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课程的教学创新设计与成效
罗涛
攀枝花学院 四川攀枝花 617000
摘要:《系统解剖学》是医学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必修课程,是新医科背景下学习医学各学科不可动摇的基石。但该课程名词多、结构多、记忆多,学生学起来难理解、难记忆、难结合,容易出现知识建构层次低、知识迁移应用难、高阶思维能力弱和考评方式范围小等痛点问题。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改革,建立以“思政-知识-创新-素养-能力”五位一体的医学教育体系,将课程思政、人文素养、科学创新、职业素养和能力提升等培养目标贯穿解剖教学全过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针对教学痛点,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来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职业精神和科学素养。
关键词:系统解剖学;痛点;创新;成效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定位:《系统解剖学》是医学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必修课程,与医学各学科之间联系密切,是新医科背景下学习医学各学科不可动摇的基石。医学生的培养注重知识更新、交叉融合,也要注重适应变化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塑造。
2、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大一新生,学生特点是精力充沛接受新鲜事物快,具有一定的常识、基础和临床疾病知识,但学生的学习自律性和主动性教差;知识死记硬背多,高阶思维建构少;成绩驱动明显,学科兴趣不足;习惯被动听讲多,积极互动参与少。
3、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正常人体的器官位置组成、生长发育规律、形态结构和功能意义,提高学生知识水平。
(2)能力目标:能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密切联系临床,提高学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养(思政)目标:激发医学生感恩生命、敬畏生命的人文医学精神和责任担当,并对学生进行科学观训练。
二、教学痛点及对策
1、知识构建层次低。主要原因表现在医学名词约三分之一源于解剖学,该学科名词繁多、难记忆、难想象、难理解,学生主要仍靠死记硬背,知识主动建构、重组关联和内化整合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建构力,通过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把传统的二维结构转换为三维的立体结构,使用3D解剖数字人、3D动画等信息技术,把难理解的知识点变得生动具体,更加立体形象,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
2、知识迁移应用难。主要原因表现为理论教学内容枯燥、理论知识难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后续研究工作中学而难以致用,举一不能反三,无法将已有知识迁移应用。训练应用转化力。扩展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活动。系统解剖学以“理论+”的教学内容进行讲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入思政内容、医学进展和临床案例,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提升教学效果。以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一些与该门课程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使严谨的解剖学知识变得生动。如进行解剖绘画、骨骼拼装、蒙眼识骨等一系列课堂内外活动。转变教学方式,多以案例和PBL等方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
3、高阶思维能力弱。主要原因表现为惯于吸收接纳已有结论性知识,缺少深入思考发现问题,开放性批判性分析问题的多元思维模式,缺少创新意识。提升高阶思维力。主要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4、考评方式范围小。主要原因表现为考评方式设置不合理,不重视过程性考核,学生自律性和主动性较差。以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重视过程性考核,将课堂互动参与、网络自律学习、课后测验、章节讨论等学生的自主学习投入度、学习活动参与度、思维提升高阶度和表达沟通展示度作为过程性考核评价,并在终结性考核评价中要体现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创新举措
1、模式与方法创新。本教学团队基于“以生为本,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为核心,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以“思政-知识-创新-素养-能力”五位一体的医学教育体系,将课程思政、人文素养、科学创新、职业素养和能力提升等培养目标贯穿解剖教育全过程。在教学方法上,以“虚+实”“线上+线下”“理论+实践”“传统讲授+PBL教学”的多元化教学方式,在学习通智能平台开设了《系统解剖学》的网络课程,学生的学习不再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促进教学与信息化的融合,扩宽学生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再利用3D数字人技术,将二维结构转换为三维的立体结构。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信息支持平台进行交互式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实践教学阶段,利用云台摄像示教系统,通过标本示教系统,采用视音频数字化编码转播示教系统可以在实验室外通过大屏幕观摩示教过程,进行实时教学,更加立体直观的进行讲解,摆脱了传统示教模式在时间、空间和人数上的限制。
2、内容与活动创新。以“理论+”的教学内容进行讲授,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思政内容、医学进展和临床案例,丰富了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思政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一些与该门课程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使严谨的解剖学知识变得生动。如举办解剖绘画比赛,将解剖知识和艺术画作相结合,融入了学生的个人创意和专业感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创新思维。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了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实践运用能力,可以举办如“骨骼拼装”“蒙眼识骨”等一系列课堂内外活动。
3、考核与评价创新。多元化评价机制。重视过程性与自律行为考核,把出勤、课前预习(定时开放)、课堂表现、课后测验、作业讨论和学习态度、学习的内动力都纳入到过程性考核中,实现过程一流。通过学生对大体老师,大体标本的尊重进行观察,初步评价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在终结性考核评价中不仅要求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还要体现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与分析能力。
4、课程思政创新。本教学团队根据已有的教学平台和资源,提出了“一二三四”的课程思政模式。一,即一条主线,将课程思政贯穿于解剖课堂的第一课、每章课、课外课;二,即两个思政模块:感恩、敬畏、责任和科学观培养;三,即三个结合:结合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和线上线下;四,即四个环节:全员参与、引导警示、初步评价和反馈提高。
通过生命教育、课堂讲授、实训体会和活动教育的方式,围绕本门课程的核心价值观,在每章课和实训课中去挖掘课程思政的映射点,既用正面的事例对学生进行激励引导,也用反面案例对学生进行警示提醒,培养学生无私奉献、敬畏生命和感恩意识。再则,让学生参与到遗体捐献的环节中,去体验和感受遗体捐献者及其亲属的大爱之义和无私奉献,通过课外活动的方式使得思政育人于潜移默化之中。
四、创新实践成效
1、解决了教学痛点问题。通过扩展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活动、丰富教学考核和评价、将课程思政贯穿于教学整个过程、注重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解决了教学痛点问题,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内动力和核心价值观、人文素养、综合能力都得到了较大提升。
2、达成了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学生总体上呈现深度学习状态特征:学习投入更主动、知识掌握更扎实、思考问题更深入、解决问题更有效、思想行为更积极、综合学习效果和高阶能力得到提升。
3、学生成绩得到提升。近三年的系统解剖学课程综合成绩从63.5份提升到75.8分;国家级的医学综合测验考试过关率从53.4%提升到67.3%;执业医师过关率高出全国平均线8个百分点。
基金项目:攀枝花学院2023年校级课程思政专项研究课题项目:新医科背景下医学教育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