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Rural Education

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作者

陈秀梅

成都市武顺街小学 610041

摘要:现如今教育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人们也越来越注重小学阶段的教育。科学教学是小学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课程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它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与生活联系特别密切、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课程内容基本上都是源于生活经验又高于生活经验。学好科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有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素材创设生活化情境,服务于教学,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学习与实践中,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关键词:小学教育;科学教学;生活经验;

引言:小学阶段的教学活动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往往需要教师能够将更多的想法以及创意融入其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情绪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小学阶段的学生进入校园的时间相对较短,很多时候对于学习这件事情缺乏足够的认知,加之小学阶段学生刚开始接触科学,在理解方面难免会出现困难。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地为学生创建他们喜欢的生活化的教学环境,提高教法运用的可行性,促使学生的紧张情绪能够得到有效缓解,这也是小学科学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融入生活化教学策略的重要价值所在。

一、当前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主要问题

(一)对科学课程重视不足

从小学课程体系来看,科学课程相对而言呈现边缘化。据笔者调查,部分学校并未真正落实科学课程的育人目标,对科学课程不够重视,科学课堂仅仅是了解科学现象,忽视科学实践,导致学生的科学动手能力欠缺。甚至部分学校的科学课程存在被其他学科占用的现象。

(二)科学实验设备不足

科学实验需要借助科学设备来辅助,才能展开各类科学探索活动。从现有的科学课程实施中可以看出,部分学校科学课程的相关设备、教具、材料等匹配不到位。在硬件设施的局限下,教师只能单一地讲解课本的知识,口头介绍实验过程,或是播放实验视频等,这不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更无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实验仪器和科学实验材料是确保科学实验课程有效实施的基本条件,缺乏相应的设备器材,会导致学生无法亲身体验科学实验过程,致使科学课程教学成效低下。

(三)缺乏专业师资力量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推动者、引领者。但当前部分学校缺乏专业的科学教师,其科学教师多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许多兼职教师对科学课程的认知不够深入,理解不够准确,导致课程目标设定模糊,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另外,一些专职的科学教师存在对科学实验认识不足等问题,无法打造有趣、生动的科学实验课堂,这阻碍了科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影响了学生的科学学习。

二、立足生活构建高效科学课堂的策略

(一)结合生活化教学情境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落实,情境教学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虽然这种教学方法还属于一种比较新的教学手段,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在多个学科的教学之中都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所谓情境教学,主要指的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要能够依托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进行相关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理解以及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指导。在将生活化教学模式融入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教师需要能够有效依托教学情境,将教材内容以及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引导学生依托自身的生活经验,在情境中对科学知识进行发掘以及发现,使得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的生动性和形象性都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对学生科学知识探索的动力进行有效激发,让学生对于科学的魅力能够有更加深刻的感悟。例如,教师在教学“水沸腾了”相关知识内容的过程中,就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见到哪些水沸腾的场景,让学生亲自动手测试水温在达到多少度的时候水会出现沸腾现象,水在沸腾之后会呈现出怎样的状态,通过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而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课本中枯燥的知识也会转化成生动有趣的形象,进而有效强化学生的记忆,实现学生对于知识的有效巩固。

(二)参与生活实践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生活实践体验活动能让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充分感知和挖掘生活中的科学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例如,在教学《植物》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笔者设计了家庭科学实验,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在家开展植物种植活动。笔者让学生自行选择植物种子并种在花盆里,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并以文字、图画等形式在笔记本中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如种子的形状特点,种子萌发的状态,植物的根的生长方向,植物的根茎叶有何特点,植物何时开花、何时结果,果实是什么样子的,等等。尽管这一家庭科学实验的时间较长,但学生自主参与实验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深入了解大自然的奥秘。上述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先在观察中猜想、假设,再通过科学实验去验证自己的推断,能够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认识到科学探究中证据意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生活的习惯,掌握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合理运用校本活动

我校每年都会开展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校本活动渗透科学教学。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组织学生观看科教电影、纪录片,撰写观后感;开展“科学知识知多少”抢答竞赛活动;举办科学手抄报绘制、科幻画制作大赛;举办用扑克牌或胡萝卜等搭高塔大赛……平时也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自我内驱力。相较于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校本活动的积极性更高,如果能将科学知识恰到好处地融入活动中,就可以实现“玩中学”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科学以及现实生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只有在科学教育中引入生活元素才能使得小学科学学科教育的实效性得到有效提升。此外,在实际生活之中多融入一些科学探究活动,学生所获得的科学结论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准确。为此,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来说,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融入生活化教学策略,从生活探究以及课堂教学等角度入手,不断促进现实生活以及科学教育之间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言谈.创客教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方法和途径的研究[J].文理导航(下旬),2022(6):4-6.

[2]王一成.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措施[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5):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