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马克思“彻底的理论”思想研究

作者

鲁鸣瑜

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省南京市 210094

作者:鲁鸣瑜(1997.09-),男,南京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项目名称:2023年度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KYCX23_0587)

摘要:为了解决自己所遇到的“物质利益难题”,经过深入的研究探索,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关于“彻底的理论”思想的经典论述,主要包含“抓住事物的根本”、“说服掌握群众”和“致力于改变世界”三大支柱,其蕴含着他对理论自身、理论与现实关系以及理论实践等问题的深刻思考,是马克思本人特殊的理论观。这一思想强调,理论要对社会现实有深刻理解,与群众实践紧密相连,并具备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这三方面对当代理论建设与宣传工作有着巨大的方法论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  彻底的理论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理论观

马克思1842年在《莱茵报》做编辑时,“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为解决这个“苦恼的疑问”,马克思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最终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给出了初步回答,简要论述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即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所谓‘彻底的理论’思想即是对经典论述中‘理论的彻底’、‘说服掌握群众’和‘变为物质力量’进行武器批判,即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表述为‘改变世界’的三个步骤,形成了完整的逻辑。

一、马克思“彻底的理论”思想形成背景

马克思“彻底的理论”思想的形成背景可以从其个人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两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

(一)时代背景

1、德国的现状

19 世纪 40 年代的德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呈现出复杂的状况。政治上处于封建分裂状态,缺乏统一的政治体系,中央集权薄弱。经济层面,虽部分地区如莱茵省有一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但整体工业化进程缓慢,远不及英法等国。社会问题严峻,底层人民尤其是无产阶级贫困现象突出。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对社会贫困状况深入了解,通过研究新闻出版自由、林木盗窃法辩论以及摩泽尔河沿岸地区贫困等问题,初步形成关心底层人民的民主政治思想,提出变革社会政治制度、实现人民自由的诉求。德国当时政治分裂压制、经济滞后、社会问题处理不当的现状,构成了社会主义理论和工人运动的实践基础与理论启示。黑格尔法哲学实质为君主专制服务,德国政治借民主体制行保守专制,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针对德国现状及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成为“彻底的理论”思想形成的直接原因。

2、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

19 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1 年、1834 年)、英国宪章运动(1836-1848 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1844 年 6 月),这三次重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欧洲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因资本家剥削等爆发,提出经济与政治诉求遭镇压,其政治口号影响深远。英国宪章运动是工人争取普选权与政治改革的大规模运动,虽失败但标志英无产阶级登上舞台并提供经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因受多重剥削压迫而起,虽遭镇压却推动运动发展,揭示无产阶级潜力与需求。这些运动虽然被镇压,但表明无产阶级开始意识到主宰自身命运,并提出实现自身解放、认识资本主义及人类未来方向等问题,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与理论需求,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也为马克思的理论研究提供了素材。

3、社会主义的尝试

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凸显,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致农民失地沦为雇佣工人,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社会阶层分化与不平等加剧。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响下,空想社会主义者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并构建理想社会蓝图。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控诉资本原始积累罪恶并描述理想社会。康帕内拉在《太阳城》中描绘类似蓝图。18 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论证社会主义可行性并规定未来社会原则,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摩莱里、马布利、让·梅叶、巴贝夫等提出改革方案与社会理想,巴贝夫还尝试革命实践。但因缺乏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无产阶级革命作用的科学分析,设想未转化为现实。此后,欧文在苏格兰工厂改革并赴美建新和谐移民区;傅立叶提出“法郎吉”概念,一种小型的共同体,成员之间平等合作,按需分配,其追随者建 40 个“法郎吉”;卡贝提出“伊加利亚”概念并尝试在美国建共产主义社会,均告失败。失败原因包括社会历史条件局限、缺乏无产阶级独立政治力量、理论与实践脱节、内部管理和经济问题、理想化社会制度设计与现实脱节、缺乏对社会主义历史条件和阶段性考虑、外部环境挑战以及个人领导和资金问题等。这些尝试虽未成功,但为后来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供宝贵经验教训,强调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及社会主义建设需基于实际社会经济条件和阶级斗争现实。

