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层畜牧养殖管理规范化的对策和建议

作者

旺宗

西藏那曲市巴青县江绵乡农牧综合服务中心 省市: 西藏自治区那曲市 邮编: 852100

摘要:基层畜牧养殖规范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农民收入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旨在探讨基层畜牧养殖规范化的重要性、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实现规范化的对策和建议。通过分析基层畜牧养殖的现状,发现疫病防控、饲养管理、饲料营养、养殖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关键词:基层畜牧;养殖管理;规范化;对策建议

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支柱,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基层畜牧养殖管理方面长期面临着疫病频发、饲料营养不均衡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推进基层畜牧养殖规范化,提高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已成为当前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1基层畜牧养殖管理的现状

1.1引进品种不规范

很多养殖户缺乏选择优良种苗的技能,容易引进体弱的甚至患病的种苗,导致疫病蔓延,影响畜牧业发展,且养殖户在没有充分了解市场趋势和品种特性的情况下,盲目引进新品种或外来品种,导致养殖效益不佳;或者选择的品种可能不适合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或者不适合养殖场的现有设施和管理水平。引进品种前,没有进行科学的评估,如生长性能、抗病性能、适应性等方面的评估,忽视了对引进品种基因质量的检测,导致引进的品种存在遗传缺陷或潜在疫病。

1.2疫病防治不科学

基层畜牧养殖管理缺乏疫病控制管理体系,疫情监测工作不到位,一些养殖户缺乏防范意识,没有按要求为畜禽接种疫苗,且存在滥用兽药的情况,导致畜禽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同时从非正规渠道引进品种,如私人交易、无证经营等,导致品种来源不明,可能携带疫病或寄生虫,引进的品种没有经过严格的检疫和隔离观察,直接放入养殖场,增加了疫病传播的风险,养殖户在引进品种时,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和咨询,导致引进的品种不适应养殖环境或管理要求。养殖户对引进品种的饲养管理知识了解不足,无法充分发挥品种的生产潜力,很多养殖户没有意识到品种改良的重要性,长期养殖同一品种,导致品种退化,生产性能下降,缺乏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学习和引进,导致养殖效益无法提升。

1.3环保意识淡薄

基层畜牧养殖多以个体养殖户为主,基础设施不健全,管理方法不科学。养殖户环保意识淡薄,养殖过程中容易引发环境污染,对动物自身和人类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所以,基层畜牧养殖管理在品种引进、疫病防治和环保意识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改进和提升。

2基层畜牧养殖管理规范化的对策和建议

2.1规范品种引进,加强监管跟踪

首先,品种筛选与适应性评估,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和生态环境等因素,筛选出适应性强、抗病性好、产量高的优良品种;对拟引进的品种进行详细的适应性评估,包括生长性能、繁殖能力、抗病性等方面的测试。其次,严格申请审批流程,向相关部门提交详细的引进计划和相关资料,包括品种介绍、引进原因、预期效益等,经过严格的审批流程,确保引进的品种符合当地的法律法规和农业政策。最后,强化引进后的监管与跟踪,对引进的品种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记录其生长情况、产量和品质等数据,及时发现并解决引进品种在适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其能够稳定地发挥优良性状。

2.2加强疫病防治,合理使用药物

完善防疫制度,建立健全的免疫制度,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及免疫剂量,确保疫病的有效防控,成立动物疫病防控领导小组,制定详细的动物疫病防治预案,强化动物防疫网格体系建设,层层压实责任,确保动物防控工作落到实处。提高防疫意识,加强养殖户的防疫意识,树立“防大于治”的观念,按要求为畜禽接种疫苗。合理使用药物,加强对养殖户的药物使用培训,确保对症下药,避免滥用兽药,引入现代化的检测设备提高药物检测水平,严格按照国家对药品的规定用药,并制定免疫计划,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和动物免疫程序,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计划,对养殖、经营等环节进行认真监测排查,确保畜禽免疫率达到百分之百。

同时,注重加强宣传培训,开展疫病防控知识培训,组织养殖户、村级防疫员等进行动物疫病防控相关知识的培训,发放动物疫病防控告知书,签订防疫责任书和承诺书,逐级落实动物防疫工作责任制,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广播、LED显示屏、横幅、宣传单、微信群等多种方式宣传动物疫病防控知识及相关政策,提高养殖户的防疫意识和能力,确保群防群控。强化疫病监测与报告,建立疫病监测体系,定期开展流行性病学调查和布病普查,对畜禽进行采血检测,建立健全养殖档案,记录畜禽的养殖情况、免疫情况、疫病情况等;及时报告与处置,发现疫情时,要立即向上级部门报告,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置,对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疫情扩散。

2.3提升环保意识,科学粪污处理

首先,加强环保宣传,组织开展面向养殖户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宣传活动,提升养殖户的环保意识;并优化养殖布局,根据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禁养区划定方案等,科学划定种养结合重点区域,合理确定养殖畜种、规模、总量和选址等;完善源头减量设施,推广实施畜禽饮水器改造、栏舍清洗等源头节水设施建设和雨污分流改造,减少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其次,加强过程监管,畜牧、农业、自然资源、林业、生态环境等部门联合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动态监管;依法查处畜禽养殖行业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并加强指导,跟踪督促完善治污设施。最后,探索末端利用,因地制宜开展粪污末端治理和综合利用实用技术的探索实践,如推动肥料化利用、推行基料化利用等,实现环境和经济效益“双赢”。

2.4提高管理水平,确保饲养营养

树立先进理念,指导养殖户树立先进的饲养管理理念,学习新型饲养管理技术,提升畜牧养殖管理水平;优化饲养环境,改善畜禽养殖环境,确保畜禽长期处于健康、卫生的环境中生长。确保饲料营养,制定健全完善的饲料喂养计划,确保饲料营养均衡性,满足畜禽生长营养需求,可以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以及中草药等,提高畜禽抵抗力。饲养管理人员应具备一定的饲养管理经验和科学知识,确保饲料搭配的多样化和规范化,结合畜禽动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物质的需求,购买适合其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饲料。

同时,注重改善养殖设施,对养殖场棚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确保光照充足、通风良好,提供适宜的温湿度条件,满足畜禽的生长需求,还要保持清洁卫生,定期清理畜禽舍内外的粪便和污物,保持环境整洁。定期对养殖设施进行消毒处理,杀灭病原微生物,加强饲养管理,定期培训与指导,组织饲养管理人员参加专业培训,提高其饲养管理水平,邀请专家进行现场指导,解决饲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施精细化管理,根据畜禽的生长发育情况,及时调整饲养管理措施,密切关注畜禽的健康状况,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还要建立监测体系,定期对畜禽进行生长性能监测和营养状况评估,根据监测结果,调整饲养营养方案,建立详细的饲养记录,包括饲料投喂量、畜禽生长情况、疫病发生情况等,对记录数据进行定期分析,总结饲养经验,优化饲养管理策略。

3结语

综上所述,基层畜牧养殖中存在问题不仅影响了养殖效益,还会对养殖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应加强基层畜牧养殖的品种引进管理,提高养殖户的专业素养和管理水平,确保引进品种符合市场需求和养殖要求。通过规范品种引进、加强疫病防治、提升环保意识与粪污处理及提高饲养管理水平等对策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基层畜牧养殖管理水平,促进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良,黄海胜.对基层畜牧养殖管理规范化落地的探讨[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2(12):56-58.

[2]赵爱花.农村散养畜牧养殖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措施[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2(06):118-119.

[3]谷瑞娟.基层畜牧养殖工作管理规范化措施[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1(16):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