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Rural Education

解放区落实婚姻法与文艺作品

作者

刘国利

内蒙古民族大学法学院 内蒙古通辽市 028043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分别在几个解放区通过的几部婚姻法,这些婚姻法规,开始清除中国历史上存在几千年的封建主义的婚姻陋习,改革了当时的一些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因为历史的积淀,实行新的婚姻法存在各种各样的阻力,一些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些作品,鞭笞了腐朽的势力,讴歌了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群众的觉醒。

关键词:婚姻法; 解放区;文艺作品;

中国共产党自建立根据地至新中国成立,连续通过多部婚姻法:包括1931年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1939年通过《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1942年《晋冀鲁豫边区婚姻暂行条例》、1943《晋察冀边区婚姻条例》,1946年《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这些婚姻法规,逐步解除了中国历史上的婚姻陋习,确立了我国新的婚姻制度。

根据地的一些文学作品对落实当时制定的《婚姻法》进行了宣传,这是对婚姻自由的反映,同时揭示了社会的矛盾,讴歌了生活。山西作家赵树理于1943年写了小说《小二黑结婚》是其中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抗战时期解放区一对青年男女冲破封建传统和守旧家长的阻挠,为追求婚姻自由,最终结为夫妻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1942年,山西某抗日根据地的山村刘家峻,民兵队长小二黑与同村的姑娘于小芹相爱了,男的能干帅气,女的聪明伶俐,村里的人们都认为这是般配的一对。但是小二黑的父亲绰号“二诸葛”,小芹的母亲绰号“三仙姑”,村里的两位老保守却反对儿女的结合。“三仙姑”给小芹找了个死了老婆的退职军官,收了人家彩礼,并说是前世姻缘。“二诸葛”也为小二黑寻找了一个八九岁的小姑娘作童养媳。村里的恶霸金旺狂追美貌的小芹不成,在一个晚上将在一起的小二黑和小芹双双拿住,企图诬告他们。两个人在区上被放了回来,倒是金旺兄弟两个被押了起来。

赵树理的灵感源自一起真实的案件。村里的民兵队长,因为与从外地搬进山里的一个叫智英祥的女子自由恋爱,结果被几个把持政权的坏人以“搞腐化”的罪名给整死。县政府经过侦讯,弄清案情,惩办了凶手。意想不到的是,赵树理到村子做调查时发现,受害者两家都不同情岳冬至和智英祥两个年轻人的“自由恋爱”,认为打死岳冬至固然不该,但教训他则是理所当然,而村里其他人竟然也持同样的论调。赵树理感到婚姻自由在根据地还没有被人们理解和认可,人们还是那样的麻木不仁、是非不分,不懂法。这些作为父母的,头脑中充满封建主义,而且非常愚昧。对新事物一窍不通,还很顽固。其中把持村政权的坏人更是无法无天陷害青年人。赵树理决定把他们从封建旧势力的思想观念束缚中拯救出来,经过构思,于1943年5月份写出了《小二黑结婚》。小说把当时的农村搅动得惊涛骇浪,其批判力度是超前的。与此同时给予了农民自由追求幸福的希望和可能,促进农民的觉醒。

1944年3月13日,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刊登了题为《马锡五同志的审判方式》的社论,为了说明这一简单轻便的审判方式,社论引述了三件案例,其中两件是土地纠纷,一件是婚姻纠纷。其中一个案件引起了文艺工作者的注意,写出了话剧《刘巧儿告状》这个案件是这样的:这个案发生在甘肃庆阳华池县温台区四乡。村民封彦贵的女儿叫捧儿,早在1928年就许配给张金才次子张柏为妻,待成婚。1942年,因村子里都实行重厚的聘礼,封彦贵没有得到满足就企图赖婚。他利用新的《婚姻法》要求捧儿以“婚姻自主”为借口与张家解除婚约,一面又以高的聘礼暗中将女儿许给张宪芝之子为妻。张金才得知后告到县里,华池县的相关部门判决封家撤销后一次婚约。1942年2月,捧儿找到原先的对象张柏,表示愿与他结婚。但在同年3月,封彦贵复以法币八千元、硬币二十元、哔叽四匹将女儿另许庆阳朱寿昌为妻。张金才得悉情况不甘心后,采取暴力方式,纠集二十余人,携带棍棒于3月13日夜闯入封彦贵家,将捧儿抢回成婚。封彦贵控告到县,经判决,张金才非法暴力,被处徒刑6个月。张柏与封捧儿的婚姻宣告无效。判决后,封、张两家均不满意,附近群众也不理解。

最后封芝琴与张柏历经磨难,终成眷属。

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休斯敦大学的丛小平,曾亲自拜访过封芝琴(捧儿),并向她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那时因为买卖婚姻,你父亲受到法律处罚,你恨不恨共产党?封芝琴说,不恨,共产党对我们很好,不仅帮我实现了婚姻自主,土改后还分了十几亩地。事实上,封芝琴不仅实现了“婚姻自主”,由于媒体、文艺宣传,封芝琴还成为当地知名人物,1945年被选为村妇女主任,1949年后,她又连年当选为华池县人大代表,1963年当选为甘肃省人大代表,并曾被选为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委员。

同年,时任陇东中学语文教员的袁静,作为科班出身又有创作经验的文艺工作者,看到《解放日报》报道后,把这一案件编成戏剧《刘巧儿告状》,1945年7、8月间在延安的安塞上演。这个剧本后来影响可就大了。陕北著名的说书盲艺人韩起祥以这个为素材,创作了陕北说书《刘巧儿团圆》,到处说唱。自此,刘巧儿的故事在陕甘宁边区广为流传。再后来,首都实验评剧团又将“刘巧儿告状”集体改编为评剧《刘巧儿》,由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饰演主角刘巧儿。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又根据评剧拍成电影《刘巧儿》,在全国放映。于是,“刘巧儿”作为争取婚姻自由,践行新《婚姻法》的典范,迅即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上面谈到的两个文学作品都是有原型的,这说明,当时的革命根据地也不是婚姻法一公布,第二天就天空一片晴朗。几千年的旧势力是顽固的,类似小二黑和刘巧儿这样的婚姻悲喜剧在解放区是许多的。这是社会大转型时期的必然,社会进步不是直线的,不是像喜剧那样让人们乐呵呵地就进入一个美好的新环境。

当时是文学作品还有《李二嫂改嫁》等,也是批判封建主义的婚姻,提倡歌颂婚姻自由的。

值得指出的是建国后直至文革前,这些文艺作品一再演出,体现了它的生命力。特别是五十年代初期,这些文学艺术作品的影响力很大,并且在这期间的1956年拍成了电影,著名的艺术家新凤霞饰演刘巧儿。1950年,大光明影业公司出品了影片《小二黑结婚》,1964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了影片《小二黑结婚》。1953年,河南省歌剧团以豫剧形式首演了《小二黑结婚》。1953年,韩少云排演了评剧《小二黑结婚》。1953年1月,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首演了歌剧《小二黑结婚》。2016年9月,中国歌剧舞剧院复排了歌剧《小二黑结婚》。贺友直于1961年至2005年创作了5版本《小二黑结婚》连环画。同时也说明,这些文艺作品产生的土壤并没有彻底铲除,有时候还是表现出来,具有战斗性的文学艺术一再发挥作用。

[作者简介] 刘国利(197909—)男,汉族,内蒙古通辽人,内蒙古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从事法学教学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