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边坡开挖支护技术的应用
李岩
370983199108125812
引言:水利水电工程多位于峡谷、河流等地质条件复杂区域,边坡开挖过程中易受岩土体性质、水文条件及施工扰动影响,导致边坡失稳、滑坡等事故,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事故中约 30% 与边坡治理不当相关。传统支护技术如重力式挡墙、抗滑桩等存在适应性差、成本高、施工周期长等缺陷,研究边坡开挖支护技术的创新应用,对于提升工程质量、保障人员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
一、边坡开挖支护技术的核心要素
(一)地质勘察与边坡稳定性分析
地质勘察是支护设计的基础,通过钻探、物探、原位试验等手段获取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如内摩擦角、黏聚力、渗透系数等),并结合地质构造、水文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例如,在软岩地层中,需重点评估岩石风化程度及遇水软化特性;在断层破碎带区域,需分析结构面产状及组合关系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稳定性分析可采用极限平衡法(如Bishop法、Janbu法)或数值模拟法(如FLAC3D、PLAXIS)。对于复杂边坡,建议结合两种方法进行对比验证,以提高计算结果的可靠性[2]。
(二) 支护技术分类与选型原则
根据边坡高度、地质条件及工程需求,支护技术可分为以下类型:(1)刚性支护:如混凝土挡墙、抗滑桩,适用于低矮边坡或永久性支护。(2)柔性支护:如锚杆(索)、土钉墙,通过主动加固岩土体实现稳定,适用于中高边坡或临时支护。(3)复合支护:结合刚性结构与柔性加固(如预应力锚索框架梁),广泛用于高陡边坡治理。选型需遵循“安全优先、经济合理、环保协调”原则。例如,在三峡工程永久船闸边坡治理中,采用“预应力锚索 + 混凝土喷护”复合方案,有效解决了高陡边坡变形控制难题[3]。
二、边坡开挖支护施工关键技术
(一)开挖工艺优化
(1)边坡开挖需“自上而下、分层开挖”。每层开挖高度宜控制在 3-5 米范围内,通过分层分段作业减少单次卸荷对边坡岩土体的扰动,确保施工期稳定性。针对岩质边坡,在轮廓线附近实施预裂爆破技术:预先钻孔并装药爆破,形成平整光滑的临空面,可显著降低爆破振动波对保留岩体的损伤,避免超挖或欠挖。(2)同步完善排水系统。坡顶设置截水沟拦截地表径流,坡面布设排水孔及时疏排地下水,有效控制孔隙水压力升高,防止因水力作用诱发边坡失稳。开挖过程中需动态监测坡体位移与地下水位,发现异常立即暂停作业并采取加固措施[4]。
(二)支护结构施工要点
(1)锚杆(索)施工:钻孔方向必须垂直岩体结构面或主滑方向,孔径偏差不超过 ±20 毫米,孔深误差小于 500 毫米。注浆材料选用水泥砂浆或化学浆液,压力严格控制在
兆帕区间,确保浆液充分填充孔壁裂隙,形成完整锚固体。(2)喷射混凝土施工:混凝土配合比需满足C25 以上强度及P6 抗渗标准。采用湿喷工艺减少回弹(率低于 15% )及粉尘污染,喷射厚度误差控制在 ±10 毫米内,喷射后及时覆盖养护,防止早期开裂。(3)预应力锚索张拉:张拉过程分级加载,每级荷载为设计值的 20%-30% ,每级稳压持荷时间不少于10 分钟,最终锁定荷载不得低于设计值的 90% ,张拉完成后 48 小时内完成封锚防腐处理。
(三)施工质量控制
(1)材料源头把控:钢筋、水泥、锚具等进场材料必须按批次抽检,抗拉强度、延伸率等关键指标合格率须达 100% ,不合格材料严禁投入使用。(2)工序验收管理:实行工序交接检验制度:锚杆施工后按 3% 比例进行抗拔力试验(抗拔力≥设计值 1.5 倍);喷射混凝土每 500 平米检测一次厚度及强度;预应力锚索张拉数据全程记录备查。(3)信息化协同控制:应用 BIM 技术构建边坡三维地质模型,集成施工进度、监测数据(如测斜仪、应力计读数)与设计参数。通过平台实时比对分析,出现位移速率超预警值( >2mm/d )时自动触发报警,指导动态调整支护方案。
