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符号对对碰》+"提升幼儿区域活动中合作能力的有效策略探索"

作者

李蔓欣

南部战区海军机关第三幼儿园

一、设计意图

《符号对对碰》是幼儿园大班一次数学探索活动。《纲要》中指出教育内容要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充分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话题。通过植物角所养殖的金鱼,我发现幼儿经常会关注瓶子里金鱼的数量,并会将瓶子里的金鱼数量进行比较,最后采用绘画的形式将其进行记录。为此,我选择使用小鱼吹泡泡的情景图,引导幼儿认识新符号“>、<、=”所表示的含义,引导幼儿利用观察、比较、操作的方法,体验数学符号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激发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在思维和兴趣方面,大班幼儿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这个年龄的幼儿好奇、好问、好探索,能发现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并从中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

在知识经验方面,本班幼儿已能够掌握20以内的点数,并能按照语言的提示或根据简单示意图,正确取放物品。

三、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和理解“>、<、=”所表示的含义。

2.技能目标:学会观察数学符号,能够运用“>、<、=”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3.情感目标:体验数学符号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乐意参与数学活动。

四、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大部分幼儿已掌握20以内的点数。

2.物质准备:

ppt课件、动物图片、数字卡片、“>、<、=”卡片。

五、活动过程

(一)导入环节

1.教师出示“小鱼吐泡泡图片”,引导幼儿观察2条小鱼吐的泡泡数量。

教师:小朋友们早上好,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个特别的地方,请小朋友一起来看看,老师带你们去的第一个地方出现了。这是哪里呀?

教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准确,这是海底世界。那宝贝们你们知道海底世界里面有什么吗?

教师小结:刚刚小朋友分享了海底世界里面很多很多的东西,今天海底世界的小鱼在做着比赛,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二)新学环节

1.幼儿进行点数小鱼吐泡泡的数量,并记录总数比一比哪组泡泡更多。

教师:小鱼们在做着什么比赛?现在老师有个任务要交给小朋友们,请女孩子数一数红色的小鱼吐了几个泡泡,请你们悄悄的数,待会告诉老师。请男孩子数一数右边蓝色鱼吐了多少个泡泡。谁吐的泡泡多,是谁赢了?(幼儿回答)

2.教师出示新符号,引导幼儿认识“>、<、=”所表示的含义。

教师:小朋友们如果我们要用一个符号连起来代表谁多谁少,我们要用什么符号呢?教师出示“>”,这个符号它像一条小鱼,张开嘴巴的一边它要对着数量多的一边。(教师引导幼儿去摆放)

3.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幼儿认识“<”“=”。

教师小结:大于号小于号就像张开嘴巴的小鱼,只不过她们朝向不同,大嘴巴朝向哪一边就代表哪一边表示的数量多。如果两边数量一样多,就用等号。

(三)拓展迁移

1.初步学习“>”“<”“=”的运用。

①出示3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每组物品的数量分别是多少,并把适当的数学符号放在每组物品的中间,发现符号的作用。

教师:左边的物品有多少个?右边的物品有多少个?应该用什么符号来连接?重点引导幼儿比较两边物品的数量,理解符号表示的数量关系。

2.幼儿自主操作阶段。

①教师出示3组水果图片,引导幼儿摆出相应的数字,及对应的符号。

②教师发放数字图片及符号卡片,幼儿进行操作。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新的符号朋友,我们一起来回顾吧!嘴巴对着的那一边,是数量多的一边。当我们两边数量一样多时,我们要用等于号。

六、结束环节

学习关于“>”“<”“=”的儿歌,加深幼儿对新符号的记忆。

《大于号 小于号》

大于号 小于号

两个兄弟一起到

尖头在前是小于

开口在前是大于

两个数字中间站

谁大冲谁开口笑

七、活动延伸

将记录表投放到植物角,引导幼儿观察金鱼数量多少,并将瓶子里面的金鱼数量进行比较,请用幼儿用“>、<、=”记录到表格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