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社会公德建设研究
潘怡融
云南省宾川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 671600
“人而无德,行之不远。”一个社会文明有序,既靠先善其身的私德,也离不开相善其群的公德。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的基本准则,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人们多把社会公德解读为维持公共领域基本秩序与公共利益所必需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社会公德领域的道德主体之间通常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遵守社会公德需要更加自觉的道德意识,这也使得社会公德与其他道德类型相比,具有了更高的道德崇高性。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要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作为着力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阐释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这就为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供了遵循,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一个新高度,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这种转型体现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市场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必然结果。然而,这种转型也导致传统私德的作用范围急剧收缩、作用效能大幅衰减,亟须社会公德占领私德退场的道德“真空”地带,纠正一部分社会成员在公共领域产生的道德焦虑感与道德无助感,批判乃至逐步杜绝公共领域是非不分、善恶不辨、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等现象,欺骗欺诈、不讲信用、损公肥私、肆意破坏等恶劣行为。
大量事实证明,我国现实社会公德领域存在的失范现象和突出问题,不同程度上都与社会公德体系尚未健全、其应有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密切相关。
目前,存在的社会公德相关问题诸如:1.尊重意识和助人意识薄弱,尊重意识有待提升。现实生活中,人的地位虽然有高低之分,但人格却无贵贱之别,平等不单单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义务。尊重是相互的,只有充分尊重他人,才能获取他人的尊重;助人意识有待提升。助人为乐是友善价值观的体现,同时也是社会公德的内在要求。但是当前,助人为乐意识缺失现象频繁出现,在别人陷入困境之时,置之不理的人也有不少。从某种层面上来看,该类情况的出现绝非偶然,这进一步说明,民众的助人意识急需提升。2.规则意识有待提升。第一,法律意识薄弱。如果视法律如无物,那么道德规范就像摆设一般。法律具备强制力,但是道德规则却没有,完全靠人自觉。现实社会中,漠视规则、违反法律制度的大有人在,践踏公园绿地、随地大小便、肆意闯红灯等情况时有发生。另外,还有超速驾驶、饮酒驾驶等违法情况,严重威胁着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第二,正义感不足。坚守正义就是直面无视规则、破坏规则的行为并与之抗衡,正义感不单单是一种向上向善的品质,还是发扬、遵守社会公德的体现。但当前社会中,人们的正义感略显不足,比如亲眼看到公交车上的盗窃行为却视而不见,没有勇气告诉被盗者,亦或是不敢抓小偷。3.公共环境有待改善,国内很多城市的公共环境卫生情况不佳,譬如很多人认为宠物可以在公共场地随地大小便,这些人尚未意识到此种行为会严重影响到公共环境卫生。干净、整洁的公共环境,不仅有利于民众正常参与公共活动,还会促进民众身心愉悦。若公共环境脏乱不堪,公共环境秩序将会被破坏,亦会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
这就要求,第一,经济上需要提升社会生产力,不断地创造和积累物质财富,在此基础上让民众物质生活日渐富足。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唯有民众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人们才能更主动地践行社会公德。第二,政治上需要做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工作,保障好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拓宽民众献计献策路径,点燃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如此便可进一步强化民主意识、公共意识。第三,文化上要持续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于民众文化需求去宣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促进民众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双向提升。第四,要坚持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路,要协调好各项社会关系,集民心、汇民智,对社会公德建设环境加以完善。第五,生态上需要形成绿色发展的先进生态思维,组织和开展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等诸多主题活动,帮助民众树立良好的公共意识。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公德建设与治理问题,将其作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中之重,把加强社会公德教育与依法依规结合起来,把阶段性专项治理与构建长效机制结合起来,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社会公德的建设与治理。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培护社会公德,关键在于引导公众超越个人狭隘眼界和功利目的,从公益众利层面实现小与大、私与公、家与国的融洽协调。“环保是别人的事情,与我无关”“大善做不了,小善不想做”“凭啥自己冒风险助人为乐”……公德遇阻,说到底是因为公共意识、规则意识、群己权界观念等的缺失。张扬社会公德的要诀,就在于唤起人们的公共责任心、公民义务感,破除“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狭隘心理。广大民众明礼守法的公共文明意识,其实正是最宝贵、最强大的道德资源。
道德是生活的哲学。道德建设既重对孰善孰恶的辨析,更重知行合一。从公共场所举止文明到邻里相处和睦互助,从举手之劳保护环境到心底无私为民服务,人人谨守社会公德,努力实现精神之美、行为之善、思想之真,就能让道义的力量汇流成河,润泽社会和谐有序运转。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坚持提升道德认知与推动道德实践相结合,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对个人而言,激发“见善如渴,闻恶如聋”的意愿,增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行动力,就能成为一个“精神富有”的人,成为一个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人。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新时代新征程上,应从宏观上深刻把握社会公德建设与治理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推进中寻求治理社会公德困境、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应对方略,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更为坚实的道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