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水资源勘测中遥感技术应用分析
孟祥明 宋梦迪
1黄河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257091 2黄河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257091
摘要:水文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退化等问题,需要加强对水文水资源的勘测、监测、评价和管理,为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本文介绍了遥感技术的概念和特点,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水文水资源技术发展的现状,重点探讨了遥感技术在降水量监测、地下水监测和径流量预测等方面的应用,指出了遥感技术在水文水资源勘测中的优势和效果,为进一步推广和深化遥感技术在水文水资源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遥感技术;水文水资源;勘测;应用
引言:传统的水文水资源勘测方法,如实地观测、采样分析、实验模拟等,虽然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但也存在着覆盖范围小、重复周期长、成本高、效率低等缺点,难以满足当前对水文水资源信息的需求。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水文水资源勘测方法,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水文水资源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
一、遥感技术概述
遥感技术是一种利用人造卫星、飞机或其他飞行器上的传感器,从远距离收集地物目标的电磁辐射信息,判定、测量并分析目标性质的对地观测技术。常用的遥感数据涉及 20 多种卫星和传感器[1]。
二、我国现阶段水文水资源技术发展现状
水文水资源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属于综合性、交叉性较强的学科,涉及范围较广[2]。
①我国已基本建成防洪减灾、城乡供水、农田灌溉等水利工程体系,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国之重器发挥巨大效益,为新时代构建国家水网奠定了重要基础。这些工程体系和设施网络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调水等综合效益。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解决了华北地区的用水紧缺问题,改善了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
②我国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国家和地方都开展了相关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再生水利用行业稳步发展。2020年全国城市再生水利用量达146亿立方米,占城市供水总量的23.2%。再生水利用是一种有效的节约用水和保护环境的措施,可以提高城市用水效率,减少污水排放量,缓解城市用水压力,增强城市韧性。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再生水利用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政策措施,并在各个领域推广再生水利用技术和应用示范。
③我国积极应用以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智慧水务建设,在水务信息监测、数据传输、智能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智慧水务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手段,实现水务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提高水务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我国已经建立了全国水文监测网络,实现了水文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共享。我国还开发了多种智能化的水务管理平台和应用系统,实现了水资源调度、水环境监测、水灾害预警等功能。
三、遥感技术在水文水资源勘测中的应用分析
(一)降水量监测
将遥感技术应用在水资源勘测工作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3]。遥感技术可以利用卫星和雷达等传感器,根据云顶温度、云粒子大小、云层厚度等参数,估算出降水量的分布和变化。这是因为降水量与云的物理特性有密切关系,不同类型和强度的降水对应着不同的云参数。例如,当云顶温度低于零度时,表示云中存在冰晶或雪花,可能产生雨夹雪或雪;当云粒子大小大于0.5毫米时,表示云中存在液态水滴或雨滴,可能产生小雨或大雨;当云层厚度大于4公里时,表示云中含有大量水汽或冰晶,可能产生强降水。通过分析这些参数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可以估算出降水量的分布和变化。
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全天候、全覆盖、高时效的降水量监测,为水文预报和洪涝防治提供重要数据支持。这是因为遥感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重复周期短、成本低、效率高等优点,可以对全球或区域内的降水量进行快速和准确的监测。相比之下,传统的降水量监测方法,如雨量计、气象雷达等,受到地理位置、气象条件、设备维护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对大范围内的降水量进行有效和全面的监测。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对降水量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和预警降水异常或灾害性降水等问题,为水文预报和洪涝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二)地下水监测
遥感技术可以利用卫星和航空器等载体,根据地表植被、地貌、土壤等特征,间接推断出地下水位的变化。这是因为地下水位的变化会影响地表植被的生长状况、土壤的湿度和温度、地貌的形成和演变等。例如,当地下水位上升时,会导致植被覆盖度增加、土壤湿度增加、河流水量增加等现象;当地下水位下降时,会导致植被枯萎或死亡、土壤干燥或裂缝、河流干涸或断流等现象。通过分析这些现象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可以间接推断出地下水位的变化。
遥感技术可以突破地形地貌的限制,实现对难以到达或隐蔽的地下水资源的探测,为地下水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参考信息。这是因为遥感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重复周期短、成本低、效率高等优点,可以对大范围内的地下水资源进行快速和准确的探测。相比之下,传统的地下水探测方法,如钻井、电法、重力法等,受到地形地貌的限制,难以对复杂和广阔的区域进行有效和全面的探测。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和预警地下水过度开采或污染等问题,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三)径流量预测
遥感技术可以利用卫星和雷达等设备,根据降水量、蒸发量、土壤含水量等参数,建立水文模型,估算出河流的流量和流域的径流量。这是因为河流的流量和流域的径流量与降水、蒸发、土壤等水文要素有密切关系,不同的水文条件对应着不同的河流和流域的水文响应。例如,当降水量增加时,会导致河流的流量增加、流域的径流量增加;当蒸发量增加时,会导致河流的流量减少、流域的径流量减少;当土壤含水量增加时,会导致河流的流量增加、流域的径流量增加。通过分析这些参数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可以建立数学模型或物理模型,估算出河流的流量和流域的径流量。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复杂流域的径流量预测,为水库调度和洪水控制提供决策支持。这是因为遥感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重复周期短、成本低、效率高等优点,可以对复杂和广阔的区域进行快速和准确的水文监测。相比之下,传统的水文监测方法,如水位计、渗透仪、土壤湿度计等,受到地理位置、气象条件、设备维护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对复杂和广阔的区域进行有效和全面的水文监测。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对河流和流域进行动态预测,及时发现和预警河流干涸或洪水泛滥等问题,为水库调度和洪水控制提供科学依据。目前,随着遥感技术的迅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工作人员可以对不同类型的不同覆盖方式进行计算,使其既能满足对径流的预测,又能保证其正常地进行[4]。
结束语:本文从遥感技术的定义和特征入手,概述了我国当前水文水资源技术发展的状况,着重分析了遥感技术在降雨量、地下水位、河流流量等参数的监测和预测方面的应用,展示了遥感技术在水文水资源勘测中的优势和成效,为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遥感技术在水文水资源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赵明东.水文水资源勘测中遥感技术的应用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2023(3):0081-0084.
[2]黄启科.水文水资源勘测中遥感技术应用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27):145-146.
[3]施韶晖,黄文成.水文水资源勘测中遥感技术的应用分析[J].冶金管理,2022(21):81-83.
[4]栾娈.水文水资源勘测中遥感技术的应用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2023(5):0063-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