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铜仁城市空间意象研究

作者

黎颢

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贵阳 550023

摘要:本文根据铜仁城市特色,将凯文林奇的五类城市意象要素进行细分并转换为地点场所意象元素, 通过照片辨别以及认知地图对铜仁市民进行城市意象的调查,得出铜仁市的公众意象图:东西向为梵净山大道- 南长城路-锦江路-共青路-文笔路-白鹭路-六场路-百花路。南北向为东太大道-花果山南路-花果山北路-锦江北路-水巷子路-解放路及锦江为骨架形成的网格状城市空间意象图.功能分区和行政区划影响着城市居民的总体城市意象空间结构,锦江和花果山起到了边界要素的功能。

关键词:铜仁市;城市意象;认知地图;意象因子;意向元素

人是城市的主体,研究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城市意向的差别,可以从主体入手考察影响城市意向的要素。目前国内对城市意象的研究大多是以凯文·林奇 (Lynch, K)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为依据进行研究。2003年徐苗提出了城市规划师在营造城市意象时应从区域性的群体意象需求出 发,创造出鲜明有活力的可读的现代城市意象;2008年费一鸣,叶梦对苏州城市意象解析研究,以时间为纵向轴解析苏州的意象元素啲等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256份认知地图调查及396份调查问卷,重点分析城市意象空间构成要素,并概括了铜仁市 城市意象的空间结构。

1 研究区域

铜仁市地处我国西南武陵山区,坐落在锦江河滩阶地上,属于典型的山水园林型城市。近年来城市发展迅速,城市结构和规模也发生了变化,使得整个城市风貌不断演变,导致了城市意向的改变。如何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科学合理的保持意向,为探究城市的可持续性研究和铜仁市城市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研究方法

本文以铜仁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包括万山区,碧江区,川硐新区。把凯文林奇5类城市意向要素进行细分转换为地点和场所的意向元素。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照片识别和认知地图描绘的研究方法,获得基础数据。受访者的居住年限和所在地的影响大于文化水平的影响,人的社会属性对意象空间影响较小, 因此,本次调查在受访人群的选择上主要考虑居住年限和居住地区,调查样本在主城区东、西、 南、北、中5个片区进行选择,同时对调査对象要求居住年限为5年以上。

2.1认知地图

认知地图的方法认知地图的产生是建立在人对外界环境认识的基础上.是其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上述认知地图的分类,可将铜仁市城市居民的感知地图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较小范围的草图,一般是以访问点为起点,由一条或两条干道及两侧的意象元素描绘而成的认知地图基本的方法,将作为本次调查的主要依据.在调查中我们共获取意象草图样本100 幅,从意象地图可以看到居民以不同的方式和类型构造其对城市的印象地图意象。其中铜仁市的城市意向空间是东西向为梵净山大道- 南长城路-锦江路-共青路-文笔路-白鹭路-六场路-百花路。南北向为东太大道-花果山南路-花果山北路-锦江北路-水巷子路-解放路,出现率较高.在第三种类型认知图中,锦江和锦江广场意象因子出现率最大.其次则为标志性建筑、广场节点,居住区表示较少。可以得知黄河、道路是影响公众意象的最主要因子不同类型的商业中心、地标性建筑、广场节点、公共绿 地和街区对城市意象形成有较大影响。

2.2照片识别调查与分析

(1)照片识别法

由于认知地图受个人表达能力及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因此釆用照片识别法作为研究的补充手段。照片识别法首先对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场 所、建筑、标志等元素进行拍照,获取样本并进行编号,然后让被测试者对照片进行识别,能够明确说出照片内容的名字或者所在位置,即认可为识别成功。本调査在街头随机对100位市民进调査,最后统计出每张照片的识别率。

(2)照片识别统计与分析

从表1中可见,各分类样本平均识别率都达到了50%以上,说明城市景观识别性较高。作为城市窗口的门户地段是所有场所空间中辨认率最高的,门户地段造型突出,功能性较强使其更易于识别。休闲娱乐场所平均识别率其次,铜仁属于山水型城市,区域内大部分公园、广场、名胜游览场所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交通节点和道路平均识别率在70%左右,其中交通节点因区位不同体现出识别率差异较大的特点,中心区域识别性最高。以政治、酒店、商务等功能为主的独立标志元素平均识率均未超过60%所反映的情况一致,由此可见,市民在文化生活方面尚未形成良好氛围,大众识别率不高。

3铜仁城市意向构成要素分析

3.1节点

本文中,将人流集中,并且再次进行选择行为的二维空间视为节点将人流集中,并且在此进行选择行为的二维空间视为节点。在铜仁市民草图中,节点主要出现在道路交叉口,其次是独立的公园绿地和广场。铜仁市民对节点意象性程度是所有意象要素中最高的,如大十字环岛和小十字商业广场在市民勾勒草图中出现频率高达50%。

3.2道路

道路是观察者习惯或潜在的移动通道.它是意象中的主导元素.在认知地图中.道路是主要的意象因子,构成了认知地图的框架。铜仁市区道路意象的格局是网络状,东西向为梵净山大道- 南长城路-锦江路-共青路-文笔路-白鹭路-六场路-百花路。南北向为东太大道-花果山南路-花果山北路-锦江北路-水巷子路-解放路。其中在东西方向上,道路两侧存在着大量的标志和节点,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和连通性,它们与锦江共同构成了铜仁市的城市认知空间结构。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顾朝林等.北京城市意象空间及构成要素研究 [J],地理学报,2001,(1):6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