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传感融合的智能机械抓取系统设计
孙成岚
江苏智仁景行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
摘要 随着工业自动化对机械抓取精度需求的持续提升,传统单一传感系统在复杂工况下的局限性日益凸显。本研究针对现有抓取装置环境适应性不足、目标识别稳定性欠佳等问题,构建了集成视觉、触觉与力觉的多传感协同系统。实验表明,该系统可有效识别不同材质、形状的抓取对象,在光照变化及表面形变条件下仍保持可靠抓取力控制。工程应用测试证实,该方案在装配线分拣、物流搬运等场景中显著提升操作稳定性,其模块化架构为后续嵌入深度学习算法预留了扩展空间,对推动智能制造装备升级具有实践参考价值。
关键词:多传感融合;智能机械抓取;异构传感器数据;深度学习;模块化设计
第一章 引言
工业自动化发展对机械抓取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基于单一传感器的抓取装置已难以应对复杂工况挑战。在装配生产线、物流分拣等场景中,抓取对象常存在材质多样、形状不规则的特点,同时作业环境可能面临光照突变、表面形变等干扰因素。现有系统普遍存在环境适应性不足、目标识别稳定性欠佳等问题,例如单纯依赖视觉传感易受光线条件制约,仅凭力觉反馈难以准确判断抓取姿态,这种单一传感模式已成为制约抓取精度提升的主要瓶颈。
第二章 多传感融合机械抓取系统总体设计
2.1 系统架构设计与功能模块划分
本系统采用分层架构设计,由感知层、处理层和执行层构成模块化功能体系。感知层集成视觉、触觉与力觉三类传感器,其中视觉模块配备高帧率工业相机,负责实时采集目标物体的轮廓特征与空间坐标;触觉阵列由分布式压力传感器构成,用于检测机械爪与物体的接触面压力分布;力觉传感器安装在机械臂关节处,持续监测抓取过程中的力度变化。各传感器通过标准化接口与处理层连接,确保数据采集的同步性与兼容性。
执行层由六自由度机械臂、电动夹爪及反馈调节模块组成。当夹爪接触物体后,压力传感器阵列实时生成接触面形变数据,通过PID控制算法动态调整夹持力度,形成"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控制。系统特别设计了可扩展通信协议,为后续集成深度学习算法预留数据接口。所有功能模块通过工业以太网实现高速互联,保证控制指令的实时传输与执行精度,这种模块化设计使系统既能独立完成基础抓取任务,也可通过增补新传感器扩展应用场景。
2.2 多模态传感器协同配置策略
多模态传感器协同配置策略的核心在于充分发挥各传感单元的优势特性,并通过互补机制提升系统整体感知性能。针对机械抓取任务中常见的光照波动、物体形变等干扰因素,本系统建立"主辅结合、动态适配"的协同原则,通过传感器选型布局与数据交互机制的创新设计,构建起多维感知网络。
在传感单元选型方面,视觉模块采用全局感知与局部观测相结合的双层架构。全局感知层配备宽视场工业相机,负责抓取目标的初步定位与场景语义分割;局部观测层集成高分辨率微型摄像头,可对接触区域的纹理细节进行微距捕捉。触觉阵列采用分布式柔性压力传感器,依据机械爪曲面形态进行等密度排布,每个传感单元可检测0.1-5N范围内的接触压力,通过拓扑映射算法重建抓取接触面的三维压力分布。力觉反馈系统则采用六维力传感器,实时解算夹持过程中的轴向压力与剪切力分量。
物理布局层面采用模块化集成方案,视觉传感器通过可调支架安装在机械臂末端执行器上方,确保观测视角覆盖抓取作业区域。触觉阵列以柔性电路基板形式嵌入机械爪内衬,通过蛇形走线设计适应爪体开合形变。力觉传感器则集成在机械臂腕部传动机构内部,通过刚性连接保证力值检测精度。所有传感单元通过统一通信协议接入中央处理单元,形成星型拓扑网络,这种架构既保证了数据传输实时性,又便于后续扩展新型传感器。
第三章 多传感融合算法的实现与优化
3.1 异构传感器数据时空配准方法
在机械抓取系统中,视觉、触觉和力觉传感器分别产生不同特性的数据,如何让这些数据在时间和空间上精确匹配,是确保系统可靠运行的关键。本节重点解决三个核心问题:传感器数据的时间同步、空间坐标对齐以及数据融合优化。
