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作者

唐芬

重庆市开州区汉丰第八小学

【摘要】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许多老师都已经开始运用构建问题情境的策略来实施教学。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于情境教学的理解不够深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难题,这无疑对课堂教学的效果造成了负面效应。基于此,本文将探讨问题情境教学模式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期望能够推动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策略

在教育改革持续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们在吸取过去的教学经验之后,对当前的教育环境有了深入的认识。通过构建有效的问题情境来进行教学,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教育改革,这也是新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果,帮助他们更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进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情景创设准备不足,学生未能适应

就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情境教学法的现状来看,许多教师在运用这一方法时并未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是对特定的数学教学问题进行了一些语言解释。然而,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无法深入理解,这导致课堂上的重点更多地放在语言讲解上,而非引导学生思考,这与使用情境教学法这一教学方法的初衷是相悖的。长此以往,学生对数学的热情逐步减弱。另外,由于教师在初期的准备工作不够充分,未能挑选出学生更愿意接受的教育方法,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许多真实的问题而无法找到答案,这也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对小学数学问题的困惑,从而使得教学成果大打折扣。

(二)情景创设的教学内容不切实际,学生理解困难

也就是说,教师在构建情境的前期并未对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做出详尽的研究,所以即便在特定的教学环节通过问题情境的构建让学生理解一些真实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并不能立刻被学生应用到实际中,导致他们的理解不到位,从而影响到教学成效,使得教学进程无法顺畅推进。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一)情境设计要具有童趣

为提高情境教学效果,老师应该关注小学生的真实需求,点燃他们的数学学习欲望,同时也要激励他们的主观参与。所以,当构思和布置问题情境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日常体验,打造出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氛围。对于问题的构思,我们需要力求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匹配。另外,老师也应该留心各个年级的孩子们对日常生活的兴趣和重视程度各不相同。在构建问题情境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区别,例如讲述故事或者玩耍的情境更符合年纪较轻的孩子,而年长的孩子们更偏爱观察他们身边的生活环境。在策划问题情境环节时,教师需要谨慎选择问题内容,尽可能选择生活化的情境,通过有趣的内容引导问题,富有生动性的故事也可以作为问题的引导,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帮助他们积极主动地掌握所学知识。比如,当教授“轻重”的主题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类似的问题情境:森林里的小兔需要迁移,让学生扮演一个动物角色。小兔的母亲会为它准备三个包裹,而豹子、小狗和小鸟会协助它,那么应该怎样分配这些包裹呢?毫无疑问,最大的应该属于豹子,而最小的应该属于小鸟。那么,如何能够准确地识别出它们的重量呢?对于小动物来说,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同时,参与角色扮演的学生们也感到困扰。在班级里,观察的学生们仿佛置身其中,这种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有助于他们积极地去研究老师设定的问题,理解课程的“重要性”。

(二)让课堂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使得学习的知识能够融入日常生活,使得学生能够深刻地体验到知识的吸引力。因此,在构建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其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例如,在讲解“相遇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类似的问题情境,小华和小明是同桌,一天下课后小明发现课本被小华偷走了,小明应该如何迅速找回被小华偷走的课本呢?针对这一议题,我们建议进行三种策略:首先,小明应该立即联系小华,由其将物品运送至目的地;其次,小明应亲自前往小华的住处;最后,尽量选择一个特定的时刻与小华碰面。在这一全过程里,老师需明白自己的角色,即作为一名引领者,合理的为学生提供指导,借由双向交流,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的吸引力,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三)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离不开思考

在执行初级阶段的数学课程时,采取问题情景式的教育方法的核心意义在于协助学生去寻找答案,处理难题,并且扩大他们的逻辑推理范围。作为老师,我们需要加强对于思考能力的关注,以便于帮助他们开发自身的能力,刺激他们的好奇心,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自我学习意愿。比如,当我们讨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主题时,老师能够提出一些问题来辅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公式,比如,我们应该怎样利用长方形的面积来推断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在计算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为何我们需要沿着其高度进行裁剪?长方形的底部和高度是如何相对应的?通过这种问题的设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也能使他们直接理解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联系。同时,他们也能理解为何平行四边形的裁剪需要沿着其高度进行,从而自然地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将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授课质量。

(四)创设悬疑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联想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他们的学习兴趣仍然是主导学习的关键因素。因此,在设计具体问题情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为学生提出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以此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进而协助教师更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例如,在教授正方形面积计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实际情况中获取素材,比如询问学生们,我们如何确定包课本的书皮大小呢?借由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特定的教育问题,可以使他们更有效地投入到特定的教育问题的学习之中,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特定数学问题的深度思考,从而实现问题情境创新教学模式的最大化教学成效。采取这种方式不仅能在某种程度上点燃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特定的教学活动中。另外,因为老师设置了充满疑惑的问题情境,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对特定教学内容的学习热情,因此也能协助老师减轻相关教学任务的困难,提高特定的教学成果和教学效益。

【结语】简而言之,为了优化小学数学教育,新的教育模式使得数学老师们开始认识到构建问题情境教学的关键作用。新时代下,教师应强调问题情境教学的思维性和实用性,唤醒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激发其学习热情,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洪世攀.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2,(11):95-97.

[2]王俊霞.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9,(2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