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统计信息化建设的不足、变革和挑战

作者

田雪瑞

蒲城县统计局 715500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统计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提升统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关键途径。本文深入探讨了当前统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分析了为适应时代需求所应进行的变革方向,并阐述了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旨在为进一步完善统计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统计信息化、基础设施、数据质量

一、引言

在数字化时代,数据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统计工作作为获取、分析和解读数据的关键手段,其信息化建设程度直接影响着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可用性。统计信息化建设不仅有助于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减少人工误差,还能为政府决策、企业运营和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数据支持。然而,在实际推进过程中,统计信息化建设面临着一系列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并加以解决。

二、统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国统计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了显著进展。各级统计部门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建立了涵盖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分析的信息化系统。例如,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了统计报表的在线填报,大大提高了数据采集的效率;借助数据库技术,实现了海量统计数据的有效存储和管理;运用数据分析软件,能够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同时,统计信息化标准体系也在逐步完善,为数据的共享和整合奠定了基础。

三、统计信息化建设的不足

(一)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部分地区的统计部门网络信息设备更新维护不及时,导致数据传输速度缓慢,影响了数据采集和上报的及时性。同时,数据存储设备的容量和性能也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量需求,存在数据丢失和损坏的风险。此外,一些基层统计机构的信息化设备陈旧,计算机配置低,最新的统计软件运行存在卡顿、缓慢等情况,制约了统计工作的开展。

(二)数据质量参差不齐

在数据采集环节,由于部分统计人员对指标理解不准确、填报不规范,导致数据存在错误和遗漏。同时,一些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存在虚报、瞒报数据的现象。在数据传输和存储过程中,也可能因技术故障或人为失误导致数据失真。数据质量问题严重影响了统计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决策的科学性。

(三)信息化人才短缺

统计信息化建设需要既懂统计业务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统计部门中这类人才相对匮乏。一方面,传统统计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有限,难以适应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人员对统计业务了解不足,在开发和维护统计信息系统时可能无法充分满足业务需求。人才短缺问题制约了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推进速度和质量。

(四)信息安全存在隐患

统计数据涉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当前统计信息系统面临着诸多安全威胁,如网络攻击、病毒感染、数据泄露等。部分统计部门的信息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缺乏有效的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和备份机制,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严重损失。

(五)数据共享与整合困难

不同部门和地区的统计信息系统往往是独立建设的,数据标准和格式不一致,导致数据共享和整合难度较大。这使得统计部门难以获取全面、准确的数据,无法进行跨部门、跨地区的综合分析。同时,数据共享机制不完善,部门之间存在数据壁垒,限制了数据的流通和利用效率。

四、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变革

(一)技术创新驱动变革

1.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对海量、多样、高速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分析。统计部门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互联网、物联网等多源数据,拓宽数据采集渠道,丰富数据内容。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能够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提高统计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2. 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云计算技术为统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能力。统计部门可以将信息系统部署在云端,实现资源的按需分配和弹性扩展,降低硬件建设和维护成本。同时,云计算还便于数据的共享和协作,提高统计工作的协同效率。

3.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可以应用于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通过建立数据模型,人工智能能够自动识别数据中的异常值和趋势,提高数据质量和分析效率。例如,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数据清洗和预测,能够减少人工干预,提高统计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二)业务流程优化变革

1. 数据采集流程优化:采用智能化的数据采集方式,如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实现现场数据采集,通过二维码、条形码等技术提高数据录入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建立数据采集质量控制机制,实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审核和校验,确保数据质量。

2. 数据处理流程优化:引入自动化的数据处理工具,实现数据的快速清洗、转换和整合。利用分布式计算技术,提高数据处理的速度和效率。同时,建立数据处理日志,便于对数据处理过程进行追溯和管理。

3. 数据分析流程优化:从传统的描述性分析向预测性分析和决策支持分析转变。利用数据挖掘和可视化技术,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为决策提供更具前瞻性和针对性的建议。同时,建立数据分析报告模板,规范分析报告的内容和格式,提高报告的质量和可读性。

(三)管理模式创新变革

1. 建立信息化项目管理机制:对统计信息化项目从规划、立项、实施到验收进行全过程管理。明确项目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和责任人,加强项目进度、质量和成本控制,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 推进数据治理:建立数据治理体系,明确数据管理的职责和流程。加强数据质量管理,制定数据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对数据进行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同时,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制定数据安全策略和措施,保障数据的安全和隐私。

3. 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和管理:制定信息化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内部培训、外部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统计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建立信息化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为统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五、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挑战

(一)技术更新换代快带来的挑战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技术和应用不断涌现。统计部门需要不断跟进技术发展趋势,及时更新和升级信息系统。然而,技术更新换代快也带来了成本高、技术兼容性差等问题。统计部门在选择新技术时需要谨慎评估,确保新技术能够与现有系统有效融合,同时要合理控制技术更新成本。

(二)法律法规不完善带来的挑战

随着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数据采集、使用和共享过程中涉及到的法律法规问题日益凸显。目前,我国在数据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存在一些法律空白和漏洞。这给统计信息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法律风险,统计部门在开展工作时需要谨慎把握法律边界,避免出现违法行为。

(三)组织协调难度大带来的挑战

统计信息化建设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地区,需要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然而,由于各部门和地区的利益诉求不同,在数据共享、项目合作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阻力。同时,统计信息化建设需要与其他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协同推进,如政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等,这也增加了组织协调的难度。

六、结论

统计信息化建设是提升统计工作水平的必然选择。尽管当前在基础设施、数据质量、人才、安全和数据共享等方面存在不足,但通过技术创新、业务流程优化和管理模式创新等变革,能够有效推动统计信息化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然而,在推进过程中也面临着技术更新、法律法规、组织协调和社会认知等诸多挑战。统计部门需要积极应对这些挑战,不断完善统计信息化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准确、及时、全面的统计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富彪.以统计信息化建设提升统计服务能力[J].统计与管理,2020,35(04):25-27.DOI:10.16722/

[2]王治刚,韩敏.大数据时代完善信息化统计工作的思考[J].中国信息化,2022,(09):101-10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