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匹克球项目进入高校公共体育课发展路径探究

作者

易佳麒 杨惠芬

南昌工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 江西南昌 330108

项目课题:本文系南昌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赛课题“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匹克球项目进入高校公共体育课发展路径探究”(2024NG06)阶段性成果。南昌市社会规划课题: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南昌市乡村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的困境及路径研究(TY202404)。

摘要:匹克球,1965年起源于美国,发展至今仅有50多年历史,在国际范围内已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匹克球项目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探究。文章指出了当前高校开设匹克球公共选修课时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路径,包括完善匹克球课程建设、提供相应的场地与设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积极营造校园与社区的匹克球运动氛围等,旨在推动匹克球运动在高校中的普及与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匹克球项目;高校公共体育课;发展路径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大学生应在体育活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和锤炼意志。然而,当前体育课程设置中,体育项目的技术教学内容、标准和要求缺乏区分度,导致学生在校学习多年却难以掌握任何一项运动技术。学生对运动的热爱与对体育课的冷淡态度形成对比,这一状况长期未得到有效改善。匹克球是一项结合羽毛球场地、乒乓球拍和网球规则的运动,1965年起源于美国,尽管历史较短,但近十年来发展迅速。202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匹克球运动定为国际性节日,每年的10月10日成为匹克球运动的固定节日[1]。匹克球从少年儿童运动项目发展为适合全年龄段的运动,在于它具有低成本场地需求、易于学习和理解、趣味性强、简单易上手的特点,及健身性、趣味性、适龄性、经济性和安全性等属性。

本研究以新时代体育与教育融合为背景,探讨将匹克球项目纳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可能性,旨在树立以体育健康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并明确匹克球项目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的发展价值取向。通过这一探讨,我们期望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新思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研究意义

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体系的最终环节,标志着学生从学校体育向群众体育的过渡。作为民族的脊梁和社会的建设者,大学生养成健康的体育锻炼习惯至关重要,高校体育在此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引入匹克球至高校体育课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锻炼项目选择,还能通过这项运动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自信心,并培养终身锻炼的习惯。在匹克球竞赛中,个人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尤为重要,学生在比赛和训练中学习自我认知、尊重他人,并通过团队配合强化合作意志。双打比赛中,学生需在防守者和进攻者等角色间转换,这要求队员间有效沟通和相互信任以完成比赛和训练。

二、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匹克球运动的特点

(一)匹克球场地设施和规则

匹克球场地的尺寸与羽毛球场相同,长约13.4米,宽约6.1米,球网高度与网球相似,约为1米。常见的匹克球是由塑料制成的中空球,表面布满26至40个1厘米的圆孔,球体直径通常在73至75.5毫米之间,重量介于22至26.5克。国际匹克球联合会规定球的颜色主要为白、黄和绿等。匹克球拍与乒乓球拍相似,但拍长不得超过43.18厘米[2],材质包括木质、轻质玻璃纤维、蜂窝纸、混合材料和碳纤维等,拍面厚度和弹性没有具体要求,爱好者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匹克球的打法继承了网球的规则和技巧,计分方式则采用羽毛球的计分制。为提升竞技性和趣味性,规则允许在球的第一落点前,若球距球网超过4.26米,可以直接进行截击或扣球。

(二)匹克球运动特点

匹克球运动以其简单易学的特点,适合各年龄段人群。人们只需掌握基本规则,便可随时参与。球拍采用高弹性纤维材料,球体为中空结构,这些设计使得匹克球更易上手。匹克球对场地要求不高,可在空旷操场、楼道或羽毛球场进行。它集合了跑步、跳跃、击球和挡球等基本动作,全面锻炼参与者的手、脑、脚协调能力。

匹克球的娱乐性、观赏性强,比赛包括单打、双打和团体赛形式,比赛中需要体能、技术、战术和心理能力相互配合,适合与家人朋友一同享受隔网对抗的乐趣。匹克球运动的安全性体现在其性能上,它继承了乒乓球、羽毛球和网球的优点,降低了运动中受伤的风险,使得学生能更轻松地进行体育活动。匹克球的中空特性也增加了安全性,即使球体被意外击飞,也不易造成严重伤害。匹克球以其简单的玩法和低学习成本,受到更多学生的喜爱,为他们在体育活动选择上提供更多可能性。

三 、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匹克球项目进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必要性

