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在地党史资源,厚植家国情怀
张月芳
浙江省嵊州市鹿山小学 浙江嵊州 312400
摘要:红色研学旅行是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家国情怀的综合实践育人途径。当前,红色研学旅行存在着红色教育资源存量不足、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学习体系等现象,笔者认为,依托在地党史资源,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红色研学旅行课程,是落实《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目标,厚植家国情怀的有效途径。在地党史资源基于地缘相亲、地域相邻、历程完整的优势,对红色研学课程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在地党史资源的开发和设计要遵循“教育导向性、活动实践性、内容开发性”的基本原则,从纵—横双向开发课程资源内容,通过编写“板块式”校本教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设计“任务式”研学单,培养学生4C能力;构建“三步式”红学课堂,打造立体化党史学习体系;借助“微课式”校园新闻,扩大红色资源认知覆盖面等路径落实红色研学旅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实现红色研学旅行课程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在地党史资源 家国情怀 红色研学旅行课程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材〔2017〕4号)关于小学阶段价值体认目标中指出:“培养对中国共产党的朴素感情,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这也是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下“家国认同”素养的发展要求。2018年3月,笔者在对学校500多名五六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90%以上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中国共产党”,80%左右的学生不知道家乡曾发生过革命斗争。高年级的少先队员不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家国情怀从何谈起?但是,在热闹纷繁的红色研学现象下,我们更应静下心来思考:当前的红色研学是否真正落实了《指导纲要》?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厚植“家国情怀”,提升“家国认同”素养?
一、红色研学热潮下的思考
(一)红色教育资源存量不足
由于对当地的红色教育资源缺乏了解,学校、老师、家长在准备开展红色研学旅行时,往往出现“选择难”的问题。今年清明节前后,笔者就听到不少老师、家长在打听研学地点,没有较多的选择,只能集中于本地少数的几个教育基地,或者外地较著名的革命纪念馆。
(二)红色研学活动形式单一
研学旅行是“知行合一”的综合实践活动,而红色研学旅行往往简单地被理解为“参观+扫墓”,弱化了“研+学”的过程。一方面,单一的活动形式使红色研学跟以前的春游扫墓区别不大,学生的体验感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家长缺少党史知识,参观时大多由当地年纪较大的义务讲解员做讲解,一口方言讲述革命故事,大多数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活动结束后也不知道收获了什么。
(三)党史学习结构体系缺少
学校在开展红色研学旅行时往往只考虑到某个红色基地的教育意义,而忽视了党史学习体系的建构。没有从点、线、面上系统地引导学生了解家乡党史的发展过程,进而了解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学生的家国认同感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渗透是十分有限的。
笔者认为,红色研学旅行要想深度地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中,在“大课程观”下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红色研学课程,开发在地党史资源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二、在地党史资源在红色研学课程开发中的重要意义
(一)地缘相亲:拉近学生与红色文化的心理距离
党史资源虽有大小之分,在教育意义上却没有明显的“长短之别”。在地党史资源是“家门口”的红色资源,虽历史影响不大,但跟当地学生具有地缘相亲的关系,学生更容易对家乡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故事产生亲近感,拉近学生对红色文化学习的心理距离,以更接地气的方式,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地域相邻:缩短学生与红色研学的空间距离
红色研学旅行需要学校老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参加集体研学实践活动,出于交通、食宿等种种因素的安全考虑,市外研学很难得到当地教育部门的批准,而要求家长带学生外出研学,又失去了集体研学的意义,也给家长带来诸多不便。在地党史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相邻优势,缩短了学生与红色研学的空间距离,既可以让学校更便捷地组织研学旅行活动,又方便家长、学生自主接触、了解“家门口”的红色文化。
(三)历程完整:构建学生对党史发展的认知体系
重大的党史资源,如南湖革命纪念馆、绍兴秋瑾纪念馆等,学生可以在研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资料感受到革命的厚重,重点了解一段特定的中国党史。而在地党史资源,有着完整的家乡党史发展历程,学生可以通过系统的研学活动,了解党在家乡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从而构建起对家乡党史、中国党史发展的认知体系。
三、红色研学课程中在地党史资源设计的基本原则
红色研学旅行课程资源的设计,既要指导学校研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又要确定课程实施的内容教学活动环节,因此要兼具教育导向性、内容开放性、活动实践性。
(一)教育导向性
红色研学课程在资源开发上要紧紧围绕“国家认同”素养提升。让学生在红色研学旅行中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感受革命斗争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与光荣,培养对中国共产党的朴素感情,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这是红色研学旅行的教育导向意义。
(二)活动实践性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因此,在红色研学旅行课程资源的设计中要注重体现活动的实践性。前面提到,部分学校的红色研学旅行是“只游不学”,缺少了研学味,教育效果不佳;而如果是“只学不游”,缺少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教育效果就更加大打折扣了。
