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护理干预对预后的影响研究

作者

刘梦琦 周菜莲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综合二病区 湖北武汉  430000

一、引言

冠心病作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且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逐年增加。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经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然而,仅凭介入治疗往往不能完全改善患者的预后,护理干预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康复过程,减轻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心脏功能恢复。因此,探讨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护理干预对预后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临床背景及护理干预的必要性

2.1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等介入技术的不断进步,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有了显著提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治疗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冠脉综合症的首选方法。该技术通过导管将支架植入病变血管,恢复冠脉血流,缓解患者的症状。然而,尽管介入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状况,但并不能完全消除冠心病的潜在风险。特别是在治疗后,许多患者仍面临复发、并发症及长期预后问题。因此,介入治疗后,加强护理干预成为提升患者长期预后和生活质量的关键措施。

2.2 护理干预的基本内容

护理干预是指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一系列个性化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提高身体机能、缓解不适症状、减少并发症,并促进心理健康。对于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的患者来说,护理干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术后伤口护理、药物管理、饮食指导、心理疏导、生活方式干预等。研究表明,合理的护理干预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者的依从性,改善其生活质量。

2.3 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护理干预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综合措施,帮助患者达到预后改善的效果。首先,护理干预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如再狭窄、血栓形成等风险。其次,合理的护理干预能够帮助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当的运动和合理的饮食,进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最后,护理干预在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促进术后恢复,并有助于长期生存率的提高。

三、护理干预的具体实施与效果评估

3.1 术后护理干预的具体措施

术后护理是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首先,护士需要对患者进行术后生命体征的监测,确保其在术后初期没有出现如出血、低血压、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此外,还需对患者的伤口进行严格护理,避免感染的发生。为了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护士还需进行药物管理,合理安排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确保药物的依从性。护理人员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饮食指导和运动建议,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规律。

3.2 心理护理对患者预后的作用

心脏病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不仅影响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还可能延缓恢复过程。心理护理作为一种重要的护理干预措施,在冠心病患者术后恢复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帮助患者缓解术后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提供心理疏导服务,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心理适应能力。研究表明,心理护理不仅能够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还能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进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3.3 长期生活方式管理的意义

长期生活方式管理是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护理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冠心病患者而言,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如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饮酒等,都会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因此,护理干预中要加强对患者长期生活方式的管理。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保持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等。此外,戒烟戒酒也是护理干预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通过长期的生活方式管理,患者能够有效降低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

四、护理干预对患者预后改善的临床数据分析

4.1 护理干预对心脏功能恢复的影响

护理干预在促进冠心病患者心脏功能恢复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研究数据显示,经过系统护理干预的患者在术后6 个月内,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有所提高,心脏功能恢复的速度较快。护理干预不仅仅是术后的简单监护,更包括对患者心理状态、生活习惯及饮食等多方面的管理。通过这些综合性干预,患者的心脏功能可以在更短时间内恢复至较为理想的状态。一项针对300 名患者的临床试验表明,接受护理干预的患者中, 80% 在术后 3 个月内其心脏功能有所改善,而未接受护理干预的患者中,仅有 50% 有明显的心脏功能恢复。护理干预对心脏功能恢复的正向影响,不仅提升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也为冠心病的长期管理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

4.2 护理干预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的并发症风险较高,术后患者可能出现心肌再损伤、血栓形成、出血、感染等多种问题。护理干预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效果。根据一项针对 200 例冠心病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护理干预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尤其是在再狭窄和血栓形成方面,护理干预组患者的发生率降低了 30% 。护理干预的关键在于术后早期的密切监测和干预,尤其是抗血小板药物的合理使用,能够有效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同时,术后伤口的规范护理、情绪疏导及生活方式的指导,均有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研究还表明,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通过严格的无菌操作和定期的伤口检查,有效避免了术后感染对患者的负面影响。护理干预作为一种综合性治疗手段,在减少并发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3 护理干预对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

护理干预不仅体现在生理层面,心理干预同样对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影响。研究数据显示,在进行心理护理的冠心病患者中,焦虑、抑郁等情绪症状得到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明显改善。通过心理疏导,患者能够树立积极的治疗态度,提高依从性,进而增强治疗效果。总体来看,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进而促进了整体健康水平的提升。

五、结论

综上所述,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的护理干预在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合理的护理干预不仅能够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还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从而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通过临床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综合护理干预对患者术后的康复过程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建议在临床实践中,护理人员应加强对冠心病患者的护理干预,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以提高其术后生存质量和长期预后。

参考文献

[1] 竟爱萍 , 赵俊芳 , 成卫卫 , 等 . 不同护理干预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25,47(04):735-740.

[2] 赵江燕 . 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后的护理措施与并发症预防分析 [C]//重庆市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学会全科专委会 .2025 精神医学与心理健康系列研讨会论文集(一). 邯郸市肥乡县中心医院 ;,2025:1019-1022.

[3] 汪贞 . 基于 5E 理论的康复护理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患者中的应用 [J]. 河南医学研究 ,2025,34(07):1336-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