社交自信和社交技能?
3.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建立支持性同辈社群作为团体干预策略对大学生社交恐惧的影响。通过一系列的团体活动,本研究将观察并评估同辈支持对参与者的心理健康、社交信心和社交技能的改善效果,验证这种干预方式在缓解“社恐”方面的实际效用。更具体而言,本研究的目标包括:
(1)探索通过同辈支持提升学生的社交技能和自尊;
(2)为高校心理健康服务提供可行的团辅干预模式,推动同辈社群支持在校园心理健康建设中的应用。
4.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为团体干预策略在大学生“社恐”干预中的应用提供新的理论与实践依据。支持性同辈社群提供了一个非正式的社交场所,通过同辈之间的正向互动和鼓励,使参与者在不设防的环境中逐步提高社交自信心。这种模式不仅能够缓解社交恐惧,还可以培养成员的社交技巧和归属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
从更广泛的社会角度来看,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交适应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将为高校心理健康中心提供一种新型的、低成本的干预方式,拓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范围。
二、文献综述
1. 社交恐惧的概念与成因
社交恐惧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也称社交焦虑症,指的是个体在社交场合中经历的强烈焦虑,特别是对他人负面评价的恐惧,这种情绪体验通常导致个体回避社交活动和场合[ Ollendick TH, Hirshfeld-Becker DR.The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of social anxiety disorder.Biol Psychia-try, 2002, 51:44-58. ]。社交恐惧症的核心特征是过度的自我关注和对他人评价的过度敏感。在这种情境下,个体容易感到自己是他人注意的焦点,害怕在社交互动中暴露自己的不足或受到负面评价[ Insel TR.Social anxiety:From labo-ratory studies to clinical practice.Biol Psychiatry, 2002, 51:1-3. ]。这些恐惧和焦虑常表现为生理反应,如出汗、心跳加速、面部潮红等,严重时,个体会避免与他人的互动,甚至影响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职业发展和学术成就。
社交恐惧症的形成机制较为复杂,既涉及个体特质的作用,也与成长过程中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具体来说,社交恐惧症的成因包括个体心理机制、社会环境和性别差异等多个因素的交互作用。
1.1 心理机制与个体特质
社交恐惧的核心心理机制之一是“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个体在社交场合中过度关注自己的表现和他人的评价,导致对他人反应产生高度敏感,形成负性的自我认知和焦虑情绪[ 陈春慧.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述情障碍、社交焦虑与问题性手机使用的关系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03):76-79.]。此外,个体的性格特质,如内向、完美主义和高自我监控水平,是社交恐惧症的关键风险因素[ 张帅,范晓莉,邵新月.青少年社交恐怖症的发生与家庭教养方式、人格特征及行为抑制的关系[J].河南医学研究,2023,32(21):3951-3955.]。例如,完美主义者在社交情境中通常会设定过高的自我期望,对自己的表现进行严格评判,进而感到焦虑和不安。这类个体常常害怕犯错误或无法满足他人的期望,因此更倾向于回避社交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交恐惧症患者通常会表现出一种对自己表现的“过度自我关注”,这种自我关注是社交恐惧症的核心特征之一。个体在社交情境中过度担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导致产生紧张、焦虑等生理和情绪反应。此外,个体在面对社交情境时的认知偏差(如对自己形象的过度担忧、对他人反应的误解)也加剧了社交恐惧的程度。
1.2 环境因素的作用
除了个体心理机制外,社交恐惧症的形成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家庭环境对社交恐惧症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研究表明,过度保护、父母期望过高以及父母对他人评价的过度重视,都会使个体缺乏必要的社交技能和自信心,增加社交恐惧的发生率。例如,来自严格家庭或父母过于干涉孩子社交生活的个体,往往在与他人互动时感到不安和局促。
此外,社会环境中的压力源(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竞争性文化)也在社交恐惧的发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大学生群体中,学业成就和职业发展对自我价值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在高竞争环境下,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症状尤为显著。学业和社会对成功的高度评价,使得大学生群体中社交恐惧症的表现尤为突出,特别是当这些学生感到自己无法满足社会或家庭的期望时,社交焦虑感会加剧。
