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长三角地区新质生产力水平、区域差异及动态演变

作者

温家源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财经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资助(项目批准号)课题:项目编号:XSKY24049ZD

摘要:近年来,随着《关于持续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的审议通过,长三角地区更是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肩负着率先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的重任。长三角地区正以强大的经济实力、领先的科技水平和开放的发展理念,推动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本文主要阐述了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并对新经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简要分析,以帮助长三角地区的政府及企业协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新质生产力水平;区域差异;动态演变

引言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之一,近年来在经济一体化和产业升级的浪潮中取得了显著成就。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一市,涵盖了众多万亿级城市,如上海、苏州、杭州等,形成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城市群。从浙江德清县的地理信息小镇,到江苏苏果超市的新零售变革;从上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到安徽的工业经济新业态,长三角地区不断孕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1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占全国GDP的比重稳定在约14%,接近七分之一。其中,上海作为龙头城市,其地区生产总值已超过4.7万亿元,领跑全国。而苏州、杭州等城市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地区生产总值均超过2万亿元。在产业结构方面,长三角地区已经实现了从制造业与农业为主导向制造业与服务业为主导的“三二一”经济模式转变。第三产业占比快速增加,其中上海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已超过75%,领跑全国。而第二产业,尤其是规模以上工业,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例如,合肥的工业用电量和规上工业增加值均实现了高速增长,重点产业的强劲拉动使得其经济增速在全国万亿城市中名列前茅。

长三角地区的进出口贸易也尤为突出。2024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现代制造产业出口增长较快,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交通运输产业和通用设备产业等出口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为全国出口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长三角地区正加快释放“两重”“两新”等政策效应,推动经济向好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各地政府也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推出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以提振市场信心,增强经济增长动能。

2长三角地区新经济发展分析

2.1长三角地区评级体系与动态演进分析

长三角地区的评级体系涵盖了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维度,旨在全面评估区域的综合发展水平。其中,环境、社会、治理评价体系和数智城市指标体系是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环境、社会、治理评价体系通过对长三角区域的上市公司的环境、社会、治理表现进行分析,衡量企业在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方面的综合表现。这一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提升了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也促进了区域整体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升。长三角一体化数智城市指标体系包括协调机制健全度、数字能力就绪度、数据应用活跃度等8个一级指标和43个二级指标。这一指标体系为评估长三角城市以数智化推进一体化发展的成效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推动城市间的协同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

长三角地区的评级体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区域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演进和完善。基于2016—2021年的相关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方法,长三角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提高。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水平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相比于2022年,2023年长三角区域上市公司的ESG评级结果整体呈现稳步向好趋势,评级为BBB(含)及以上的企业数量增加。这表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环境、社会、治理建设,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升环境绩效和治理水平。长三角一体化数智城市指标体系的发布,为城市数智化发展提供了明确的评价标准和方向指引。通过科学合理的指标设计和数据采集,推动了长三角城市在数字能力、数据应用和跨域治理等方面的协同发展。

长三角地区的评级体系将继续发挥其在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长三角地区应重点发挥科技创新的优势,加强都市圈中心城市的科技协同能力,推动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构建更加开放的营商环境和自贸格局,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提升长三角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民生领域的共享和绿色生活方式的变革,加强区域协作,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的整体发展水平。持续优化和完善评级体系,加强对企业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表现的监测和评估,引导企业和城市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

2.2长三角地区区域发展差异分析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其内部的区域发展差异一直备受关注。通过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制造业以及劳动就业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人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一区域的发展特点和不平衡现象。

从整体经济发展来看,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差异正在不断缩小。根据相关研究,三个指数均表现为逐渐减小的趋势,这符合威廉姆逊的“倒U型理论”。尽管如此,区域内的差异仍然是总差异的主要部分,尤其是江苏省和浙江省的内部差异。江苏省在过去的11年中实现了区内差异的较大程度缩小,而浙江省则在这一过程中区内差异缓慢扩大。这一现象与两省政府的区域政策密切相关。

制造业格局的变化也反映了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差异。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圈完成了“腾笼换鸟”,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在此集聚,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则逐步转移到区域外。2003—2019年,长三角地区仅有7个行业在全国的生产规模占比增加,均为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与此同时,上海的制造业整体向外转移,各类行业在区域内的规模占比普遍下降,而浙江和江苏则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被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取代。

从劳动就业的角度来看,长三角地区的空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也值得关注。泛长三角地区的劳动就业空间数据表明,区域间的差异不断减小,但区内差异的贡献率高达97%。这意味着,长三角区域内的就业差异是主要部分,影响最为显著。长三角地区虽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内部仍然存在明显的区域发展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上,还体现在产业结构、就业空间等方面。为了实现长三角地区整体的协调发展,各省市需要加强政策引导,促进资源、人才在区域内的合理配置,同时注重生态环境和社会文明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氛围。

3总结

综上所述,长三角地区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素质较高的劳动力资源、较为雄厚的综合科技实力以及较好的投资环境等,正逐步成为全球第六大城市群。未来,长三角地区将继续接受国际产业转移,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一体化,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杨方铭,刘满成.长三角地区新质生产力水平、区域差异与障碍因子[J].统计与决策,2024,40(17):30-34.

[2]韩建雨,薄冰雪.长三角地区共同富裕水平、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J].统计与决策,2023,39(15):11-17.

[3]肖周燕,国光虎.长三角地区人口、经济与环境的协调演变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09):196-205.

[4]朱富显,徐晓莉,李瑞雪,等。长三角新质生产力涌现的动态识别与驱动因子捕捉——基于多时点SNA与QCA分析[J/OL]。金融发展研究,1-13[2024-11-04].

[5]吴文生,荣义,吴华清.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研究[J].金融与经济,2024(04):15-27.

作者简介:

单位名称: 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

省市: 安徽省蚌埠市

邮编: 233000

姓名: 温家源

出生年月: 2004年7月

性别: 女

民族:汉

籍贯:山西省灵石县

学历: 大学本科

职称:(现目前的职称)

研究方向: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