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武术课程的缘起与实践策略
徐翠
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一、历史背景与民族文化融合需求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内涵。民族院校的建立旨在促进各民族的团结、交流与共同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将武术纳入课程体系有其必然性。一方面,武术文化本身就蕴含着众多民族的智慧与技艺。例如,回族的查拳、蒙古族的搏克等,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武术形式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院校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些民族文化,开设武术课程成为了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各民族学生汇聚于民族院校,需要一种共同的文化载体来促进彼此的了解与融合,武术的普适性和民族性使其成为理想之选。
二、传统教育观念与民族体育传承
传统教育观念强调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民族院校作为特殊的教育机构,肩负着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使命。武术作为传统体育项目,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价值。从古代的武举制度到民间的师徒传承,武术一直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民族院校中引入武术课程,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延续和发展。通过课堂教学,可以系统地将武术的技术、理论和文化传授给年轻一代的民族学子,使他们成为民族体育传承的新生力量。而且,民族院校的武术课程可以与一般院校的武术课程有所区别,更注重挖掘其中的民族特色元素,为民族体育的传承开辟新的路径。
三、国家政策导向与民族院校教育目标
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这些政策鼓励民族院校在课程设置上突出民族特色,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武术课程的开展与国家政策导向相契合。民族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民族文化素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武术课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还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团队协作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民族院校积极响应,将武术课程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推动了武术课程在民族院校的缘起和发展。
四、社会发展与民族院校人才培养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多元化。民族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在学术和专业技能方面有出色表现,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民族特色。武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和体育活动,能够在培养民族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民族文化产业、体育旅游等领域蓬勃发展,对具有武术知识和技能的民族人才有一定的需求。民族院校的武术课程能够为这些领域输送合适的人才,满足社会发展对民族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同时,武术课程的开展也有助于提升民族院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促进民族院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五、民族院校自身资源优势与武术课程发展
民族院校自身拥有丰富的资源,为武术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首先,民族院校汇聚了各民族的优秀教师和专家,其中不乏对武术有深入研究的学者。这些教师可以为武术课程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专业指导。其次,民族院校有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中收藏了大量与民族武术相关的资料和文物,为学生学习和了解武术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再者,民族院校经常举办各种民族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为武术课程的实践和展示提供了平台,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武术的兴趣,促进武术课程在民族院校的生根发芽。
六、国际文化交流与民族院校武术课程推广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民族院校的武术课程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民族院校可以吸引国际学生来学习武术课程,向他们传播中国民族武术文化,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民族院校的师生也可以通过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将民族武术展示给世界,提升民族院校和民族武术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种国际文化交流的需求也推动了民族院校武术课程的缘起和发展,使其成为民族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窗口。
七、实践策略
1、课程设置优化基础课程与进阶课程相结合:在低年级设置基础武术课程,主要教授武术的基本动作、基本套路和基本理论知识,让学生打好基础。在高年级设置进阶课程,如武术专项提高课、武术实战课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武术技能和实战能力。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配套:除了武术技术课程外,开设武术理论课程,如武术文化概论、武术哲学、武术史等,让学生系统地学习武术的理论知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排,一般建议理论课程占总课程的 20%-30%,实践课程占 70%-80%。
2、教学资源整合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武术教师的培训和进修,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可以邀请专业的武术教练、武术运动员到学校进行教学指导和交流,也可以选派教师参加武术培训课程和学术研讨会,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和技能。
教材建设:编写适合民族院校学生的武术教材,教材内容要体现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既要包括武术的基本技术和套路,也要包括武术的理论知识和文化背景。教材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多媒体教材等,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3、实践活动开展:
校内活动:组织校内的武术比赛、表演、交流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例如,每年举办一次校园武术文化节,开展武术比赛、武术表演、武术讲座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武术文化氛围。
校外实践:与社区、企业、武术俱乐部等单位合作,开展校外武术实践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武术表演和教学,推广武术文化;也可以组织学生到武术俱乐部进行交流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4、考核评价体系完善
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考核内容包括理论知识考核、技术技能考核、平时表现考核等。理论知识考核可以采用笔试、论文等形式;技术技能考核可以采用套路表演、实战对抗等形式;平时表现考核可以包括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表现等。加强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步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和评价,鼓励学生不断改进和提高。可以采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作业批改等方式进行过程性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