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中学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与推进策略研究
陈茂源
成都石室锦城外国语学校 610041
摘要:立德树人乃是全面育人的核心所在,而发挥体育学科的育人功效,是达成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举措。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以及专家访谈法等方法,探究成都市中学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成效、经验,并提出推进策略。
关键词:成都市;中学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
1成都市中学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
1.1政策体系日益完善
我国日益完善的政策体系,协同多元联动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1]。为了促进学生体育的发展,教育部以及国家体育总局高度重视政策发展,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政策数量增多。一、2020—2023 年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强调健全学校、家庭、社会 协同育人机制,营造青少年体育锻炼的良好氛围。二、2023年颁布的《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是为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的重要部署而制定,该政策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颁布。[2]三、《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于2020年8月31日,经国务院同意,由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该《意见》的出台对于推进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成都市也积极响应中央政策,武侯区:武侯区委、区政府出台《关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十条的实施意见》,全面开展心志教育、运动素养、教育评价、家风建设等工作,强化组织、师资、经费保障,做好政府、学校、家长三类评价。青羊区:成立“家庭教育协调领导小组”,组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建立区域家庭教育基地。总体而言,日益完善的政策体系在成都市中学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推进青少年体育实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2协同育人创新多样
成都市在中学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实施有着诸多的创新举措。区域特色实践:武侯区,武侯区委、区政府出台《关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十条的实施意见》,全面开展心志教育、运动素养、教育评价、家风建设等工作。强化组织、师资、经费保障,做好政府、学校、家长三类评价。区内学校强化“五项管理”,推行“托管 + 拓展”课后服务模式,打造多张教育名片,实施多项教育行动,还建设了水韵园综合教育基地、家长学校等,营造协同育人工作格局。青羊区:成立“家庭教育协调领导小组”,组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建立区域家庭教育基地。创新提出服务理念,构建指导服务运行机制,开发系列课程,组建服务团队,建立综合实施网络。成立成都市家长学校青羊分校,建立多种家庭教育阵地,将“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纳入学校绩效评估,开展多种评选活动,举办丰富多样的活动,开发丰富的课程满足家长需求。总体而言,日渐完善的政策体系在推动成都市中学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促进青少年体育实践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2.成都市中学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经验
2.1以学校参与为主导,推动多元主体联动
一、武侯区区内强化“五项管理”(作用、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推行“托管”+“拓展”课后服务模式。如:成都石室锦城外国语学校在拓展项目上开展击剑、排球等体育项目从而使得学校体育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发展。二、武侯区学校打造“三国文化”“水文化”等多张教育名片,实施了博物馆之旅游等教育行动,将学校教育与社区文化资源、家庭文化传承相结合。总之,以学校参与为主导,推动多元主体联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以社区环境为依托,拓展体育运动空间
体育环境指以满足青少年体育发展为目的,体育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所 形成的一切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称。一、成都市各区县体育场地众多并且这些体育场馆都有一定数量的体育培训机构,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体育项目技能培训,满足了在学校之外更多体育项目的机会,满足不同学生的体育兴趣并且可以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训练从而使学生身体素质得到了锻炼也为中考体育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二、社区也为家庭体育教育作出了补充,弥补家长知识短板:大多数家长并非体育专业出身,在指导孩子进行体育锻炼时往往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社区会给予一定的指导,使得家长的体育知识增加。通过社区提供专业指导和场地支持有利于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成都市中学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推进策略
3.1 聚焦青少年全面发展,达成育人目标共识
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的“交叠影响域理论”,是由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爱普斯坦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其核心观点旨在表明:家庭、学校与社区三大环境在学生的成长中会产生交互叠加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聚焦青少年学生发展的总体目标,协调学校、家庭、社区工作使得向共同的、总体目标发展。最终三者相互协调达成育人共识。
3.2 发挥政策作用,健全多元育人机制
通过政策制定、指导实施和反馈评估等举措,成为必不可少的治理主体。目前我国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处在探索阶段,因此成都市中学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发展需要紧跟国家政策,要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统筹各机制的共同合理发展,体育主管部门要与教育主管部门相互协调,共同颁布相关政策促进“家校社”协调发展。
3.3聚合多方体育资源,合力促进学生发展
聚合多方体育资源,协同学校、家庭、社会合力促进学生。一、学校要积极开展体育相关的并与家长沟通的渠道,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课后延时服务以及托管使得体育更好的促进“家校社”协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社区要资源共享,学校和社会机构之间实现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4 结语
伴随国家对青少年体育重视度的持续攀升,青少年体育发展已成为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已发展的关键举措。“家校社”协同育人乃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涵盖教育、体育、管理等诸多研究领域。故而期望体育能与家庭、学校、社区携手,共同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成都市中学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与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