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元素如何融入儿童绘本创作
金霄娟
常州市钟楼区北港街道中心幼儿园
摘要:绘本是当前基础教育体系中运用做常见的一种教学工具,它对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价值观的培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从儿童心理的发展角度来看,绘本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视觉艺术等元素,都对儿童的情感认知、道德观念及审美能力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传统文化则为会本创作提供了更多优质的素材,虽然当前市场中也出现了一些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绘本,但整体状况并不太理想,精品绘本并不多见,这就需要创作者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实践。在此,文章就分析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儿童绘本创作的价值以及现状,探讨了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绘本创作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传统文化;儿童;绘本创作;融入价值;优化措施
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儿童绘本创作的价值
(一)有助于丰富绘本内容
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涵盖的内容众多,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而在社会各领域中都存在着能够展示传统文化内涵的具体物象,我们通过触摸这些实物去感悟其中蕴含的文化思想与情感。像水墨画、刺绣、剪纸、皮影戏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将其运用在儿童绘本创作中就能极大的丰富绘本的内容,让绘本更加有趣、更具文化气息,儿童通过阅读这样的绘本不仅能开阔视野,也能引导儿童认识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让绘本创作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以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融合方式对他们的感官刺激和认知发展尤为重要。比如在《屠龙族》中就绘有“龙”气势磅礴的形象,它的外观外貌、声音也会以鲜艳的色彩、有声阅读来刺激儿童的视觉与听觉。不仅使儿童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生动、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此就引导着儿童去理解传统文化,然后在自己创作作品时也会进行模仿。
(二)有助于培养价值观念
我国的传统文化涵盖了政治、经济、精神文明、情感价值和价值观念等多个领域,对于塑造和引导人们的价值观念有着深远影响。在儿童教育领域,绘本作为一种常用工具,不仅致力于提升儿童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还在于通过故事内容传递知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这要求绘本创作不仅满足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身心特征,更应重视其在价值观教育上的作用。
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而深邃的创作素材。例如,《中华传统美德绘本》系列,便是以儒家的诚信、礼仪等思想为核心,创作出一系列既有教育意义又吸引人的故事。通过这样的绘本,儿童不仅能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深入理解和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到正确价值观的熏陶。这种结合传统文化与儿童发展需要的绘本创作,不仅能够丰富儿童的知识储备和文化认识,更是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道德和美德的种子,对儿童的全面成长起到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儿童绘本创作的具体应用
(一)创作的形式多样性表达
在儿童绘本创作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能使创作的形式呈现出多样性,让绘本创作的本土化特点更加突出和明显。比如传统文化中会用不同的颜色或符号代替不同的情感和寓意,像红色代表喜庆、幸运、祥和,春联、红灯笼、红色服装等;而黄色代表的富丽堂皇的宫殿,自唐以来,黄色只有皇亲国戚才能拥有,它是身份的象征,看到黄色就能联想到皇帝、宫殿;而绿色代表生命、生机。这些不同的颜色为绘本创作的色彩提供了支撑,从而实现对儿童情感、思想上的引领。比如《新年》中,主体颜色就是红色,新年中的人物、物品都是着红色,而儿童也在阅读中、在教师或家长的引导下明白“红色”的寓意。这些色彩的使用,不仅为绘本的视觉效果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更是对儿童情感和思维的一种引导。