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与提升:“互联网+”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王维君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宜昌 443001
摘要:遵守职业道德是教师的基本准则。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使信息互联互通、传播速度加快,“互联网+”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至关重要,信息茧房、娱乐至死、学术不端等问题屡屡出现,基于此,互联网对高校青年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带来了全新的挑战。高校青年教师应该坚持不断提高信息素养,加强自省与互鉴、接纳与紧跟、转型与创新等,从而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不断提升教师职业素养。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教师;职业道德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推出了互联网战略,把建设高速、普惠的互联网作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目前,已有148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宽带或互联网战略”[](ITU and UNESCO,2015)标志着互联网对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对各行各业的发展将带来颠覆性的改变。“近年来我国不断提升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深度变革,我国在教育领域与互联网的结合上不断探索革新,推动了互联网+教育进一步发展,国家不断增加教育工作的投入,同时优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教育”为教育领域提供了新的动力,其强大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能力使学习无处不在,同时“互联网+”提供了海量的信息数据资源,不但可以定制化学习内容,更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将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面向信息社会的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互联网+”的变革不仅仅对学生带来了变化,高等学校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更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互联网+”的到来对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带来了深刻的变革,这种新形势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新的机遇,也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上,“互联网+”背景下,提升高等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
一、特色与融合:互联网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影响
“互联网+”是互联网与社会上各个领域相结合的总称,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发展出的新业态,也是在知识社会2.0的推动下互联网形态演进的产物,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新的模式[]“互联网+”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互联网与各个领域的互联,二者并非通过传统物质性的机械连接形态,而是基于虚拟网络将符号转化为实体的过程。“互联网+教育”,不仅仅是教育领域的拓展,更是对教育模式的一种颠覆,教育从传统的线下场域转移到线上场域,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技术、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影响。“传统的教师主导教学模式逐渐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为主、学生独立思考为核心的互动型课堂模式”[]。当前,高校教师将课堂转移到线上,当代青年教师对新技术的接受和学习能力较强,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互联网技术和线上平台,开展个性化教学。“互联网+”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
二、挑战与结合:互联网+时代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
(一)披露和透明:信息接收的海量化
“互联网+”的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信息接触更为广泛,传递和获取变得更加便捷,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发生了改变,教学资源的获取更加便利。00后的一代是互联网原住民,每天接受海量知识的浸润,在这样的条件下,高校青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面临着信息真实性和可信度的双重挑战,要求高校青年教师在信息的接收和处理的过程中要更加关注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程度。作为教师,应当始终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审慎评估信息的来源和真实性,在教学和研究中传递准确、可信的知识。在互联网技术普及的当下,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介渠道获取各类在线课程或者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获取各类学习资源。但同时互联网也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不准确的信息、低质量的内容,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低效和干扰,也给高校青年教师带来了新挑战。教师应该在信息透明的大背景下引导学生正确学会信息处理知识,培养信息甄别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信息。
(二)技术与策略:翻转课堂的创新性
“翻转课堂也称颠倒课堂,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了重新规划,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课程的革命对高校青年教师具有不小的冲击,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教育已经区别于传统的场域与空间,教育技术更新迭代。传统的教师黑板授课已然升级为电子白板、电子设备、信息化设备等;授课方式也从传统的语言传播向更生动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搭配生动的视频、图片,图文传播的效果使同学能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加强。这样一来,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传统教育教学技能的基础上,不断提质创新,学习信息化手段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学生多元化的需求。“互联网+教育”使学生学习知识的接受渠道更广泛,独立思考的时间更多,对青年教师教学储备的要求更严苛,高校青年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教育技术,将其与自己的教学策略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同时,青年教师还需要具备科技素养,正确引导学生使用互联网资源,在教育教学中注重信息安全和网络素养的培养。
