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安的荔枝》谈当代历史文化IP 的塑造路径与价值转化
郑玲玲
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
一、《长安的荔枝》文化 IP 的内容建构:历史真实与虚构叙事的平衡
(一)以史料为锚点:夯实 IP 的历史基底
“荔枝贡”虽为唐代历史中的一个片段,但相关史料记载较为零散,仅见于《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驿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等寥寥数语。马伯庸通过对唐代驿传制度、地理交通、农业技术、官场生态的考据,还原了“荔枝运输”背后的历史语境。例如,作品中详细描写了李善德为测试荔枝保鲜方法,尝试“盐渍法”“截枝法”“隔水法”等手段,其灵感来源于唐代《齐民要术》中对水果保鲜技术的记载。[1] 这种对历史细节的精准还原,不仅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更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唐代社会的生活质感,为IP 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底。
(二)以虚构为延伸:赋予IP 的情感内核
历史史料提供了IP 的“骨架”,而艺术虚构则为其注入“血肉”。《长安的荔枝》以“小人物”李善德为叙事核心,将“荔枝运输”从一个抽象的历史事件,转化为一个充满挣扎、坚守与温情的个人命运故事。李善德本是长安市舶司的一名普通官员,意外被任命为“荔枝使”后,从最初的绝望、推诿,到为了“不连累家人”而主动寻找运输方案,再到在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荔枝贡”背后的民生疾苦,其人物弧光的塑造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此外,作品中对“同僚的排挤”“上司的施压”“商人的合作”等细节的描写,不仅丰富了故事的戏剧冲突,更折射出唐代官场生态与社会阶层的真实面貌,使 IP的内容兼具历史厚度与人文温度[2]。
二、《长安的荔枝》文化IP 的叙事策略:微观视角与当代转译的结合
(一)微观视角:降低历史的“距离感”
《长安的荔枝》则选择以“小人物”李善德的视角切入,通过其日常的工作、生活、情感,让读者“沉浸式”地感受唐代社会。例如,作品中对李善德“租住的小院”“与妻子的对话”“在酒馆与朋友的闲聊”等细节的描写,充满了生活气息,让读者仿佛“与李善德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这种微观视角的选择,不仅降低了读者对历史的认知门槛,更让读者通过“小人物的命运”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与厚度,实现了“历史走进当代”的传播效果[3]。
(二)当代转译:赋予 IP 的“现实共鸣”
《长安的荔枝》之所以能引发广泛共鸣,关键在于其将唐代的“荔枝运输任务”转化为当代人熟悉的“职场困境”,实现了历史故事与当代议题的有效连接。李善德面对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来自上级的不合理要求”“为了生活而被迫加班”“在压力下坚守底线”等情节,与当代职场人的“KPI 压力”“职场内卷”“个人与工作的平衡”等议题高度契合。例如,作品中“‘荔枝三日变味’,而运输需七日,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设定,像极了当代职场中“上级下达的不合理目标”;而李善德“为了完成任务而熬夜制定方案,甚至不惜牺牲健康”的情节,则让许多职场人感同身受。这种对当代议题的融入,让《长安的荔枝》超越了“历史小说”的范畴,成为一个能够引发当代人思考与讨论的文化符号,极大提升了 IP 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4]。
(三)核心符号提炼:强化IP 的“辨识度”
文化 IP 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核心符号的提炼与多元价值的延伸。《长安的荔枝》通过对“荔枝”这一核心符号的塑造,以及在文旅、文创、影视等领域的价值转化,实现了IP 从“内容”到“产业”的跨越,构建了完整的 IP 生态链。“荔枝”是《长安的荔枝》IP的核心符号,作品通过对“荔枝”的多重意义赋予,使其成为兼具“历史属性”与“情感属性”的文化符号。从历史属性来看,“荔枝”是唐代“荔枝贡”的象征,代表着唐代的交通、农业与官场制度;从情感属性来看,“荔枝”是李善德“坚守与责任”的象征,代表着小人物在困境中的挣扎与坚守。这种对核心符号的提炼,让“荔枝”成为《长安的荔枝》IP 的“视觉与情感标识”,极大提升了 IP 的辨识度与记忆点 [5]。
(四)多元价值延伸:构建 IP 的“生态链”
《长安的荔枝》在内容成功的基础上,积极进行IP 的多元价值延伸,形成了“内容 + 文旅 + 文创 + 影视”的完整 IP 生态链。在文旅领域,西安、广州等地以“长安的荔枝”为主题,推出了“荔枝运输路线研学游”“唐代市集体验活动”等文旅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在文创领域,相关品牌推出了“荔枝纹书签”“李善德人物手办”“唐代驿传主题笔记本”等文创周边,深受消费者喜爱;这种多元价值延伸,不仅实现了 IP 的商业价值转化,更让“长安的荔枝”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得以更广泛的传播[6]。
三、结论与启示
《长安的荔枝》作为当代历史文化 IP 塑造的成功案例,其经验为同类IP 的开发提供了重要启示。首先,在内容建构上,需坚持“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平衡,以史料为锚点夯实 IP 的历史基底,以虚构叙事赋予 IP 的情感内核;其次,在叙事策略上,需运用“微观视角与当代转译”的结合,通过小人物的命运降低历史的距离感,通过融入当代议题引发读者的现实共鸣;最后,在价值延伸上,需注重“核心符号提炼与多元生态构建”,通过强化IP 的辨识度实现传播效果,通过多元价值转化实现IP 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佑 . 通典 [M].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88: 1023-1025.
[2] 马伯庸 . 长安的荔枝 [M]. 长沙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2022:45-68, 123-135.
[3] 李敬泽. 历史的“微叙事”与文学的可能性——评马伯庸《长安的荔枝》[J]. 当代作家评论 , 2023(2): 78-85.
[4] 张莉. 从《长安的荔枝》看历史小说的当代转译[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23(4): 156-164.
[5] 金元浦 . 文化 IP 的创造与价值转化 [J]. 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 2022(1): 34-48.
[6] 周宪 . 文化符号与 IP 经济的发展逻辑 [J]. 文艺研究 ,2021(11): 8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