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背景下加强小学生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

作者

柳霞

新县浒湾乡中心学校,河南 信阳 465511

摘要:“双减”政策实施为加强劳动教育提供了契机,但农村小学劳动教育仍面临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践形式单一、家校协同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从课程建设、实践创新、协同育人等方面,提出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创新实践形式、完善协同机制和评价体系等系统化策略。研究成果对推进农村小学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生;劳动教育;策略研究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新时代劳动教育地位日益凸显。然而,当前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部分学生出现轻视劳动、不会劳动等问题。2021年“双减”政策为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创造条件,加强劳动教育成为培养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

一、“双减”背景下加强劳动教育的意义

“双减”政策为推进劳动教育提供了基础性支撑。随着学生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压力的减轻,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得到强化,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保障。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校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的劳动课程。通过系统化的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其自我认知水平和适应能力[1]。面对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劳动教育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勤劳朴实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品质。同时,深入研究有助于探索劳动育人规律,推动劳动教育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缺乏系统化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规划。现有课程安排零散,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课程体系,导致教学目标模糊、内容衔接不足。部分学校将劳动教育简单等同于卫生值日或体力劳动,忽视了劳动教育的育人内涵和综合价值。课程开发缺乏针对性,未能充分考虑农村学校特点和学生实际需求,难以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同时,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度不够,未能有效利用学科教学资源开展劳动教育活动。

(二)劳动实践形式和内容较为单一

当前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形式比较单调,内容设计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学校组织的劳动实践多局限于教室卫生、校园环境整理等常规性活动,较少开展技能培养、创新实践等深层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滞后,缺乏专门的劳动实践场所和必要设备,制约了劳动教育的开展。劳动技能训练项目不够丰富,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实践需求和兴趣发展。

(三)家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

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存在家校社会协同不足的问题。部分家长对劳动教育认识不足,过分注重学科学习成绩,忽视劳动习惯和能力培养。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难以形成教育合力[2]。社会资源整合不够,学校较少与社区、企业等建立劳动实践基地,限制了学生参与社会劳动实践的机会。各育人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与配合,影响劳动教育实施效果。

(四)劳动教育评价标准和方式有待完善

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建设滞后,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有效的评价方式。现有评价偏重结果性评价,对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关注不够。评价内容单一,未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劳动素养发展状况。评价方式方法较为传统,缺乏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手段,难以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同时,劳动素养评价结果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权重较低,影响劳动教育的地位。

三、加强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具体方式

(一)构建多元化劳动课程体系

立足农村学校实际,系统开发校本劳动课程。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中,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如在数学课程中,引导学生测量菜园面积、计算种植物的生长速度,将数学知识与劳动实践有机结合。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设计分层分类的劳动实践活动,涵盖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类型。充分利用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动实践课程。构建课内外相结合的课程实施模式,通过课后服务时间开展劳动技能培训,提升劳动教育实效性。

(二)创新劳动教育实践形式

围绕重大节日和传统节气,开展主题式劳动实践活动。设立劳动实践基地,打造家政实践室、手工制作室等专门场所。例如,在端午节前夕,组织学生学习包粽子、制作香包,既传承传统文化,又培养劳动技能。利用农村自然环境优势,开展农耕体验、植物种植等实践活动。通过项目化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校园环境美化、废物利用等创新实践[3]。设计趣味性劳动任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完善家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建立家校劳动教育联动机制,定期向家长推送劳动教育指导建议。组织亲子劳动实践活动,提升家庭劳动教育实效。如开展“劳动技能大比拼”活动,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制作简单家具、修理小家电,在活动中培养劳动能力。统筹社会资源,与社区、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拓展校外劳动实践基地。邀请劳动模范、技术能手等走进校园,开展劳动教育讲座。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网络,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构建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将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等纳入评价范围。如设计“劳动成长手册”,记录学生日常劳动表现、劳动实践成果、自我反思等内容,形成完整的成长档案。采用观察、访谈、档案袋等多样化评价方式,强化过程性评价。建立激励机制,设立劳动之星、劳动小能手等荣誉称号。将劳动素养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高劳动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注重评价结果运用,及时反馈指导。

结语:

“双减”背景下加强农村小学劳动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推进。优化课程体系、创新实践形式、完善评价机制是提升劳动教育实效的关键。未来应立足农村实际,探索具有乡村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以科学有效的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欧阳小宇,董慧.“双减”格局下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共生进路探赜[J].教学与管理,2023,(06):13-16.

[2]于晓莉.“双减”政策下加强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J].家长,2022,(35):97-99.

[3]赵秀祯.“双减”视野下加强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研究[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22,38(02):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