儿童不仅在视觉上获得美感的熏陶,在情感和思维层面上也能获得相应的启发和成长,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创作的内容实用性表达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历程几千年的风雨依然活跃在世界舞台上,对其的传承与发扬也呈现出了愈演愈烈的态势,这就说明传统文化与现代信息的结合能够满足当前广大群众及世界人们的文化需求、审美需求,是受到人们欢迎与喜爱的。这样的背景下将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到绘本创作中就会促进儿童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这种结合不仅增加了视觉上的吸引力,更为儿童提供了感受传统艺术魅力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了艺术美感的认识和欣赏能力。另外,它的运用呈现出的内容表达形式具有实用性、内容也是多元化的,既包含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也能体现出现代化信息的应用,从而实现了多元素的融合。比如《小蝌蚪找妈妈》中,其中传统的水墨画元素清晰的展现了荷叶的叶脉,同时又采用明暗对比的艺术方法将整个画面都呈现出来。如此就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生动性。这样的绘本作品,对儿童心理的成长和情感的培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帮助他们在欣赏美丽故事的同时,也深入理解和珍惜传统文化遗产。
(三)创作的情感独特性表达
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是含蓄的、内敛的,有着别样的情愫和情怀,将其运用在绘本创作中会升华绘本的情感,让绘本的思想与内容更加具体化。那么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就会逐渐积累起这样的情感,并通过自身的思维能力对其中蕴含的信息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从而实现对儿童艺术情感的培养、促使其全面发展。比如剪纸艺术的运用,儿童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挖掘其文化信息,感悟作品中多元的情感与情愫。
三、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儿童绘本创作的现状
(一)现状
随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绘本市场占比逐渐增大,通过对这些绘本内容的分析可知,绘本呈现出的传统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其一,绘画手法运用了传统美术元素,像《京剧猫》就运用了脸谱画元素,《小石狮》运用了泥塑元素,还有一些绘本采用了少数民族元素,像《刘三姐》中就融入了民族服饰、图腾等元素。其二,绘本的内容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即经典的国学作品、民间故事等。像《哪吒闹海》《精卫填海》《西游记》《年》等绘本中的内容就充满了趣味性的、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故事情节。
(二)不足
1、绘本技艺与传统美术相结合的运用方法重复性过强,极易造成儿童的审美疲劳。要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涵盖的内容多,传统美术绘画技术、手法仅仅是其中一小部分,因此我们不能将其等同于传统文化,但在绘本创作中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是始终存在着“在创作中直接挪用传统文化元素”,这就会影响传统文化元素文化价值的发挥。尤其是水墨、剪纸、皮影、篆刻等这种图像符号就更容易缺失文化厚度,而是成为一种单纯的文化指向。比如人们在看到这些符号时就知道它是传统文化元素,但对其内涵的意蕴、文化价值不清楚、不了解。
2、绘本中传统文化元素的体现基本都是以传统文化故事为载体的,儿童通过读“故事情节”去了解传统文化。创作者并没有全面去考虑儿童的真实需求、认知结构,没有将故事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儿童在读的过程中只是觉得故事非常有趣,但并不理解,难以从更深层次上产生共鸣。这些就说明了一个问题,绘本创作中往往是以“成人”的角度去考虑的,没有真正从儿童心理特特征这一角度出发,体现出的观念就是“为传播而传播”“为教育而教育”。这显然与绘本教育要求、儿童发展需求相悖。
四、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儿童绘本创作的优化措施
(一)丰富儿童的感知经验
绘本创作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会提升绘本的艺术性,使其从内容上、形式上更加美感,但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对艺术的欣赏比较浅显,就是色彩艳丽、内容丰富且有趣,有非常好的阅读感官体验,由此才产生对艺术的一种理论认知。同时儿童对于艺术的感知和探索还富有游戏性,这就意味着将游戏与艺术予以融合会成为儿童感知艺术的重要手段,能促使儿童主动去认识艺术、了解艺术。基于这一点,在绘本创作过程中可以尝试将游戏与传统艺术进行融合,全面开发、培养儿童的游戏力,从而形式“游戏式”阅读。比如《从窗外送来的礼物》这一绘本在创作中就运用了“游戏”:每一页都有与情节相关的洞洞,儿童能够从洞中看到下一页的局部内容,翻开下一页,又会发现出乎预料的新亮点。而《开车出发》也包括了全景式图画、洞洞 书、折页、寻宝等各种机关,这些机关与书中的线条、色彩、视觉等的结合让阅读的游戏性、趣味性更加明显,儿童在阅读中也会对艺术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也不乏游戏性,像剪纸、皮影、拓印等也可以将其具有的游戏性挖掘出来,使其转化成儿童喜爱的游戏材料,并以特定的形式融入到绘本创作中。像在创作绘本时,创作者可以试着对绘本的材质、内容、装帧等上面进行设计,比如装帧设计环节,就可以借鉴折纸、皮影的这种形式,提升绘本的趣味性和游戏性。