(一)丰富公共体育课程内容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目前以羽毛球、乒乓球、篮球、排球等传统项目为主,这些项目对学生的吸引力有限,因为他们从小就接触这些运动。此外,这些体育项目之间的衔接性不强,导致学生即使经过多年的学习,也难以掌握一两项体育技能。这种情况侧面打击了学生学习体育技能的积极性。

将匹克球项目纳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有助于深入分析小球类项目与高校公共课程体系的融合,丰富高校公共选修课的设置与管理理论,拓展公共选修课改革的学术视野。这不仅有助于高校形成对公共选修课程体系更科学、全面的认识,推动课程改革,还能切实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满足他们的实际锻炼需求。

(二)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匹克球以其新颖性和易上手特点,满足了大众对体育运动简易性、舒适性、适龄性、经济性、惠民性和趣味性的需求。匹克球引入学校公共体育课程,能让学生体验这一新兴项目,提供多样化的身体活动方式,并通过锻炼提升身体素质,增强运动自信。匹克球竞赛活动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激发勇敢顽强的精神和竞争意识,锻炼不屈不挠的个性。

四、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开设匹克球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建设问题

匹克球课程在各高校的实施中缺乏统一规范,主要体现在三个关键方面。首先,课程目标过于偏重技战术训练,而忽略了匹克球理论知识的传授,尽管提出了将思政元素融入匹克球课程的理念,但实践中并未得到有效实施。其次,公共体育匹克球课程内容的设置不够全面,多是基于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缺乏统一的标准,这限制了匹克球在高校中的普及。最后,课程考核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依赖教师评价和基本技术考核,忽视了理论知识的考核以及学生匹克球比赛能力、课后锻炼情况和实战能力培养的评估。

(二)国内缺乏统一的匹克球教材

匹克球运动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及时出版的教学与训练书籍,教学和教材体系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理论研究不足,难以为高校教学和训练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持。目前,国内高校主要借鉴国外匹克球资料,例如美国匹克球协会编著的《USA Pickleball Assion-cation》、玛丽·利特伍德编著的《Pickleball Fundamentals》和匹克球国际联合会发布的《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Pickleball》官方锦标赛规则手册等。

(三)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匹克球运动在中国是一项新兴项目,专业的匹克球技能人才相对较少。多数高校体育教师未接受过系统的匹克球专业培训,对匹克球项目的规则、战术、技术方法等知识了解甚少。目前,仅在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初步形成了匹克球俱乐部组织和教练员团队,而其他城市尚未形成相应规模。匹克球教练员资源相对匮乏,缺乏足够的专业教练资源可供聘请。培养专业匹克球教练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以及有计划的部署。教练资源的短缺直接影响了高校匹克球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实施。

(四)场地与设施条件问题

场地设施对体育活动的开展至关重要,尤其是球类运动。在中国,匹克球作为一项新兴运动,专业场地的建设尚未普及,大多数学校缺乏专门的匹克球场地。由于匹克球属于圆球类运动,其场地不固定且不围网,这可能会影响其他场地项目的正常进行。虽然可以考虑使用现有的羽毛球场地进行改造以适应匹克球运动,但其使用效率和频率通常不及羽毛球场地。因此,场地设施建设成为制约匹克球运动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匹克球及其球拍的生产和设计在中国仍处于起步阶段,高质量的匹克球拍价格昂贵。场地和器材的问题对匹克球运动的普及和发展构成了阻碍。

(五)学生对项目的认知不足

价值认同感是个体对某种价值的认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念,它是价值实现的基础。宣传推广手段与价值认同度的高低息息相关。匹克球作为一项从国外传入的新兴运动项目,在中国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公众对其的认知需要时间和广泛的宣传来培养。目前,匹克球运动主要在一些发达的一线城市学校开设课程,而非一线城市对匹克球的了解甚少,导致其社会普及率较低。学生对匹克球的了解多依赖网络信息,但网络上关于匹克球的内容有限,这间接影响了学生对这项运动的认知。因此,提高匹克球的社会认知度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和扩大推广范围。