1.3 性别差异
性别差异是社交恐惧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大量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表现出社交恐惧的症状[ 柴梦甜,陈博,潘诗诗,等.正念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性别的调节作用[J].心理月刊,2024,19(02):93-95.DOI:10.19738/j.cnki.psy.2024.02.026.]。这一差异可能与社会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过程有关。传统文化往往要求女性表现得更为谨慎、关注他人评价,而男性则通常被期望更具自信和独立性。因此,女性在社交场合中更容易体验到焦虑和自卑感,而男性可能通过更为直接的社交应对方式来缓解这些焦虑情绪。
2. 同辈支持理论
同辈支持理论提出,同龄人之间的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评价支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显著的积极作用[ [1]叶赟,陈沁,倪静玉,等.同辈支持网络小组对新护士社交焦虑及心理弹性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8,32(04):283-288.]。在社交恐惧症的干预过程中,同辈支持可以显著缓解个体的焦虑感,特别是在处理社交恐惧和情感孤立时。个体通过与同龄人的互动,不仅能获得情感上的支持,还能在信息共享和反馈中获得心理上的增强和自信。
2.1 情感支持
情感支持指的是通过同辈的理解、共情和关怀来减轻个体的孤立感,使其在社交场合中能够更加放松和自如。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情感支持尤为重要。由于大学生群体常常面临自我认同的挑战以及社交适应的困难,他们在面对社交焦虑时,更倾向于从同龄人那里寻求理解和支持。通过情感支持,同辈群体能够帮助个体减少对负面评价的恐惧,建立更健康的社交关系[ 董霞,曾艳.本科生社交焦虑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高教论坛,2020,(11):54-57.]。
2.2 信息支持
同辈之间的经验分享与社交技巧的传授也为个体提供了宝贵的信息支持。通过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方式,个体能够从同辈身上学习到如何更好地处理社交压力,从而在面对社交场合时更加自信。这种信息支持帮助个体提高社交技能,减少社交恐惧的情绪,并增强社交自我效能感。
2.3 评价支持
同辈群体的正向反馈和鼓励对个体的社交信心至关重要。积极的评价支持能够帮助个体看到自己在社交情境中的潜力,减少负面自我评价,从而提升其面对社交挑战的信心。同辈的支持和鼓励让个体在面对社交情境时更加积极主动,减少回避行为,提升社交参与度。
3. 团体干预的有效性
团体干预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策略,尤其适用于社交恐惧症患者。研究表明,团体干预通过创造一个安全、非评判性的社交环境,能够有效减少个体的社交焦虑,并帮助他们在相互支持中逐步建立自信[ [1]郑洁,梁社红,祝一虹,等.积极心理取向的团体辅导对社交焦虑研究生的干预[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33(12):9-14.DOI:10.13603/j.cnki.51-1621/z.2018.12.002.]。
3.1 暴露疗法
暴露疗法是团体干预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逐步引导个体接触他们所害怕的社交情境,暴露疗法可以有效减少个体对社交情境的恐惧。研究表明,暴露疗法通过持续的社交情境暴露,个体的焦虑情绪会逐步得到缓解,社交恐惧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3.2 社交技能训练
社交技能的缺乏是社交恐惧症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团体干预中,社交技能训练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方式,帮助个体提高基本的社交技巧,如目光接触、表达自己的意见、适当的肢体语言等,从而增强其社交自信心和社交适应能力。
3.3 同辈反馈
在团体干预中,同辈之间的积极反馈至关重要。同伴的正面评价和反馈能够显著提升个体的自信心,帮助其在社交情境中更加自如地展示自我。
4. 支持性同辈社群在社交恐惧干预中的应用
支持性同辈社群的建立为“社恐”学生提供了一个富有情感支持和心理支持的环境。研究显示,支持性社群通过增进成员之间的互信与共情,能够有效减轻社交焦虑,促进个体的社交技能发展和情感适应。
5. 社交技能训练的补充作用
除了情感支持和信息支持,社交技能训练在支持性同辈社群的干预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交技能的提升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社交挑战,减轻焦虑感,增强社交自信。