三、边坡监测与安全预警体系
(一)监测内容与方法
(1)边坡稳定性监测需构建“地表 - 深层 - 应力 - 水文”四位一体的监测网络。地表位移监测采用高精度全站仪(测角精度 ⩽1′′ ″)或 GNSS 定位系统(静态定位精度 ±2mm+0.5ppm ),沿坡肩、坡脚及潜在滑裂区按 20-30m 间距布设观测点。监测周期与施工进度联动:开挖阶段每日 1 次,暴雨后加密至每日 3 次,数据突变时实时跟踪。(2)深部位移监测通过预埋测斜管(孔径⩾110mm )实现,采用伺服加速度计式测斜仪(分辨率 0.1mm/m )捕捉 10m 、20m 、 30m 等关键深度位移量。对破碎岩体增设多点位移计(精度 ±0.1%FS ),锚固点深入稳定岩层 ⩾5m. 。应力应变监测重点针对支护结构:在代表性锚杆(索)体安装振弦式应变计(量程 3000με ),钢支撑部位贴片式应变片组网监测,数据采集仪每 30 分钟自动记录。(3)地下水动态监测采用渗压计(精度 ±0.1%FS)实时传输孔隙水压力,钻孔位置依据地质雷达探测的裂隙发育区确定。监测孔深达潜在滑面以下 2m ,孔内填充透水砾料,孔口设防淤装置。所有监测数据通过物联网终端(LoRa 协议)实时上传至数据中心,异常数据自动标红预警。
(二)预警机制与应急措施
(1)预警阈值动态设定采用“双控原则”:一级警戒值基于数值模拟(FLAC3D 或 GeoStudio 分析)设定,如坡顶水平位移速率 >3mm/d 或累计位移>50mm ;二级危险值结合历史监测趋势修正,如深部位移突变率 >5mm/d 或锚索应力骤增 > 设计值 80% 。阈值每施工阶段更新并现场公示。(2)三级应急响应流程:1)蓝色预警(指标超警戒值 80% ):启动加强监测(频率提升3 倍),排查排水系统堵塞、爆破振动源;2)黄色预警(达警戒值):暂停开挖作业,实施临时加固(如坡脚反压堆载、补充锚索);3)红色预警(达危险值):立即撤离 500m 范围内人员设备,启动预应力锚索补偿张拉(增量 10%-15% )或坡面主动防护网覆盖。
结语:
边坡开挖支护技术是水利水电工程安全施工的关键,地质勘察的精准性直接影响支护方案合理性,需强化多手段综合勘测,复合支护技术(如锚索 + 喷射混凝土)在高陡边坡治理中具有显著优势,信息化施工与动态监测是保障边坡稳定的重要手段,需贯穿工程全周期。未来研究可聚焦于智能监测设备(如光纤传感)的应用及支护结构耐久性提升,以适应更复杂的工程环境。
参考文献:
[1] 孙西欢 . 水利工程施工中边坡开挖支护技术的应用研究 [A] 智慧建筑与智能经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 重庆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协会、重庆建筑编辑部、重庆市建筑协会, 重庆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协会 , 2025: 4.
[2] 车永春. 水利工程施工中边坡开挖支护技术应用概述[J]. 全面腐蚀控制,2025, 39 (04): 118-119+132.
[3] 郭建 , 王蒙 , 赵杰 .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边坡开挖支护技术运用策略研究 [A] 人工智能与经济工程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 重庆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协会、西南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建筑编辑部 , 重庆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协会 , 2025: 4.
[4] 吴若冰 , 张腾 . 水利工程施工中边坡开挖支护技术的应用 [J]. 治淮 ,2025, (03): 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