(三)诚实与守信: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信息传播增添了新的渠道,相比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网络作为信息传播媒介 具有信息发布简单、信息传播迅速的特点。无论是何种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都要历经策划、撰稿、编辑、采编、排版、印刷、录制、剪辑等等一系列复杂且专业的流程,会使信息的传播速度受到媒介的制约而网络信息传播媒介具备模块化、程式化的特点,编辑简洁、排版制作简易,这一特点加快了信息提供的速度,从传播媒介的方面保证了信息的即时性。随着“互联网+”的到来,网络传播媒介全面放开,教育领域学术诚信和知识产权保护成为重要议题,学术界面临着信息泛滥和信息过载的重要问题。高校青年教师应该秉承诚实守信的原则,在面对学术问题上要一丝不苟,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不抄袭、不剽窃、不投机取巧。除此之外,青年教师在进行学术创作的过程中要时刻警惕对自己知识产权的保护,以防止他人非法盗用学术成果。综上,青年教师在面对网络媒介,信息传播加速的大背景下,应该时刻牢记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学术行为,保护知识产权,避免侵权行为的发生。
三、审视与接纳:“互联网+”时代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策略
(一)自省与互鉴:个人职业道德素养提升
“教师应具有一般教育和学科教育的双重专业素养。一般教育素养包括教育教学理念、教师专业知识、教师专业技能等教育教学专业素养;学科专业教育素养包括该学科教育教学观念、基础知识、学科相关技能与能力等”[]。高校青年教师应以身边老教师为示范,不断学习充电,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与职业道德水平,通过日常培训、研讨、阅读相关文献等储备相应知识,从而丰富自己的内涵,同时反思自己的行为与接受别人批评两条线同时推进,审视自己在职业道德素养方面的不足,并及时进行修正。严格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将职业道德融入到教学、科研以及生活当中,明确作为教师的职责使命与责任担当,坚守教育伦理底线,尊重学生人格,时刻践行三全育人的理念,关注学生成长成材及发展的需求,建立融洽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接纳与紧跟:个人教学信息化素养提升
“教育的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 教师又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关键组织者。 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领域后,教学的方式、学习的方式、教育信息资源、教学环境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决定了教学质量,关乎着学生的培养质量,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以适应教育的新变革。青年教师在获取技能方面要多利用互联网的渠道,增加信息获取的数量,亦可通过参加技能培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还可以通过研讨会、学术交流、知识讲座等方式,与其他的教育工作者进行交流互动,探讨所在领域的最新前沿,从而通过检索互联网资源补足自己的短板,学习相关的课程及教学资源,掌握先进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与信息素养。同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所需的知识、能力和态度。“面对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爆炸,教师应具备筛选、评估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正确理解和使用互联网所带来的各种资源”[]综上,高校青年教师应该与身边信息素养相关的技能名师多加沟通,努力提升个人信息素养的能力,学习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提升个人的教学成果,并将成果利用到学生培养上,通过自学反哺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养成,推动学生批判性思维与信息辨别能力的提高从而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三)转型与创新:个人教学理念的革新
“教学理念作为人们对教学现象的看法、认识或思想,指导着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的产生。”[]互联网的发展使青年高校教师在信息的接收、处理等方式上发生了改变,“互联网+”的教学理念变革是互联网对教学带来的一场巨大变革,它改变了以往教学的场域,更打破了以往的时空限制,真正地实现了师生互动式课堂的营造。教师的教课堂念是教学质量的魂,如何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显得尤为重要,青年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来拓宽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在教案的准备、教学实施、教学互动平台、教学视频等等方面更好地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去开发精品课程。高校青年教师要严令禁止利用互联网投机取巧,视频课程满堂灌、AI撰写论文等等投机取巧行为的发生,青年教师要通过合理运用互联网的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场域,利用各类在线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补齐短板。
四、结论
“互联网+”有利有弊,在当代,使各个领域重新洗牌。互联网+教育,促成了教育领域的巨大变革,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通过网络教学资源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如何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保持个人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时代之问,也是教育赋予我们的职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要自省与互鉴,不断提高个人的职业道德素养,从而才能接纳与紧跟,保证能够正确地鉴别与接纳正确的教育理念,最后方能达到转型与创新,引领学生更好地应用网络传播媒介将现代化教育即“互联网+教育”践行得更好,从而回答,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的时代之问,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于艳君.“互联网+”下在线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2020.
[2]刘邦奇.“互联网+”时代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
[3]周雨青,万书玉.“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基于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
[4]杨德明,刘泳文.“互联网+”为什么加出了业绩[J].中国工业经济,2018.
[5]王竹立,李小玉,林津.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5.
[6]李敏,檀传宝.师德崇高性与底线师德[J].课程.教材.教法,2008.
[7]黎琼锋.从规约到自律:教师专业道德的建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