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桩基后压浆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

作者

曹嘉豪

西安方舟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陕西省西安市 710300

摘要

桩基后压浆技术作为一种高效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减少沉降的施工方法,广泛应用于建筑和桥梁工程。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后压浆技术常常面临浆液扩散不均、管道堵塞和施工质量难以控制等问题,影响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本文通过分析桩基后压浆施工中的常见问题,从设计、施工和管理三个层面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对策。研究表明,科学优化施工工艺、合理选择材料和设备,并强化施工监测与管理,是解决后压浆施工问题、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途径。

关键词

桩基后压浆;施工问题;解决对策;质量控制;地基承载力

引言

桩基后压浆技术是一种在桩基施工完成后,通过专用设备将高压浆液注入桩底或桩侧的技术。该技术能够有效改善桩基与土体的结合性能,提高桩基承载力并降低沉降量,因此在高层建筑、大型桥梁和地基处理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尽管技术优势明显,但在实际施工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浆液扩散效果差、管道堵塞频发、施工质量不稳定等。这些问题不仅增加了施工难度,还影响了工程的整体质量和使用寿命。

本文以桩基后压浆施工为研究对象,围绕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旨在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推动桩基后压浆技术的优化与发展。

一、桩基后压浆施工的主要工艺流程

(一)施工准备

桩基后压浆施工的第一步是充分的施工准备,包括材料、设备和技术方案的全面部署。首先,需选择性能稳定的水泥和外加剂,确保浆液的流动性和稳定性;其次,施工设备如压浆泵和注浆管道需要提前检查,以保证设备的工作状态良好。此外,应根据设计图纸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明确压浆压力、浆液配比和注浆顺序等关键参数,以指导施工操作。

(二)压浆施工操作

施工过程中,压浆操作是影响后压浆效果的关键环节。施工人员需按照设计参数启动压浆泵,将浆液注入桩底或桩侧的预设通道。压浆过程中需实时监测压力和注浆量,确保浆液均匀扩散,并避免浆液过度渗漏或压力过高导致的桩体破坏。

(三)施工后检测

施工完成后,通过超声波检测、静载试验等方法对桩基的承载力和压浆效果进行检测,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检测结果不符合要求时,应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补救措施,如补浆或优化浆液配比,以保证工程质量。

二、桩基后压浆施工中的常见问题

(一)浆液扩散不均

浆液扩散不均是后压浆施工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主要表现为浆液在桩底或桩侧的分布不均匀,导致承载力提升效果难以达到设计目标。造成该问题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点:注浆压力过低或过高、浆液流动性不足以及地质条件复杂等。例如,在砂质土中,浆液可能过快渗漏,严重影响扩散效果,而在黏性土中,浆液流动性可能受到限制,难以达到均匀分布的理想状态。这种不均现象直接制约了后压浆技术的补强作用,需要通过精细设计和施工优化加以改善。

(二)管道堵塞

管道堵塞是施工过程中严重影响施工效率和质量的问题之一。通常由于浆液配比不当或停浆时间过长,浆液在管道内发生固化,从而引发堵塞现象。此外,注浆设备的老化、缺乏定期维护或使用不当也可能导致管道堵塞问题的出现,进一步中断施工流程并降低工作效率。管道堵塞不仅会增加施工时间和成本,还可能对施工质量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注浆量要求较高的工程中,更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此类问题。

(三)施工质量控制难度大

后压浆施工质量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施工环境复杂性、设备性能的稳定性以及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等。由于桩基后压浆施工属于隐蔽工程,施工质量难以在过程中直观检查,仅能依靠事后检测结果来评估工程效果。而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如地层不均或地下水流动较大,施工效果可能难以完全满足设计要求,进一步增加了工程质量控制的难度。这种隐蔽性特征要求施工团队加强过程控制和事后检验的结合,确保最终质量符合设计标准。

三、桩基后压浆施工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优化施工设计与方案

针对浆液扩散不均的问题,需从施工设计入手,优化压浆方案。首先,在设计阶段应根据具体地质条件选择适宜的浆液配比和注浆压力。对于砂质土,可通过添加抗渗外加剂提高浆液的黏度,减缓浆液的渗漏速度,从而改善扩散效果;对于黏性土,可通过调整浆液的水灰比,增强其流动性以改善扩散性能。此外,压浆孔的布置需科学合理,确保浆液能够均匀分布至桩底或桩侧的每个位置,以充分发挥后压浆技术的补强作用。同时,设计时还应考虑施工过程中的可能变数,为后期操作留有调整余地,从整体上提高施工的适应性。

(二)改进施工设备与材料

为减少管道堵塞的发生,需从设备维护与材料选择两方面入手。施工前应对注浆泵、管道等设备进行全面检查与维护,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并对易磨损部件进行必要的更换。施工过程中需严格按照配比标准配制浆液,避免因浆液过稠或分散性差导致堵塞问题的发生。此外,可选择性能更优的注浆设备,如高压双缸式压浆泵,不仅能提高注浆效率,还能更稳定地实现浆液的均匀注入。与此同时,选用高品质的注浆材料也尤为重要,这能够在减少堵塞风险的同时提高整体施工效果,从而更好满足工程要求。

(三)加强施工过程的动态监控

施工过程中需引入先进的监测技术,实时跟踪浆液的扩散情况及注浆参数,确保施工过程可控。例如,通过在设备上安装压力传感器和流量计,实时记录并分析注浆压力与流量数据,及时发现异常并调整操作参数,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施工团队还可通过预注浆试验确定最佳的施工参数,优化操作方案,减少实际操作中的不确定性。此外,利用动态监控技术记录整个施工过程的数据,不仅有助于后续分析和经验积累,还能为解决潜在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施工的可靠性和精确性。

四、管理与质量保障措施

(一)施工人员培训与技术指导

为确保施工质量,需对施工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使其熟悉桩基后压浆施工的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同时,可邀请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及时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施工队伍的技术水平。

(二)建立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

施工管理制度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制度保障。需建立从材料验收到施工完成的全过程质量管理制度,明确各环节的责任与标准。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方案操作,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质量隐患的积累。

五、结语

桩基后压浆技术在地基加固和工程质量提升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施工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对工程效果提出了严峻挑战。通过优化施工设计、改进设备与材料、加强动态监控以及完善施工管理,可有效解决后压浆施工中的常见问题,提高施工质量与效率。未来,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桩基后压浆技术将为更多复杂工程提供可靠保障,为工程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张丽.建筑工程中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的实践应用[J].广东建材,2024,40(10):111-114.

[2]蔡志伟.桥梁施工管理标准化问题和对策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4,(17):62-64.

[3]李志华.超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基础灌注桩后压浆技术研究[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4,23(06):75-77.DOI:10.20080/j.cnki.ISSN1671-3362.2024.06.026.

[4]李琰.地铁下穿与桩基托换对城市环岛立交桥静动力性能影响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24.DOI:10.27334/d.cnki.gstdy.2024.001098.

[5]王尚成.试析岩土工程中地基与桩基础处理技术要点[J].新城建科技,2024,33(02):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