(二)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
绘本的阅读客体通常是2-6岁左右的儿童,这个阶段的儿童智力、心理还处于发育的启蒙阶段,对事物的认知往往是结合自身生活的环境,并以触摸、观看的形式来实现的。而绘本阅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学习知识、提升能力的过程,这就要求绘本在创作时要符合儿童的这种认知规律,要确保儿童可以借助自身所积累的知识、生活经验等,对绘本内容进行理解,然后再延伸出新的知识,充盈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对于儿童来讲,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并且儿童不会针对某一个特定的故事或书籍长久保持阅读的兴趣,他们的认知规律决定了他们只适合阅读篇幅小、易理解的故事内容。像那种充满政治斗争、伦理道德的、成人未必就能读明白的故事或书籍运用到绘本中不可取的。而当前在运用传统文化进行绘本创作时往往采用的是“节选”的形式,即对一些传统故事、戏剧、文学名著等进行筛选,选取其中能明显体现出传统文化或思想的某个片段或某个故事作为素材,通过改写或缩写编入到绘本中,故事内容也要转化成儿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来表达。像《绘本中华故事》系列就是采用了这一形式。
上述这种传统的创作形式使用的儿童群体上比较有限的,对于幼儿来讲,阅读起来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基于此创作者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首先,以传统文化为背景,讲述符合现代儿童生活经验的故事。比如《京剧猫》系列中,其中的“武松打虎”“长坂坡”都取材于古典名著。整个故事在表述的过程中做出了系列调整,主人翁变成了演京剧的猫,故事也换成了猫之间的冲突和友好,相聚与分散。不仅如此,在整体创作风格上也充满了传统文化气息,像猫变身时的脸谱、民乐的乐器等,这样的改变能吸引儿童,并且也不乏传统文化气息。
(三)升华儿童的情感体验
凡是能流传下去的经典作品不仅在于其内容与构思,更重要的是它能与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能反映出人类共有的精神世界以及人们对世界真善美的认知和理解。而这些主题也会对儿童产生一定的影响,儿童通过阅读与这些主题有关的绘本,可以从中培养良好的情感价值和道德品质,能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是极其明显和强烈的,那么在运用传统文化进行绘本创作中就要明确这一点,要多角度的思索如何在传统文化的情感内核上做文章。像《我思念好朋友》中,“我”回忆的与诺顿过往的种种都是在衬托“我”对诺顿的想念,整个绘本故事核心思想就是想念。直白的表述让儿童在阅读时能更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
五、结语
综上所述,融合传统文化与儿童绘本创作不仅预示着未来绘本艺术的发展趋势,更是在提升儿童的综合素质和实现文化传承上发挥着关键作用。面对儿童这一特殊的受众群体,创作者在绘本创作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儿童心理、认知特点的结合。同时,绘本中的文化元素和故事内容应紧密结合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实际经验,使其更易于产生共鸣,从而更深刻地感受和学习传统文化。绘本不仅仅是儿童对艺术和文化的初次接触,更成为了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媒介。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丰富儿童的情感世界,并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谌明霞.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儿童画创作的应用研究[N].鄂州大学学报.2023(02):79-81.
【2】王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儿童绘本中的设计路径[J].名家名作.2022(19):102-106.
【3】李曼丹.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绘本创作教学的改革探究[J].中华手工.2020(06):26-27.
【4】刘洪治.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儿童绘本创作中[J].戏剧之家.2020(26):168-169.
【5】袁薇薇.传统文化元素如何融入儿童绘本创作——基于儿童心理的视角[J].中国出版.2016(19):32-35.
【6】刘翔.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在儿童绘本创作中的应用[J].儿童绘本.2023(03):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