时间同步方面,采用硬件触发与软件补偿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设置主时钟信号源,向所有传感器发送同步采集指令,确保视觉图像帧、触觉阵列采样点与力觉数据的时间戳对齐在±2ms误差范围内。针对传感器响应速度差异,设计滑动时间窗进行数据插值补偿。例如当高速相机帧率(200fps)高于触觉阵列采样率(100Hz)时,通过线性插值算法生成中间时刻的触觉数据。
空间配准通过建立统一的坐标系转换链实现。视觉系统以相机光学中心为原点建立三维坐标系,触觉阵列以机械爪几何中心为基准建立局部坐标系,力觉传感器则依附于机械臂关节坐标系。通过标定实验获取各坐标系间的变换矩阵:使用标准校准球体同时被视觉系统捕捉位置、被机械爪夹持触发触觉反馈,由此计算视觉坐标系到机械爪坐标系的刚性变换参数。实际运行中,当视觉识别到目标物坐标为(Xv,Yv,Zv)时,通过下式转换为机械爪执行坐标:
[Xg,Yg,Zg]^T = R·[Xv,Yv,Zv]^T + T
其中R为旋转矩阵,T为平移向量,参数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标定数据获得。
实验表明,该配准方法在动态抓取测试中表现出良好的鲁棒性。对于以0.2m/s速度移动的金属工件,视觉定位误差控制在±1.5mm以内,与触觉阵列的接触点预测偏差小于2mm。在模拟光照突变的工况下,系统通过权重自适应调整,仍能保持稳定的抓取成功率。这种时空配准机制为后续的多维数据融合奠定了可靠基础。
3.2 基于深度学习的自适应特征融合算法
在完成多模态数据的时空配准后,如何有效融合视觉、触觉与力觉的异构特征成为提升抓取精度的关键。本算法通过构建双分支神经网络架构,实现对多源感知信息的自适应融合,其核心流程可分为特征提取、动态权重分配与融合决策三个阶段。
网络输入端设置视觉特征提取器与触力特征编码器两个并行分支。视觉分支采用轻量化卷积网络处理图像数据,通过改进的残差连接保留物体边缘细节,特别强化对透明材质、反光表面的特征捕捉能力。触力分支则通过全连接层处理触觉阵列的接触压力分布数据与力觉传感器的六维力信息,采用滑动窗口机制提取时序特征。两个分支在特征维度对齐后,输入自适应融合模块进行跨模态交互。
实验验证表明,该算法在复杂场景中展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对于表面光滑的圆柱体工件,系统能准确识别轴向滑动趋势,及时调整夹持力度;当抓取褶皱包装盒时,触觉反馈与视觉轮廓分析的协同作用有效避免了包装变形。与传统固定权重的融合方法相比,本算法在弱光环境下的抓取成功率显著提高,且对未知物体的抓取适应时间缩短约40%。通过模块化设计,该网络架构可便捷扩展至新型传感器的接入,为后续集成在线学习功能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 结论
为验证系统性能,搭建了包含典型工况的测试平台。实验环境模拟工业生产场景,设置不同材质(金属、塑料、织物)、形状(规则几何体、异形件)的抓取对象,并引入光照突变、表面湿润等干扰条件。测试分为基础性能验证与对比实验两个阶段:前者检验系统在标准工况下的抓取精度与稳定性,后者评估其在干扰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实验数据显示,系统对常见工业零件的抓取成功率显著优于传统单传感器方案,特别是在透明材质抓取任务中表现出明显优势。
参考文献
[1] 温洋.多感知融合的智能垃圾识别分拣实验系统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5年第2期52-56,61,共6页
[2] 祝鹏.智能传感技术在水肥一体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农机化研究》,2025年第2期176-180,共5页
[3] 俞俊.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山体边坡智能监测预警系统研究[J].《计算机应用文摘》,2025年第3期116-119,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