(二)理论背景

1、“彼岸”的唯心主义

以黑格尔及其后的青年黑格尔派为代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绝对精神为现实主体,物质世界是其外化表现,为宗教神学提供哲学基础,虽辩证法有深刻历史洞察力,但唯心主义基础限制对现实社会变革指导意义。青年黑格尔派批判宗教和传统哲学时仍未摆脱唯心主义框架,将绝对精神解释为人类自我意识体现,停留在抽象哲学层面,未深入社会经济结构分析。马克思在《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倾向,指出其忽视物质生产和经济关系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马克思强调从实际物质生活条件出发理解社会现象,标志其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形成唯物史观,超越唯心主义局限,为理解和改造现实世界提供科学指导,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产生深远影响,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奠定理论基础。

2、“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主要指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其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但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唯心主义。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在社会历史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未完全摆脱唯心主义的影响,尤其是在对现实社会的分析和理解方面。其人道主义批判宗教追求人的宗教解放,但未深入,把人的解放归结为宗教解放,且因回避政治未确认无产阶级历史使命。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解释自然界和人的感觉经验时唯物,在解释社会和历史现象时唯心,将人的本质归结为抽象孤立人类共同体,未深入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理解人的本质。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社会历史领域的唯心主义倾向,提出社会历史发展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推动,提出“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概念,强调社会实践在塑造社会历史中的决定性作用,克服其局限性,实现对社会和历史的彻底唯物主义解释,为理解和改造社会提供科学理论与实践指导。

3、非科学的社会主义

非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包括反动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等多种形式。反动的社会主义主张维护旧有社会秩序和阶级关系,由封建贵族和地主阶级提出。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反映小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发展不满,幻想恢复小生产者社会。“真正的社会主义”试图将社会主义与德国哲学传统结合。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主张温和改革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空想社会主义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提出理想社会设想但脱离现实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这些理论的共同缺陷在于忽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阶级斗争的作用,未能把握社会矛盾的本质和社会发展的动力,缺乏对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分析。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对这些非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行批判,强调社会主义需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深刻理解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准确把握的科学基础之上,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社会主义运动提供坚实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彻底的理论”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经典论述中,可以将马克思的“彻底的理论”思想总结为抓住“事物的根本”、“说服掌握群众”以及“改变世界”等三个方面。

(一)彻底的理论”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的理论

1、从事物与自身的关系来把握事物

马克思提出理论要抓住事物根本,源于对黑格尔理论的批判。黑格尔理论充斥形而上学先验前提、唯心虚构与神秘化迷雾,颠倒事物真实关系,如宣扬的“理性国家”与普鲁士现实的矛盾。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笔记》研究中形成“从历史事实出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总结历史规律”的理念,强调从事物自身形成过程出发,抓住其“特有的逻辑”。例如在批判黑格尔谈及国家和法时,马克思指出黑格尔法哲学是为封建残余制度作合理性辩护,而德国政治解放需顺应历史潮流,进行彻底革命,扫除旧制度。人的解放根本在于确立人本身的主体地位,使人支配私有财产,而非相反。在消除等级要素问题上,马克思认为应从根本消灭一切等级,而黑格尔错误地将现象矛盾理解为观念中的同一,未从矛盾本来意义把握矛盾。从宏观而言,黑格尔考察立法权时未从事物与自身关系考察,马克思则认为考察理论根本需批判和扬弃黑格尔哲学。黑格尔以抽象观念和绝对精神为主体,呈现思辨形而上学与客观唯心主义形态;青年黑格尔派片面强调主观意识,陷入主观唯心且沉溺思辨;费尔巴哈以自然的人取代绝对精神,但他的人是直观抽象和孤立的,马克思批判其未看到人的社会性,强调人是社会关系总和,在社会关系和实践中参与社会事务的现实的个人。通过对这些理论的批判,马克思揭示出黑格尔理论为封建君主制和中世纪遗留制度辩护的本质,以及其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内核。

