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Rural Education

新农科通专融合模式下农业高校公共外语教师发展模式研究

作者

杨晗

沈阳农业大学 110000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21世纪的现代化需要,要求产业妥善处理相应的进步升级,实现国家更高效的发展。农业是我国的传统发展内容,其发展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工业、服务业构成了国内的三大经济基础。作为传统产业,农业发展或多或少会受到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冲击,给农业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本文简要分析了新农科建设的内涵,并针对大学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发展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新农科通专融合模式下农业高校公共外语教师发展模式,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农科;通专融合模式;农业高校;公共外语教师;发展

引言:师资队伍建设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教师专业教学的发展是实现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要以教师教学发展为起点,制定并实施学校、学院紧密配合的“新农科通专融合”的教师发展模式,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水平,从而支持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新农科建设的内涵

新农科是指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中开设新的农科专业或改造原有的农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逐步进入信息文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新农科的出现是以新经济、新兴产业为基础的发展模式,随着经济产业的变化,新岗位也发生了变化,人才需求量逐年递增。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的载体,农业高校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为教师提供发展创新的空间,从而培育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2019年2月26日,高等教育司副司长谈到新农科时表示,重点是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和完善与现有农业相关的专业,着力构建文明生态,实现乡村振兴。同时推进协同学习教育改革,将农科与理、工、文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在课程改革行动中,坚决淘汰水课,高校教师也要绷紧弦,上好课。这就对农业院校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大学的通专融合教育发展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区别在于学生需求的教育目认知:通识教育者认为,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必须注重良好品格的培养,尤其是心理素质的培养,而专业教师提倡教育必须满足公众的需求,提升职业能力。通识教育认为学生的需求是“理智的卓越”,无限发展个人思维,建立深厚的认知技能,过上积极向上的精神生活。而专业教育认为学生的需求是找到一份好工作,从而在将来拥有更好的社会地位,过上更幸福、更舒适的生活。通识教育是以思想哲学为基础的教育,认为知识来源于积极思考,理论高于实践。而专业教育以经验主义理念为基础,表明知识来自于实践知识,实践优于理论。想要解决两者冲突,就必须完成通专融合,培养良好品格的同时,提升职业能力。

三、新农科通专融合模式下农业高校公共外语教师发展模式

(一)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夯实理论知识的基础

新农科通专融合模式下,农业高校公共外语教师除了充实学科知识素养之外,还要不断加强政治、经济、农学等跨学科的常识和基本概念学习;要系统认真学习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在数字信息时代,高校公共外语教师可以参与线上线下的新农科通专融合讲座、培训,获取相关的理论知识。例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各类培训交流活动,提高新时代新农科通专融合意识,帮助农业高校公共外语教师系统学习和掌握相关理论,实现自身教学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构建教师发展与新农科通专融合理念

新农科通专融合模式是教育的重大变革,农业高校公共外语教师要重视“教书”“育人”并重。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而不是帮助其获得特定语言能力证书。同时,公共外语教师要引导学生拓展国际视野,更多地了解世界,并教会学生使用良好的语言应用能力,进行跨文化交际。为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和品德素养的共同发展,需要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深入了解新农科的内涵,将其内容融入自己的教学方法,建立有效的教育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科学开展外语课程设计

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风彰显了他们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在课堂上,呈现的不应该是气势磅礴的“教”,而是热情主动的“学”。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敢于实践,用自己过人的教学本领“征服”学生,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课程设计是规划教学的过程,构建了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的规划和设计,其中的教学动机、教学培养对象、培养方案、培养目标等教学要素,涉及了从教学内容设置到教学效果反思的系统化教学方案。在规划过程中,外语教师应借鉴优秀的课程设计理念,植入新农科通专融合的思想。同时,还要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具体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和途径,使教学更加高效和有趣,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探索课程设计与新农科通专融合思想的方法,帮助学生与教师产生更多的情感交流和互动,从而有效推动了专业师资力量的发展,提升外语教师的综合能力,以新农科通专融合思想带动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高质量外语教师队伍的建设。

(四)持续提升外语教师信息素养对专业的支撑度

一是强化通过信息技术迭代更新不断提升信息素养的意识。积极拓展外语教师获取学科专业资源的途径,培养主动利用互联网拓展学习空间、与专家、同行建立联系的意识,打破外语教学局限于传统教材的束缚,积极引导高校外语教师利用开放、互动、国际化的专业数字网络平台,提升获取新的外语教育教学资源和科研资源的能力。二是促进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构建国内外高校外语教师虚拟学习社区,构建开放共享的数字化外语教学与研究交流平台平台,提高高校外语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为提升相关学科的国际学术影响力提供重要支撑。

总而言之,新农科通专融合模式的实施为农业高校公共外语教师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必须认识教育的意义,以个人发展为出发点,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学业发展。因此,要不断提高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开展新农科通专融合模式,把“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拓展学科知识。此外,教师还需要配合形势发展的需要,勇于尝试和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捕捉时代信息,提升自身专业发展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龚春芬,杨娟娟.新文科建设中高校外语教师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基于互联网时代生态环境[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22,32(05):83-86+94.

[2]刘慧琴,李文洁.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27):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