三、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通过各学院发放通知以及网上公告等方式招募被试,对自愿报名的高职大学生用社交焦虑量表进行测量,填写编制的量表并进行访谈,挑选出问卷分数高于45分和人际关系存在困扰并有强烈改善自身社交焦虑意愿的60名学生为被试,随机将其中30名安排为实验组,另30名为对照组。两组被试在性别、年级、社交焦虑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研究工具:
(1)采用郑日昌[ 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339-344.ZHENG R C.Psychological diagnosis of college students[M].Jinan:Shandong Education Press,1999:339-344.(in Chinese) ]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该量表包含28个条目,用于测量个体在交谈、交际、待人接物和异性朋友交往4个方面的困扰。出现有关困扰情况计1分,未出现过有关困扰计0分,28个项目得分相加得到总分,总分范围为0~28分。总分在0~8,9~14,15~28分别表示人际关系困扰较少、一般、较多,即总分越高表明个体的人际关系困扰越多。
(2)IAS交往焦虑量表(InteractionAnxiousnessScale,IAS):由Leary于1983年编制,主要用于评定独立于行为之外的主观社交焦虑体验的倾向。IAS是一个测量社交焦虑体验倾向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编制过程中尽量独立于行为,更准确地测量社交焦虑本身。因此,对于不涉及自陈行为的纯粹社交焦虑,IAS比其他综合测量情感和行为元素的量表更优秀。其中,11道题为正向计分,4道题为反向计分,第3、6、10、15题的评分倒序后再计算总分。其总评分从15(社交焦虑程度最低)到75(社交焦虑程度最高)得分与焦虑水平成正比,量表Cronbachα系数在0.87以上。
(3)自尊量表(Self-EsteemScale,SES)由10个条目组成,用于评价被试的自尊程度。采用4级评分,得分与自尊水平成正比。
3.团体辅导方案
“共同成长-同辈支持”团体辅导方案,基于团体动力理论、行为治疗理论和理性情绪治疗理论,旨在通过7次团体辅导活动,帮助成员全面、客观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增强自信心,树立合理、理性的思维观念,缓解人际交往中的焦虑与紧张情绪。方案还致力于提高成员的人际交往技巧,促进在团体中结识新朋友,增强团体归属感,并丰富个体的同辈支持系统。团体辅导方案一共进行7次,具体安排见下表。
4.干预方法
心理学专业老师作为团辅的主持人进行团辅活动,采用“共同成长-同辈支持”人际训练团体辅导方案对实验组学生进行为期7周( 每周1次90分钟) 的团体辅导。在团体辅导中,将实验组学生分为5组,每组6人,需要各组人员不仅在团辅过程中进行联系,还需要在团辅外每周进行一次联系和互动。对照组在7周内不进行任何心理干预。 所收集数据使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
四、结果与分析
1.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测分数差异比较
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量表得分比较。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社交焦虑量表和交流恐惧自陈量表得分都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被试在参加团辅活动前是同质的。经过团辅心理活动后,实验组在社交焦虑量表和交流恐惧自陈量表得分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的得分有显著性的差异( p<0.05) ;而对照组两量表前后测得分差异不显著。详见表2。
由表可知,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社交焦虑、自尊得分上没有显著差异,说明两组在实验前是同质的。
2.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后指标得分变化量的比较
本研究将被试参与团体前后的分数变化量(Δ=后测分数-前测分数)作为统计检验量,对干预效果进行验证。
由表观察可得,干预结束后实验组的社交焦虑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自尊水平实验组也是显著高于对照组。
五、讨论
“社恐”作为一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状态,严重影响个体的社交功能和日常生活质量。通过团体辅导的干预,不仅能够缓解个体的社交焦虑,还能有效提升其自尊水平,改善其社会适应能力。基于现有的研究和理论框架,团体辅导作为一种集体干预方式,通过创造支持性的社交环境和提供系统的社交技能训练,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安全、非评判的空间,从而有助于缓解社交焦虑、增强自信心,并促进个体的心理和情感成长。
1. 团辅中同辈支持与社交恐惧
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同辈之间的互动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模拟社交的环境。通过与同辈的交流、分享和合作,大学生有机会练习和提高自己的社交技能。例如,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同辈之间互相反馈,指出彼此在社交互动中的优点和不足。这种来自同辈的直接反馈有助于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社交中的问题,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随着社交技能的提升,他们在真实社交情境中的自信心增强,从而减轻了社交恐惧。
