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村初中学生厌学心理分析

作者

张文丰

广州市花都区花东学校

农村家长们忙于生计,往往物质满足了却忽略了对孩子情感需求和精神关注,导致部分农村学生情感缺失,放任自我,学生厌学的问题却在逐年增加。笔者根据农村初中学生厌学的一些表现去寻找他们厌学的真正原因,从而提出解决农村初中学生厌学情绪的一些想法。

一、农村初中学生厌学的表现

有相当比例的农村学生出现各种厌学表现:有的上课走神、无心听讲;有的学习不感兴趣,不做作业,甚至缺课;有的天天学天天练,但毫无起色,从而焦虑抑郁、自我怀疑;有的一提学习就暴躁易怒,甚至出现社交恐惧,只想逃离学校。

二、农村初中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农村初中学生产生厌学的原因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环境,更多的是多方面的原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导致的结果。

(一)家庭因素

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家庭环境,影响是终身的。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小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取向会发生偏差,从而导致小孩在各方面的行为偏差。

1、过分溺爱,放任自流

我校作为农村学校,学生是外来子弟居多,父母因为工作原因没有时间和孩子交流。隔代教育导致老人对小孩过分溺爱,加上思想觉悟比较低,放任自流,对小孩要求都尽量满足,就造成了这些孩子依赖性强,缺乏责任心和自制力,缺少正常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自私自利,不愿付出努力,不能吃苦。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跟不上学习节奏,失去学习动机,时间一长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2、要求过严,态度粗暴

家庭教育中与过分溺爱相反的另一个极端就是过分严厉。当学生无法达到家长的要求和期望,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学生承受不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表现出烦躁的心理,有的甚至存在着暴力倾向。我班有个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受挫能力差,对学习有强烈的抗拒心理。后来通过家访了解到,家长的教育方式比较简单粗暴。他做错一点事,父亲就对他训斥和打骂。通过交流和分析发现,他父亲其实是个很负责任的家长,只是教育方式出了问题。我不知道他的教育行为是否真的会有所改变,老师要做的就是在学校里多关心和鼓励这个学生,要帮他重新树立信心,也许他的不好行为只是为了引起老师和家长的注意,希望我们去关心他。毕竟,他太缺乏爱了。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保障。如果一个孩子受到委屈,有父母可以倾诉,有父母给他安慰,学习遇到问题,父母可以和他一起寻找原因、鼓励他,他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当然就有信心去学习。

3、期望过高

家长们都认为自己孩子都是最优秀的,他们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这是近二十年以来绝大多数家长的想法和做法。殊不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导向过分地把学生的所有天性都抹杀掉了,学生不断地参加各种各样培训和补习,不断地被压榨天性,他们内心本来对知识的好奇和渴望也被榨干了。学生基本上不是因为自己的学习动机而学习,而是因为家长的压力而学习。表面上接受家长管教,内心却是抗拒的,导致心理出现障碍。学生为达到家长的要求,往往会采用非常规的手段,作弊或撒谎,慢慢地就开始厌恶学习。

家是孩子成长最初的土壤,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向上成长的支柱,丰富的情感交流是孩子成长的养分!家长要在孩子成长过程提供足够精神食粮和正能量,才能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有足够的能力解决自己成长中遇到的问题。而不是逃避!

(二)学校因素

1、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近年来,部分学校基础教育的功能功利化,升学压力使得学校的导向唯分数论,每个老师都想自己所担任的科目成绩考得优秀,不想拖后腿,不断地增加学习时间来提高成绩。但学生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倦心理。牺牲了孩子的活动时间,磨灭了学生天性和本来可以健全的人格,使一些不能忍受的学生的心理受到严重的影响。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期望不当

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值会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变化,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心理。教师对后进生形成负面的反应 , 同时学生也对教师的这种负面反应有察觉到,产生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后进生面对老师的冷淡、排斥、更多的批评和戒备的态度,产生的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开始讨厌老师的教导,缺乏上进心,失去学习动机,不愿付出努力,破罐破摔。

教师应该端正自己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对后进生多一点耐性,正确的引导学生发展个性,挖掘孩子的优点,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动机。

(三)社会影响

随着社会各种诱惑的增多,学生也容易受到了不良的影响。手机泛滥,网络新传媒为了流量不负责任地传播负能量信息,年轻孩子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很容易受到影响。读书无用论,金钱至上论充斥着学生的头脑,学生甚至把成为“网红”、“主播”作为人生理想或目标。国家近几年在不断的净化社会环境,尤其是网络环境,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社会和学校应该为学生创设干净和正能量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老师和家长应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这样孩子们才能够在良性的土壤中茁壮成长。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各种环境和多种因素长期综合影响的结果。家庭、学校、社会应该给孩子提供肥沃良性的土壤,去重视他们心理问题,了解孩子的需求,让学生可以找到闪光点,可以在德智体美劳中发挥他的优势,让学生们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不会迷失方向,失去个性。老师和家长在孩子的每一个成长路口及时地提供正确的指引,让孩子可以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美] 古德,[ 美] 布罗菲. 透视课堂[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 美 ] 罗森塔尔,[ 美 ] 雅各布森 . 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

师期望与学生智力发展[M]. 人民教育出版社3.刘丽红 . 教师期望效应产生的心理原因及对策 [J]. 北方论

丛 ,1998,(2).4.黄建波 . 教师期望效应与学生学习心理积极性 [J]. 教育探

索 ,2000,(12).5. 张爱春. 生命不能被保证 请教师公平分配期望值[J] 黑龙江教

育学院学报 ,20116. 陈阿泽 . 农村小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 [J] 小学教学参

考 ,20047. 卫婷 . 高职院校学生厌学成因分析及对策 [J] 综合教育研究(上),20148. 谭映霞 . 初中生厌学行为转化策略应用的研究 [J] 中国优秀硕

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29. 张爱春 . 生命不能被保证请教师公平分配期望值 [J] 黑龙江教

育学院学报,201110. 陈阿泽. 高职院校学生厌学成因分析及对策[J] 小学教学参考,

200411. 卫婷 . 初中生厌学行为转化策略应用的研究 [J] 综合教育研究(上),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