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课与各学科的串联
徐存伟 卢淑英
郑州市金水柳林镇第八小学 45000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优化学科资源,推进学科整合,已经成为实现新课改目标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而“综合实践活动课”正是以实践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各学科实践性经验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以综合实践课为桥梁,串联各学科知识联系有效拓展实践活动教学范畴,凸显出其教学实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整合课程资源
1、完善我校现有的综合实践教学资源。
以“诗意校园”为办学特色之一,把“综合实践特色课程”作为特色发展目标。开展丰富的实践性活动,现已成熟的实践教育基地有“玩泥巴”实践课程、“菜园里的故事”实践课程、“小葡萄”实践课程、“我是小厨师”实践课程、“校园卫生”实践课程等,都已经基本趋于成熟。深受师生和家长的喜爱。
2、深挖学校周边的实践课程
结合我校学校北临黄河南岸,西与大河博物馆为邻,有明显的地域历史氛围这一特点,与大河村文化博物馆建立馆校共建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为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素养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以此充实语文、道德与法治等相关课程。
3、发觉科技实践教育资源
.学校地处金水科教园区,学校要依托这一地域优势,经常组织参观先进科技成果,交流科技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和能力。
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建立我校实践教育基地:
1、各班校园卫生劳动实践场所;
2、各班小菜园实践基地;
3、各班小葡萄实践基地。
4、玩泥巴陶泥实践场所;
三、课程具体实施途径
1、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
发挥学校教育中各学科的主导作用。义务教育阶段要将语文素养、数学素养、科学与技术、心理与道德素养、信息技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实践教育的重要渠道,充分结合当地资源开发开设家务、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特色等劳动实践类拓展课程。探索实施实践教育,可邀请农技人员、农业种植能手等到学校面对面、手把手传授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以项目学习的方式,进行创意制造实践。
2、在校内活动中嵌入实践教育。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周在学校中渗透实践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把学校花坛、校园、操场、草坪设施等作为学生接受实践的场所,明确学生承担力所能及的学校日常管理、清洁卫生事务,参与校园绿化管理、文体设施清洁。利用学校葡萄长廊开辟“校园小葡萄课程”,设立校本玩泥巴课程工作坊基地和“田园课堂”,适当开展种养实践。组织学生开展与劳动实践有关的活动,要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提高学生各方面的意识。
3、在家庭生活中强化实践教育。
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家长要引导和鼓励孩子主动承担家务劳动,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要学生掌握自主穿衣、吃饭、洗菜、煮饭、炒菜、家庭卫生保洁、购物、器具修理等日常家务实践为主。密切家校联系,转变家长观念,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实践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实践教育合力。
总之,通过以“实践最光荣”为活动主题开展实践教育活动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拓宽课程资源,为学生搭建多元的实践机会与成长舞台。从学生的认知、情感规律出发,各班以“参与实践动、体验过程、享受成果”为目标,与家庭沟通广泛为学生创建实践岗位,开展体验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理智去感悟生活的意义和做人做事的道理,从而内化为健康的思想、品格,外显为良好的行为和自觉习惯。
同时也实现了小学各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串联,在学习空间上,体现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有机整合;在学习内容上,体现语文、数学、科学、艺术、品德与生活同学习课程内容的综合。在学习方式上,体现实践性、探究性、合作性、体验性等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