五、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匹克球项目进入公共选修课的发展路径

(一)做好匹克球课程建设

1.构建匹克球课程内容体系,扎实匹克球理论发展基础

规范匹克球课程内容体系是深化匹克球理论发展的基础。首先,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体育课程目标的制定应突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不仅局限于运动技术传授,而应围绕“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维度,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体育课程目标的核心。其次,构建“学、练、赛”一体化的教学内容是关键。学习匹克球理论知识,包括基本理论知识、发展史、基本规则及裁判法;练习匹克球各项基本实践技术,如球感练习、步法移动练习、发球和接发球技术、正反手击球、截击球、丁克球等。通过开展匹克球比赛,以赛促学,组织班级比赛、校内比赛及校外比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竞技水平。

2.编撰校本教材,充实理论体系

匹克球在国内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全面普及,相应的教学与训练教材也相对匮乏。缺乏系统教材的指导可能导致教学内容选择的随意性和教学目标的不明确。鉴于此,有必要结合匹克球在高校的实际发展情况,整合国外的教学资料,编写适合国内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专业教材。这样的教材将有助于丰富匹克球的理论体系,并满足教学需求。

3.注重多元化评价,提升评价效果

当前高校匹克球课程的评价体系目前主要以基本技术考核和教学比赛为主,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容易削弱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因此,考核评价应当与课程的三维目标——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相结合,构建一个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该体系应注重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减少主观性评价,并推动评价过程向智能化、精准化、便捷化发展,以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二)提供匹克球场地与设施

合理利用和改造现有场地是解决匹克球场地缺乏的有效途径。建议高校将闲置空地以及羽毛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等进行有效合理利用,通过划线建设多功能兼容场地,例如匹克球与羽毛球、匹克球与排球场、匹克球与网球的组合。使用便携式网架的匹克球网便于拆卸,在不影响其他项目开展的同时,也方便了匹克球运动的进行,极大地解决了场地问题,并节省了学校场地建设成本。此外,建设标准的匹克球场地和设置专用匹克球区域同样重要。虽然合理利用现有场地是一种解决方案,但专用匹克球区域和标准化匹克球运动场地的建设对于教师开展教学和学生了解匹克球规则至关重要。

(三)匹克球运动师资建设

1.教师积极的自我培训

在培训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匹克球教练员培养体系,将高等院校作为体育教练员培养的重要基地,并以各单项体育协会为教练员培训和认证的主要力量。社会力量则是教练员培训和认证的重要补充[3]。通过参加短期或长期培训班,教师可以提升其专业知识,解决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深入研究匹克球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从而提高高校匹克球师资水平。定期组织教学交流活动和专业培训,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

2.引进相关人才,加强匹克球运动宣传

首先,引进专业的匹克球人才对学生系统学习匹克球至关重要,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巧,还能让他们系统地了解匹克球的发展历史和技战术知识。其次,学校需加强对匹克球运动的宣传,以提高学生对这项运动的兴趣。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如在宣传栏张贴海报、在宣传网站上推广项目,以及举办院校级的匹克球趣味活动,以此提高匹克球的曝光率,增进学生对该项目的了解,并激发他们的兴趣。

(四)积极营造校-社匹克球运动氛围

我国匹克球运动正处于起步阶段,探索其价值与宣传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学校、社会与家庭应联合起来,共同探索适合中国的匹克球发展道路。首先,学校体育是普及匹克球的基础。学校应积极举办匹克球比赛活动,成立匹克球协会。协会内部可以吸纳会员,对外则开展公益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推广了匹克球运动,还能吸引学生关注并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其次,社区体育是推广匹克球的关键。社区体育与家庭体育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的良性互动增强了体育的效用。应确保社区体育匹克球运动的器材和场地设施得到保障,并向社区居民宣传匹克球相关知识,增加他们对匹克球的了解并培养兴趣。同时,扩大匹克球的群众基础,引导成立相应的民间团体组织,并寻求政府关注,推动匹克球运动的普及。

最后,体育赛事是全面普及匹克球的手段。通过举办匹克球竞赛提高项目的影响力和关注度,吸引校外企业投资,并有序开展各级各类竞赛。赛事运作能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学校需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以推动匹克球运动的发展[4]。

文献参考:

[1]黎镇鹏,王伟超,黄林杰.匹克球运动的发展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2,30(08):113-118.

[2]Little wood Mary,USA Pickle-ball Association.Pickle-ball Fundamentals[M].Champaign,Illinois: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2015.

[3]吴阳,王德新,彭国强.美国体育教练员培养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6,35(05):93-98.

[4]张兆龙,张明亚,蒙军,等.匹克球运动研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35(03):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