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探析

作者

陈星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梁宝寺镇桐庄联办小学 272404

摘要:作业设计是巩固学生的课堂知识,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应遵循“学生本位”原则,以“提质增效”为目标,最大程度避免重复性作业,对课后作业数量做减法,对数学作业质量做加法,整合教学资源,丰富作业模式,增加探究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引言

家庭作业是帮助小学生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的主要方式,也是教师开展相关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师可以基本判断出学生当下的学习状态及其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助于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学情,及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调整,进而更好地帮助小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1“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1.1作业重复性较高

教师布置重复性作业的问题在小学数学作业中并不少见,在“双减”政策深入实施的背景下,这一问题应得到更好的解决。教师应在进一步了解班上学生性格特点和爱好的基础上,设计一些与课程内容和学生兴趣都相关的数学问题和实践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并为接下来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2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属于独立的个体,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各不相同,看待数学问题的解题思路以及解题方向也不同。但是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只是布置固定的题目类型,通过固定的解题方法进行解答,这种模式的作业设计中,小学数学教师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学生在固定的解题思维下无法将个人解题意识以及解题思维体现出来,长久以往学生也是通过固定的解题思路对数学题目进行解答。

2“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2.1作业内容:走进生活,增添作业设计趣味

教师在优化作业设计时,应提前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融入更多趣味性内容,使作业内容贴合学生的兴趣,进而转化为驱动学生主动完成作业的动力。当学生被有趣的作业内容吸引后,自然会逐渐转变对作业的态度,愿意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思考和探究,作业完成质量及课堂学习效率也会显著提升。以《时、分、秒》教学为例,为了增添作业的趣味性,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作业内容。首先,教师利用“钟表”这一生活常见物品,设计趣味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尝试制作一个“钟表”模型,模型中应有时针、分针和秒针。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制作“钟表”模型,能对钟表结构及时、分、秒特点有深入的认识。随后,教师在课堂中利用图片与学生进行趣味互动,鼓励学生依次阐述自己每天起床、吃饭、上学、放学等一系列的时间,并利用钟表模型调出这些时间,这种兼具口述性、实践性特点的趣味任务,能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直观感受,有利于数学知识的内化和吸收,调动学生完成数学作业兴趣的同时,还能提高数学作业的效率。最后,在课后教师布置另一项趣味作业,要求学生记录周末一天所做的事情及时间,并以“时、分、秒”为主题写一篇日记,日记中应包含数学课堂所学知识,让学生通过文字强化自身的直观感受。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兴趣,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2设计层次性的作业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取所需的数学,每个人的数学发展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之处,如果作业没有不同之处,就一定会出现一些学生不够吃,而另一些学生吃不够的现象。这将限制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程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既要满足优等生的求知欲,又要兼顾中差生的接受能力,要给他们自由选择的空间,让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教师可以把“肯德基大包”作为家庭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程度来挑选。例如,A大包所提供的题目大部分都是比较简单的基本习题,而B大包所提供的题型较A大包要更深入一层,C大包所提供的题型则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而且注重于实际应用。这样的作业模式能够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如果学生条件较好,可以选用较难的C、B组合;没有足够的能力,就只能选取最容易的A类作业。

2.3设计趣味性作业

学习兴趣是影响学生完成作业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不仅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课后作业,巩固知识,还能为数学学生学习提供长久动力,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灵活、新颖、有趣的练习能够让学生克服学习的厌倦心理,促进学生发散思维,使他们由模仿走向创新,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从实际教学过程中来看,趣味性的作业能最大化发挥作业的实效性,教师应结合“双减”政策来调整作业设计,增加作业的趣味性。例如,可设计自编小报、数学手工、日记等趣味性作业。自编小报是指以书写、绘画为主,让学生发展综合能力,融合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作业形式,能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如教学“位置与方向”章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绘制一幅地图,运用位置与方向的数学知识,结合美术学科内容,构建学科交融的作业新形式。再如,教师可以设计数学相关手工制作作业,让学生根据位置和方向的章节内容,用三角形、小棒和橡皮泥等工具来制作心目中的地图,既能丰富作业形式和内容,还能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符合作业设计的目标。

2.4设计具有游戏性的作业,体验学习乐趣。

对于小学这个年龄段来说,学生特别喜欢游戏活动,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作业设计过程中融入游戏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增强完成作业的兴趣,从而获得良好的数学学习体验。在完成游戏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合理运用数学知识,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作业。例如,在“乘法口诀”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布置对口令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之间或者学生和家长之间一同玩耍,还有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结语

“双减”背景下,数学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积极突破传统教学思维制约,将以往单一、机械的作业变得生动有趣,贴近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引导学生从知识运用角度思考数学学习的意义,使学生养成健康的作业习惯,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养得到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正宗.“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策略[J].天津教育,2022,(10):38.

[2]高玉翔.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研究[J].时代教育:中旬,2021,(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