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Rural Education

小学中高段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策略的研究

作者

王红霞

河北省故城县郑口第三小学 253800

摘要:围绕研究目标,积极实践,探索小学中高年级段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策略的课堂模式和学生读写结合的途径和方法,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阅读教学读写结合课例模式,构建课内外阅读相互沟通,相辅相成的阅读体系。

关键词:阅读教学;读写结合

(一)理论依据: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朱自清、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提出的“读写结合”的研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让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指导学生“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课标从内容和形式明显告诉广大语文老师,应该好好利用教材资源为作文教学服务,让学生将从阅读教学中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及时地迁移和运用到习作中。

(二)实践背景

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读写分离”的情况。课上重词语意思的理解,轻准确用词的操练;重句子情感的体会,轻表达方式的研究;重课文内涵的挖掘,轻行文技法的习得。同时,作为语言文字运用的前提,语言文字的积累也被忽视。学生语无词汇,文无章法有些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只字不提写的训练;而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又只字不提阅读教学。语文教学中习惯将写的训练完全放到作文课上,往往忽略了小学生在日常语文学习中最先所接触的最宝贵的习作资源——教材中的“课文”。这种读写分离的教学方式,使读与写、讲与练、知识与能力脱节,既浪费了有利的教学资源,又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致使不少学生拿着一篇文章不知如何阅读,不知怎样吸收文中的“营养”;一写作文就像避温神似的特别害怕,总感到作文无话可说,无从写起,常常是三言两语就把一篇文章写完了。基于此,我带领着团队进行了“小学中高年级段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策略的研究”的实践。

(三)研究价值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怎样进行读写的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是摆在教师面前的新课题,很有研究的价值。“小学中高年级段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策略的研究”能够结合小学语文教材,通过有效的尝试与实践,探寻出读写结合训练的一些规律和方法,以读促写,以写带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四)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探索出一系列课内阅读指导的方法,使学生会读书,乐读书,并学会从读书中积累有利于写作的素材。

2.探索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结合点和基本方法,构建课内外阅读相互沟通,相辅相成的阅读体系。

3.探索“课内读写结合”课堂教学模式中的阅读教学法。

(五)研究内容

1.探索课内阅读方法。

2.探索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点的方法。

3.挖掘课内阅读资源,做好课内外阅读衔接点的研究。

4.课堂“小练笔”的设计研究。

5.“课内读写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六)、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调查教师对“读写结合”的认识及学生读写结合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对“小练笔”的态度、兴趣、方法和效果等,以便及时全面地发现问题,更好地进行研究。

2.文献资料法:

学习有关读写结合的相关理论和有关读写结合的研究情况,了解读写结合的意义。

3.行动研究法:

结合理论提出具体改进措施,再实践、反思,并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反馈的信息,最后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形成经验材料。

4.案例研究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把课堂教学或者练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形成具体的资料,及时找到解决的策略。

5.经验总结法:

对研究过程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提高相应的理性认识,形成相关的课堂教学范例、教学模式和研究经验。

(七)研究过程

研究的前期工作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当前学校学生的认读兴趣、阅读习惯、以及写作兴趣状况,深入课堂,掌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阅读和写作的渗透情况,经过深入的分析和反复的讨论,确定“小学中高年级段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策略的研究”作为实施课题。根据师生现状制定调查问卷,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对学校三至六年中289位学生展开了读写结合基本情况的问卷调查工作,对问卷表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应对的策略。

(八)调查结果

中年级学生已经开始认识到读写结合的重要性,且基本上都能顺利完成一篇习作,但自己的习作知识大多都来自于教师的传授,课堂对于学生写作的意义重大。学生阅读积累少,学生自身阅读渠道局限,阅读量小,这对他们的写作水平有一定的阻碍。部分学生能够从平时的阅读课,在学习课文时老师的主要讲课方式中学到写作的知识与技巧,基本能通过阅读课文,分析课文,并拓展延伸课外知识,但是不能将自己平时积累的词语和句子使用到自己的习作之中。即使通过读,并记录一些好词佳句,也不能将自己的想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使用时还有一定的困难。

中年级读写结合的存在的难点是:三年级的学生有的学生理解能力较差,在仿写和续写方面较弱。学生平时说的多写得少,存在能口头能说不能形象写出来的现象,究其原因是不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将自己的想表达的想法很好地表达出来。能够简单的模仿,但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学生读与写能力发展不均衡,学生语言表达枯燥,在阅读训练时,很多学生只听教师的讲解,没有在思考中动笔的习惯,而在写作训练时,学生不能做到我手写我心,我言书我情,习作能力亟待提高。

高年级学生对于阅读教学的认识程度是很高的,认为阅读教学能够提高写作能力,只要认真的学习就一定会有所成绩。大多数学生对于主动读书,主动摘抄还是认可的,并能逐步养成一定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习惯对于学生的学习,特别是写作水准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学生对于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性认识清晰,且基本上都能顺利完成一篇习作,但自己的习作知识大多都来自于教师的传授,足见课堂阅读对于学生写作的意义重大,而令人担忧的是学生自身阅读渠道局限、阅读量小,这对他们的写作水平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九)解决策略

(一)优化阅读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课堂落实五步阅读法,让语文课中的阅读活起来,实效性强。一步:感知读。(扫清字词障碍,理清写什么)(中年级利用第一课时,高年级安排课堂前置)二步:主线问题牵引思考读。(感知围绕什么写)三步:选择典型句段细研读。(品位语言,提高语感)四步:提炼写法回味读。(掌握写法,举一反三)五步:课外精选同类篇目、整本延伸读。(课内外衔接,系统知识,提高素养)

(二)抓好课内外读写衔接点,构建课内外相辅相成的阅读体系。

(1)每学期伊始制定详实的调研计划,以教材为例子研讨本学期的学生推荐书目、观察点、仿写点、读写结合点,并对以往资料进行补充与丰厚,结合课例周周研讨,总结研究过程中的经验和发现不足,及时调整探究策略,制定合理有效的研究方法,促进研究工作有效开展。

(2)凭借教材,达到读写迁移,实现读写整合。

教材中精选的都是些文质兼美的名篇,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有着恰当的表达方式,我们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通过借鉴、迁移,逐步将思想、情感、语言表达方式等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比如四年级上册部编教材《盘古开天地》这一神话故事,在学到盘古“身化万物”时,教师从“……”处发问,让学生进行补白,学生由文中的语句展开想象,把盘古的手想象“化为山脉”,头发“化为树木”等等.比如像《北京的春节》这样的文章,我们在学生了解作者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地写出了北京春节的许多风俗习惯,在此基础上,我们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春节,与北京的春节再一对比,发现了许多异同,于是就乘机让学生写《家乡的春节》《忆春节》贴近生活,源于生活的作文,在教学中我们积极挖掘教材中可仿写的因素,实现读写整合。

(3)拓宽书源,拓宽空间。学校建起屯雅书吧,每天学生自由阅读,拓宽学生阅读的知识面,为学生读写结合提供保障,有助于学生阅读从量到质的转变。校外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阅读20分钟,并从课外读物中摘录好词佳句,写点评,谈理解,谈感悟,通过采用这种“一周一练”的方法提高读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2020(11)龚立友《发掘课文读写结合点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

【3】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0(05)王宇赢《利用文本找准读写结合点》

【4】《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教育教学演讲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