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Rural Education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作者

秦燕

鱼台县第三实验小学 272300

摘要:新的教改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和发展也更加关注,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核心素养的养成离不开老师在课堂上的探索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由于小学数学的逻辑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目的,让他们在有兴趣的前提下,增强他们对知识的了解,并参与到课堂中来,以此来推动核心素养的生成与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前言:在小学时期,正是孩子们思维形象化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孩子们非常活跃,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但他们的人生阅历很少,而且他们的知识储备也比较简单,所以他们对未知的东西表现出了最浓厚的兴趣。小学数学教师在核心素养的指引下,在进行数学教学实践的探讨中,既要尊重学生的成长特点,又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出发点,把它和数学学科的知识特性相融合,设计出一种更新颖、更有意义的知识探究方式,让学生在主体的位置上,更主动地参与到对数学知识的意义的探究中去。

一、立足教材,创设丰富教学模式

教材是每一阶段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和巩固数学能力的基本框架。在“核心素养”的指引下,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究时,更要严格按照教材知识点的分布规律,对学生的成长阶段给予足够的重视,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实际,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持续地为学生设计适合自己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用新颖有趣、鲜活生动的知识来引起学生的思维注意,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体验到在数学的世界中的学习快乐。

例如,在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一章的内容时,很多老师都是在创新观念的引导下,采用多媒体手段将小数特征的三维展示给学生,并进行相关的知识教学。然而,随着学生对多媒体设备的熟悉性提高,简单的多媒体教学已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直观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实施了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探讨中,老师们可以根据学生本身的螺旋发展特征,以“温故而知新”为突破口,以已精通的关于“分数的初级认识”的知识为切入点。引导同学们共同回顾所学的知识,同时也要让他们用自己的思想发散,认真地看懂所学的东西,并且试图对小数和分数的关系进行分析。这种学习方式不但更新奇、更有意思,还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到数学的内涵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二、小组合作中启发学生自主探索意识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发展过程中,团结合作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选择人才的准则,其渗透和启迪作用更是至关重要的。小学阶段是学生意识的形成和培养的重要时期,在每一门学科的教学活动中,老师们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特别是在落实新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的背景下,老师们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和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活动是一种很流行的学习方式。老师会依据学生的基础水平、思维能力等因素,对他们进行合理的分组,并有针对性地制订出明确的小组协作探究目标,并让同学们以小组形式进行互动,把每一个同学在协作中完成的学习任务都进行量化,让每位同学都能更好地去发掘知识的内涵,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学生对知识内涵的认识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有利于提高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章的有关内容时,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安排,并设计出内容丰富、探究性明显的小组协作学习任务。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老师们可以把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作为每个小组学习的终极目的,然后,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和理解中,去设计一个生动的实际应用场景,并且让他们在互动中进行主动的讨论和自主的探索,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三、问题导入教学,促使学生展开思考

课堂导入是小学生每天的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恰当的导入方法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充分的激发,使他们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全神贯注的状态。在教学之前,教师可采用提问的方法引入话题,使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学习与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力和毅力。应该指出,在设计问题时,老师要按照学生目前的经验或者智力发展水平来提问,问题的难度要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探究,让他们在解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比如,在上“认识图形”这一节的内容时,要使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对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事物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从而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在课前,我认真地预习了一遍,并且请同学们在课下准备好了有关的三维图形模型,在课上以提问的形式引入教学:“各位同学,在课前,老师要求大家做好准备,有些人准备了箱子,有些人准备了积木,请同学们相互交流,看看自己的准备和别人的区别。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东西能做什么?现在,让我们来比比谁的手更灵巧,谁能搭出最漂亮的东西。”在学生的活动中,我会对他们进行监督,并请一些有代表意义的学生上台演示,并对他们进行评价和赞扬。接下来,作者通过这些东西,让学生们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模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让他们对这些立体图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请同学们去寻找,看看我们班上有什么东西是这样的,看谁能找到的最多,最准确,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在文章的结尾,作者着重强调了这一节课所讲的内容,并且表扬了同学们在这一节课中的表现。这样,就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在作者的预设下,一步步进入教室,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对立体图形的有关内容有了更多的认识。

总结:总之,要使学生在数学方面的整体素质与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这就需要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老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更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对自己的数学教学方式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马立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生成的教学策略[J].学苑教育,2023(05):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