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融合路径探讨

作者

齐庆林

昆明市东川区文化馆 654100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融合,成为当代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路径。通过有效的融合,可以增强非遗文化的活力,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的多样性。文章探讨了非遗文化保护的现状与挑战,分析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两者融合的必要性及实践方式。同时,强调了政策支持在推动融合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这种跨界整合,不仅能够提升公众对非遗的关注与参与,还能推动文化自信和社区凝聚力的增强,实现更为丰富的文化生态。

关键词: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群众文化;融合策略

引言: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传统技艺和文化形式正在逐渐消失。然而,群众文化活动作为增强社区文化认同与参与的重要方式,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将非遗文化融入群众文化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还能为传统文化赋予新的生命力。因此,探讨二者的融合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一、非遗文化保护的现状与挑战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各民族、地区世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涵盖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习俗和节庆活动等,反映了民族历史和价值观。在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趋向边缘化,诸多世代相传的技艺与艺术形式正逐步消亡,迫切呼唤着采取措施进行保存与延续[1]。目前,在进行自然与文化资产保护的过程中遭遇了资源配备的欠缺、社会大众对该议题的认知匮乏,以及青少年群体对此逐渐减少的关注等多重困难。非遗的传承因某些因素而出现断层,因此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保护机制。面对这些挑战,政府需加大财政支持,鼓励社会各界的参与,并且通过教导和宣传活动提高民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同时,促进非遗与现代生活结合,使其不仅仅停留在历史层面,而是融入当代生活,以实现更为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二、群众文化活动的现状与发展

(一)群众文化活动的内涵

群众文化活动是指广大群众参与的各种文化活动,其中涉及民俗节庆、社区文化活动、艺术展览等[2]。这些举措不但充实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也加深了社区的团结以及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群众文化活动成为传承地方特色和传统习俗的载体,同时也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公共文化活动日益扮演起促进地区文化前进的关键角色,同时,它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与继承开辟了新的渠道。

(二)当前的发展趋势

在经济进步的推动下,公共文化活动形态趋向多元且广泛传播。一方面,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加大了对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和支持力度,提升了活动的质量和参与度。各种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投身于推进各项文化活动,共同促进了文化领域的繁荣。文化活动的多元化发展不仅拓展了传统形式的边界,还融入了现代元素,形成了更具活力和吸引力的文化表达方式。

(三)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尽管群众文化活动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资源不足、专业人才匮乏等挑战。众多活动因缺少专业指导,导致效果不佳,参与人数有限。同时,鼓励地方文化团体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培养专业人才,以保证面向公众的文化活动能够保持其发展的活力与连续性。

三、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融合路径

(一)融合的必要性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众文化活动,成为保护和延续这些遗产的关键途径。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众文化活动,不仅能够激发非遗文化的活力,同时亦丰富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通过融合措施,能够有效增进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与参与,进而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同时,融合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实践平台,使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增强了非遗文化的现实意义。

(二)融合的实践方式

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容纳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如通过组织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以及举办民俗节庆活动来实现这种融合。在社区文化活动中,非遗传承人的现场技艺表演让参与者能够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借助文化节庆及展览途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更具活力与直观性的面貌呈现给公众,进而激发更广泛的参与热情。群众文化活动因之而内容愈加丰富多彩,也提升了非遗文化的传播效果。

(三)促进融合的政策支持

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与群众文化活动融合方面,首先需制定有效的财政补助政策,以激励地方政府和文化艺术组织的积极参与。提供财政资助不仅有助于减轻活动组织的财务负担,而且能够激励更广泛的社会资本投入,进而构建正面的互动循环[3]。为了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公共文化的持续性,需要对公共活动产生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分析,收集参与者和观众的反馈,依据这些数据对整合策略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优化,确保文化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和活力。

举例来说:在某文化馆组织的“非遗文化节”活动中,成功融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群众文化活动。此次活动以“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为主题,邀请了多位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他们的技艺,包括剪纸、刺绣和传统乐器演奏等。活动中,文化馆设置了互动体验区,参与者可以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亲手尝试剪纸和刺绣,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此外,文化馆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如地方戏曲、舞龙舞狮等,吸引了大量社区居民前来观看和参与。在活动宣传方面,文化馆利用社交媒体、海报和社区公告,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力,吸引了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参与。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增强了非遗文化的传播效果,还激发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这种融合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实践平台,使传统技艺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总结: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融合,展现了文化传承的新模式。通过政策支持、实践活动和公众参与,二者的结合不仅增强了非遗的生命力,也丰富了群众文化的内涵。未来,持续推动这一融合,将为构建更为多元、和谐的文化生态奠定坚实基础,提升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参考文献:

[1]马燕.“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融合路径探讨.”12(2023):362-364.

[2]李国兆.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融合路径探讨[J].艺术大观, 2019.

[3]孙红红.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融合路径探讨[J].牡丹, 202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