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严乐 顾永军
淮安市淮安区茭陵抽水站 223200 淮安市淮安区渠南水利管理所223200
摘要:水利工程管理是保障水资源合理利用和防洪减灾的重要环节,当前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管理体制不完善、技术应用水平不足、资金投入有限,及环境与社会因素的影响等。这些问题制约了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分析水利工程管理现状,深入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包括优化管理体制、提升技术应用水平、加强资金管理,及积极应对环境和社会挑战,对提升水利工程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问题分析;对策研究;管理体制;信息化应用;资金管理
1.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水利工程作为保障水资源合理利用、防洪减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设施,其管理工作显得尤为关键。水利工程管理关系到农业灌溉、城市供水和防洪安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随着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管理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体制机制不健全、技术手段落后、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水利工程的管理效果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
2.1当前水利工程管理的基本情况
水利工程作为我国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涵盖了防洪、灌溉、供水及发电等多项功能,其管理水平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随着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规模的扩大,管理工作逐步向规范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投入下,水利工程的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在大型水利枢纽、灌区工程以及城市供水项目中,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1]。政府主管部门与地方水利部门协同合作,政策制定、规范执行和技术支持,为水利工程的高效运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2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特点与现状
中央政府负责制定宏观政策与战略规划,各级地方政府则具体负责区域内水利工程的建设与运营。水利部门、环保部门、财政部门等多方协同,共同参与工程管理和监督。尽管管理体制在理论上较为完善,但在实践过程中,体制运行仍存在一定问题。例如,部门职责交叉导致管理权限不清,协调效率低下。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部分地区的水利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很难满足现代水利工程精细化管理的需求。
2.3主要管理模式与应用现状
以工程维护、巡查和突发事件处理为核心,强调定期检修与灾害应对。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手段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水利工程开始引入智能化管理模式。例如,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遥感技术,水利部门能够实时监测水文数据,对工程设施进行远程控制和预测性维护。技术创新在提升管理效率和安全性方面取得了成效,在一些大型水库和灌区工程中表现尤为突出。智能化管理手段的推广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数据共享与整合困难等问题,导致这一模式在广泛应用上存在一定局限。
2.4对现有管理效果的初步评价
管理体制的碎片化导致政策执行与管理协调效率较低,在应对突发水灾和工程安全隐患时,多部门协作不畅,经常延误了最佳应对时机。基层水利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技术更新速度无法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求,导致部分工程的维护和管理质量不高。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每年拨出大量资金用于水利工程管理,但由于分配不均、管理效率低等问题,实际效果常常打折扣,在偏远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工程维护和更新滞后现象较为严重[2]。
3.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管理体制不完善
在我国,水利工程管理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和地方机构,包括水利、环保、农业、交通等部门。这种多部门参与、多层级管理的模式在理论上能够覆盖广泛的职能需求,但在实践中却导致了责任机制的不明确。由于缺乏清晰的责任划分,出现管理盲区和职能重叠的问题。例如,在水利工程安全检查和维护过程中,各部门间职责分工模糊,导致问题发现不及时、责任落实不到位。不同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利益冲突,导致管理效能低下、协调难度增大,在紧急情况下,多部门的指挥权和执行权难以统一,影响水利工程的应急反应效率。
3.2技术水平不足
尽管近年来我国水利工程管理逐步引入了一些信息化手段,但整体信息化程度仍然较低,传统的管理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在许多中小型水利工程中,依然沿用人工巡查、手动监测等传统方式,工作效率低下,而且在应对突发情况时缺乏足够的响应能力。部分大型水利工程已经开始引入物联网、遥感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手段,但这些技术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覆盖范围有限,且受制于数据基础薄弱、系统整合困难等问题,无法实现实时、精准的监测和管理。新技术的应用速度缓慢也是困扰管理升级的原因之一。技术更新迭代较快,而管理人员的培训和适应经常跟不上节奏,导致许多新技术无法及时落地并投入使用。在一些偏远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技术人才匮乏,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更是困难重重。