2、要尊重历史现实杜绝唯心虚构

马克思为准确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并解决物质利益难题,考察多国历史、革命史及国家理论和政治制度史,形成《克罗茨纳赫笔记》,由此接受并形成“从历史事实出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总结历史规律”的“历史唯物主义”理念萌芽。他看到费尔巴哈理论缺陷后进行修正补充,开始创建自己的解释原则。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历史的考察,马克思发现现实决定制度、历史决定国家的逻辑,将经济视为“理解历史内容的钥匙”,认识到“私有财产”在资本主义国家意识问题上的决定性意义,发现代议制是历史斗争中人民的选择而非抽象政治原则。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手稿中,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将人格等抽象观念当作主体存在的观点是错误的,人是主体,人格是人的规定。黑格尔未能正确理解现代国家与市民社会分离的历史过程,其理论具有非批判性和神秘主义色彩,试图借助中世纪等级来解决现代社会问题是不切实际的。

由于黑格尔希望借助新的世界观去解释旧的世界观,因此没有正确的理解现代国家与市民社会分离的这一历史过程。这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的“这种非批判性,这种神秘主义,既构成现代国家制度(主要是等级制度)的一个谜,也构成了黑格尔哲学、主要是他的法哲学和宗教哲学的奥秘”。黑格尔还奢求借助中世界的等级来解决现代国家与市民社会分离的问题。对此,马克思认为只有如实理解等级,摆脱混合折中主义幻想,才能正确认识事物。整体来看,黑格尔试图通过虚构出庞大的唯心理论体系来维护封建君主制度,而非真正尊重历史事实。

3、人的根本是人本身

马克思明确“人的根本是人本身”,批判以往宗教、政治和市民社会中未将人本身作为根本的理论与实践,如宗教中的神、黑格尔的理念或绝对精神、自我意识和私有财产等被当作人的根本。费尔巴哈批判宗教和黑格尔思维与存在关系,确认人的本质是自身,但他的人是自然意义上的。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且在社会领域生存活动,需从社会性入手打破费尔巴哈的局限。在国家的现实基础方面,马克思指责黑格尔将人格等抽象观念主体化,颠倒主谓关系,强调人才是国家的现实基础。人格脱离人是抽象,人在类存在中通过法人、社会团体等类形式实现现实内容,抛弃“人本身”的抽象。黑格尔所谓合乎理性并非现实人的理性,而是抽象概念环节达到现实性。“任何解放都是是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本身”,马克思指出近代欧洲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分离,政治解放使人二分为自然人和法人,未达到彻底解放。只有当现实个人将抽象公民复归自身,认识自身社会力量并组织起来,不再使社会力量与自身分离,人的解放才能完成,即实现人的社会解放。

(二)“彻底的理论”是可以“说服掌握群众”的理论

1、必须站稳无产阶级立场

无产阶级是特殊的阶级,因社会解体而形成,不是市民社会自然产生,而是遭受普遍苦难、无特殊权利的贫民阶级。由于不占有私有财产,无产阶级遭受普遍不公正,与德国国家制度全面对立。其存在意味着世界制度的解体,天生带有否定私有财产的要求。无产阶级只有解放自身及其他社会领域,通过人的完全回复才能实现自我解放,所以是彻底的解放者等级和彻底革命的等级。社会革命和解放的道路就是将无产阶级否定私有财产的原则提升为普遍社会原则。

2、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

《宣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阐明了自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揭示了其内在矛盾,并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无产阶级不能消极等待,而应积极参与社会革命,推动历史发展,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共产主义和全人类解放。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及社会结构是政治和精神历史的基础,全部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无产阶级若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无法从资产阶级压迫下解放自己。马克思揭露社会历史秘密,指明社会发展道路为阶级斗争,现代社会斗争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反压迫、反剥削斗争,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提供了道路和目标指引。同时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阐述资产阶级的发展历程及其带来的社会关系变化,揭示“彻底的理论”的历史现实根源。