2.团辅过程情感共鸣与正常化
同辈成员具有相似的年龄和生活经历,他们在分享自己的社交焦虑经历时,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当大学生发现自己并非是唯一有社交恐惧的人时,他们会感到自己的情况是正常的。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和正常化有助于减轻他们因社交恐惧而产生的自我孤立感。例如,在团体分享环节中,许多大学生听到他人也有在公众场合发言紧张、害怕与陌生人交往等经历后,会意识到社交恐惧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不是自己的缺陷,进而缓解了社交恐惧带来的心理压力。
3. 团辅同辈支持与自尊
同辈支持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肯定。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大学生在分享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成就时,同辈成员会给予认可和鼓励。这种积极的反馈有助于大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例如,当一名大学生讲述自己克服了在小组讨论中发言的恐惧并成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时,同辈成员的赞扬和肯定会让他觉得自己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从而提高自尊水平。
六、 总结
综上所述,团体辅导干预中同辈的支持在缓解社交焦虑和提升自尊方面具有显著的积极效果。团体辅导通过提供支持性环境、增强同辈支持和实施社交技能训练,帮助个体有效应对社交恐惧,提高社交信心,减少负面自我评价。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和反馈,个体能够在群体中建立归属感,逐渐克服社交障碍,提升自我价值感。因此,团体辅导不仅是社交焦虑症干预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自尊提升、增强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
对于大学生等群体,团体辅导能够提供一个非评判的环境,使他们在面临社交压力时获得更多的支持和技能,进而改善其心理健康和社交适应。因此,团体辅导应作为缓解社交焦虑、提升自尊的有效干预策略,广泛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干预工作中。
参考文献
1 刘东台,李小健.社交焦虑障碍发展成因探讨(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5):376-381.
2 Ollendick TH, Hirshfeld-Becker DR.The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of social anxiety disorder.Biol Psychia-try, 2002, 51:44-58.
3 Insel TR.Social anxiety:From labo-ratory studies to clinical practice.Biol Psychiatry, 2002, 51:1-3.
4 陈春慧.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述情障碍、社交焦虑与问题性手机使用的关系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03):76-79.
5 张帅,范晓莉,邵新月.青少年社交恐怖症的发生与家庭教养方式、人格特征及行为抑制的关系[J].河南医学研究,2023,32(21):3951-3955.
6 柴梦甜,陈博,潘诗诗,等.正念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性别的调节作用[J].心理月刊,2024,19(02):93-95.DOI:10.19738/j.cnki.psy.2024.02.026.
7 [1]叶赟,陈沁,倪静玉,等.同辈支持网络小组对新护士社交焦虑及心理弹性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8,32(04):283-288.
8 董霞,曾艳.本科生社交焦虑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高教论坛,2020,(11):54-57.
9 [1]郑洁,梁社红,祝一虹,等.积极心理取向的团体辅导对社交焦虑研究生的干预[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33(12):9-14.DOI:10.13603/j.cnki.51-1621/z.2018.12.002.
10 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339-344.ZHENG R C.Psychological diagnosis of college students[M].Jinan:Shandong Education Press,1999:339-344.(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