3.3资金问题
水利工程管理是一项长期且资金密集型的工作,需要持续的维护和更新。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政府财政预算有限,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常常不足。影响到日常的维护和检查工作,也导致了许多老旧工程无法及时进行升级和修复,增加了工程安全隐患。即使在资金投入相对充裕的情况下,资金使用效率低的问题也依然存在。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资金分配和使用规划,加之监督机制不健全,资金浪费和使用不当的现象时有发生。
3.4环境与社会因素影响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国家对水利工程的环保要求也越来越高。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环保政策,避免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科学的环境评估和规划,一些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例如河道疏浚不当可能导致水生生物栖息地破坏、土壤侵蚀加剧等。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往往涉及土地征用、水资源分配等多个方面,容易引发与当地居民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冲突。在一些农村和偏远地区,由于利益分配不均,工程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常常面临阻力,甚至引发集体上访等社会事件。
4.提升水利工程管理的对策建议
4.1优化管理体制
现有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分工不明、职责模糊,迫切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责任机制与监管体系。应从顶层设计入手,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职责与权限,建立健全的责任追溯体系,保障各环节都有人负责、有人监督。政府应加大对水利工程的监管力度,定期检查、专项审计等方式,强化对工程质量、安全性和资金使用的监管。为避免管理过程中出现部门协调不足的情况,应建立更加畅通的沟通机制,成立跨部门的联合工作组或协调委员会,负责协调各方在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的分工与合作。制定清晰的协作流程,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与任务分配,提高各环节的信息共享与协调效率,避免因部门间沟通不畅而影响管理效果。
4.2提升技术应用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化和智能化手段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水利部门应加强信息化建设,逐步推广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对水利工程的实时监控和精准管理。例如,利用传感器和遥感技术进行水文数据采集,结合大数据分析进行风险预测和评估,大幅提升对洪水、干旱等突发事件的预警能力。积极引入先进的技术设备,提升工程维护和检修的效率。
4.3加强资金管理
为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高效性,应建立健全的资金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水利部门应制定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和预算安排,对各项支出的用途和效益进行严格审查和评估。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独立监督,有效避免资金浪费和腐败现象的发生。还应探索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公私合作(PPP)模式,缓解政府的资金压力,又能引入更多的管理和技术资源,提高项目的整体效益。
4.4应对环境与社会挑战
在环境保护方面,必须严格落实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政策,在水利工程的规划、建设和运营全过程中,全面开展环境影响评估和生态保护措施。加强对河流生态环境的监测,保证工程建设不会对水生生物栖息地造成破坏,推进水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技术措施。对于存在环保风险的工程项目,提前制定应急预案,做好长期的环境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调整和优化工程运行方式。随着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水利工程管理者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充分听取社区和环保组织的意见,保障工程建设和管理决策的公开、透明。
水利工程经常涉及土地征用、移民安置和水资源分配等复杂问题,容易引发当地居民和利益相关方的不满和冲突。在项目规划阶段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需求和意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与社区的沟通。组织听证会、设立意见反馈渠道等方式,让公众了解工程的必要性和预期效益,减少误解和抵触情绪。对于因利益分配不均导致的纠纷,依据公平、公正的协商机制,妥善解决争议,保障工程建设顺利推进。水利部门还应积极与相关法律和调解机构合作,为受影响的居民提供合理的补偿和法律支持,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矛盾对工程管理的负面影响[3]。
5.结论
提出的优化管理体制、提升技术应用水平、加强资金管理和应对环境与社会挑战等对策,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落实这些对策,提升水利工程管理效率,还能为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王辉.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水上安全,2024,(19):131-133.
[2]刘发娣.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全面腐蚀控制,2024,38(09):82-84.
[3]田彩霞.农业水利工程中提水泵站运行管理问题及对策[J].当代农机,2024,(08):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