3、坚持武装头脑和组织成政党

面对各种思想侵扰,需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无产阶级头脑,抵御毒害。马克思在《宣言》中批判多种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文献,如反动的社会主义(封建、小资产阶级和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是反动阶级思想,虽能揭露现代生产关系本质,但具有反动性和空想性;保守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旨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劝工人放弃革命;批判的和空想的社会主义虽有朴素批判成分,能启发工人觉悟,但反对阶级斗争,其对未来社会的主张是空想,随着阶级斗争发展会失去意义。以德国为例,共产党要教育工人明确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使工人利用资产阶级统治条件作为反对资产阶级的武器,在推翻反动阶级后立即开展反资产阶级斗争。同时要强化理论教育,防止修正主义,尤其是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对无产阶级的侵蚀,避免群体分裂和运动受挫。《宣言》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础,论述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基本纲领和策略原则。共产党不同于其他无产阶级政党,在无产者民族斗争中强调整个无产阶级不分民族的利益,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各阶段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在实践方面是工人政党中最坚决、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因为了解运动条件、进程和结果。共产党是无产阶级联合与组织起来对抗剥削和进行阶级斗争的必然选择,共产党人作为先锋队,用科学理论武装工人头脑,组织发动群众运动,使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改造世界,这是“彻底的理论”说服掌握群众的必然要求。

(三)“彻底的理论”是能够“改变世界”的理论

1、实事求是反映现实问题

马克思批判黑格尔、青年黑格尔派及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认为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颠倒意识与存在关系,用抽象理性和神秘化理论为封建君主制辩护,其影响使青年黑格尔派走向教条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他们认为意识枷锁是社会枷锁,仅通过与意识幻想斗争即可。黑格尔为封建君主宗教神学统治权威背书,掩盖法国大革命的进步性,面对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分离的事实,将民主制等与君主制等进行折中和混合,使用模糊用语和神秘思辨。青年黑格尔派在空想和幻想中消沉,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因德国缺乏政治运动条件,将法国文献与德国思辨意识形态调和,在哲学幻想中鼓吹永恒真理,使社会主义沦为文学运动。马克思深入考察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依据历史事实得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结论,纠正黑格尔的颠倒。如在犹太人问题上,马克思指出鲍威尔混淆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未认识到公民权只是人权一部分,人的彻底解放在于社会解放。马克思在《宣言》中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基于哈克斯特豪森等人历史学研究,表明人类社会各时期存在对立阶级。马克思强调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现实问题是进行共产主义革命,废除私有制,消灭剥削,以自由人联合体取代阶级对立的旧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即彻底的人的解放。

2、坚持不懈进行革命斗争

马克思指出哲学与无产阶级紧密相连、相互作用,只有将哲学理论转化为无产阶级实践行动,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在 1877 年致左尔格的信中,马克思批判德国党内出现的“腐败风气”,如与拉萨尔分子、杜林及其“崇拜者”、不成熟大学生和过分聪明博士的妥协,这些人想用现代神话取代社会主义的唯物主义基础。马克思认为工人放弃劳动成为职业文人会制造“理论上的”灾难,导致党内分裂和工人运动低潮。这表明,在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后,错误的、反动的非科学社会主义仍会在工人和党内领导阶层中死灰复燃,受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侵扰而腐化变质。这印证了马克思早年指出的“真正的危险”是共产主义的“理论论证”,深刻说明‘彻底的理论’追求自身的‘彻底性’以及彻底贯彻实践、改造世界的重要性。党内领导人易被错误理论误导,走向理论妥协甚至空想,工人也可能受影响而放弃劳动转向职业文人,加入“有学问的”阶层,从而引发“理论上的”灾难,致使党内分裂和工人运动陷入困境,共产主义者同盟已有类似经历。

结语

马克思 “彻底的理论” 思想在时代浪潮与理论争鸣中崛起。它抓住 “事物的根本”,批判旧理论,强调从历史事实出发,确立人本身的根本地位。作为可 “说服掌握群众” 的理论,要求站稳无产阶级立场,以阶级斗争为动力,武装头脑、组织政党。作为能 “改变世界” 的理论,实事求是反映现实,揭示共产主义革命路径,坚持斗争,防错误思想回潮。在当今,这一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为认识世界提供科学方法,指引我们站在人民立场,推动社会变革。我们应以其为指导,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人类解放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在复杂的时代形势下,不断践行这一深刻的思想,开拓人类社会进步的新征程。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王旭东,姜海波.马克思《克罗茨纳赫笔记》研究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12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0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8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