曾做过这样的教学试验,在“黎明曙光”主题研学中,课程组的一位老师通过自己辛苦搜集浙东武装斗争首战胜利的石璜镇党史资料,制作课件,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讲授;另一位老师让学生分组分工开展实践活动,在课外自主调查、了解石璜镇的红色历史文化后,合作设计研学任务,再到石璜镇首战胜利纪念馆参观,听历史经历者尹芙生老人(已故)讲解,参观武装斗争第一枪的发生地关帝庙,最后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示研学成果。两种教育形式的效果差异显著,活动的实践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研学兴趣和研学效果。
(三)内容开放性
根据研学旅行课程的自身特点,研学内容选择更具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研学旅行资源选择的开放性。根据在地党史的发展历程,调查和筛选当地的经典红色研学基地,在相同研学主题下设立多个不同的红色研学基地。学校、班级在开展红色研学时,学生可根据自身需求,在相同主题下有针对性地选取不同的研学点,做到灵活、开放。
第二,学生研学成果展示的开放性。研学旅行课程不同于学科课堂,如果把红色研学活动看成一次情景化的“户外教学”,就大大缩小了红色研学的价值。红色研学旅行在体现前面所述的教育导向性、活动实践性之下,应给学生足够多的自主研学、激发学习兴趣、拓展能力素养的空间。在开放的场景下,学生带着课题,带着任务去研学,在过程中探究多种研学方法,提升自身素养。在研学后期的交流展示中,各小组、各成员根据自身特长,通过美篇、短视频、歌唱、绘画、写作等多种形式展示研学成果,充分体现开放性和自主性。
四、红色研学课程中在地党史资源设计的向度
红色研学旅行课程中,在地党史资源设计的向度,可以从纵、横两个维度考虑,以提升“国家认同”素养,厚植家国情怀为导向,结合在地党史资源的区域特色,进行综合性、整体性设计。
(一)在地党史资源研学内容框架的纵向设计
在“国家认同”素养目标的指导下,红色研学旅行可以根据在地党史的发展历程来选择研学资源,进行课程的整体规划和设计,真正实现通过研学旅行,让学生沿着党的足迹,重走党史发展之路,家乡革命、建设之路,在纵深的研学旅行中体验历史,感知社会。结合上述的认知,笔者主持编写了校本红色研学课程读本,其课程资源框架如下图:
在地党史资源受区域局限,往往存在着史料较少、研学内容不充足的问题。如何丰实研学资源,丰富研学覆盖面?我们可以从研学资源内容的横向设计上下功夫,通过“串珠成链”,提升资源综合体量。在地党史资源种类繁多,如遗址、遗迹、遗物、英雄人物、经典故事等,经过仔细挖掘,可以把零散的资源点串联起来,再具化为不同角度的研学资源,有针对性地提出研究问题,设计研学任务。我们将这些资源点串联起来,设计了“故事里寻故事——革命老兵讲历史——烈士碑前祭英烈————党建公园看发展——文化礼堂歌唱党”等系列研学任务。
五、红色研学课程中在地党史资源设计的路径探索
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研学课程资源的设计,需要探索一条崭新的实施路径,笔者在此简单阐述本校的红色研学课程资源的设计路径。
(一)编写“板块式”校本教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红色研学课程的校本教材,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国家认同”素养培育为核心目标进行“板块式”读本设计。
我们立足根本任务和党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主题,选取了在地党史基地,形成“红色研学菜单”。再根据资源的区域特点,围绕具体活动内容,编排校本教材,设置了建议式的行前攻略、链接式的资料袋、开放性的活动任务、没有答案的“研学笔记”等研学板块。
学生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对历史作出判断和认知,使实践能力与“国家认同”素养提升高度契合,在知识和能力培养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设计“任务式”研学单,培养学生4C能力
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始于学生价值观的培养,终于学生能力的提升,红色研学也不例外。为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即4C能力(思辨力、沟通力、合作力、创新力),我们结合不同的研学主题和在地党史资源的区域特色,设计了“任务式”研学单。学生通过完成研学单的“任务”,来达成对在地党史资源的学习,建构自己个性化的知识、能力和价值体系。“任务”设置具有一定的分层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学生需要通过网络和书籍查询、采访询问、资料收集和分析、筛选等手段获得自己的结论。学生个体很难独自完成全部任务,还需要借助团队的力量合作完成。
正是利用研学单的设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接触和感知思维,形成思辨力和创新力,在团队交流、社会交往中提升沟通力、合作力。这也是红色研学旅行中在地党史资源设计的基本要求。
(三)构建“三步式”红学课程,打造立体化党史学习体系
红色研学课程根据实施过程的不同阶段,可以设计“红色导学课”、“红色研中课”和“红色行后课”,构建“三步式”红学课程,打造立体化党史学习体系。
1.红色导学课:搜集党史资源,做足研学准备
研学旅行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旅行只是手段,研学才是目的。为让学生在红色研学活动中行有所获,可以开设“红色导学课”,做好整体规划和精心设计,做足研学准备。
一般,“红色导学课”可安排小队分工、搜集党史资源、商讨研学任务、制定研学单等。每一个步骤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实施,小队协作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展现学生的4C能力。
2.红色研中课:立足党史资源,落实行走过程
亲历在地党史现场,开展体验式、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是红色研学课程的关键。为避免红色研学课程出现“只游不学”或“只学不游”的现象,应立足在地党史资源,设计研学活动方案,借助校本教材和研学单,落实行走过程,达到边游边学的良好效果。
如在“奋斗探索”主题研学中,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全国文明村——黄泽镇家园村,设计了研学五部曲:倾听家园历史;探秘家园村;参观家园越剧馆;走进家园花卉院;参加家园农事劳动。
3.红色行后课:呈现研学成效
完整的一门课程不能缺少交流展示的环节,所以,红色研学旅行结束后,要进行交流评价。红色行后课的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以主题班会的形式交流心得体会;以美术课的形式进行绘画;以音乐会的形式进行活动进行歌曲唱诵……
如在结束“中共嵊新奉中心县委旧址——北漳镇东林村”的“抗日薪火”主题研学后,我们来到东林山顶的观景台,俯瞰被白色樱花包围的整个北漳镇,感受美丽新农村,交流研学所见,忆苦思甜,无不感叹共产党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和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成为了一次令人终身难忘的红色行后课。
(四)借助“微课式”校园新闻,扩大红色资源认知覆盖面
红色研学课程作为拓展性校本课程,各班每学期开展的课时非常有限,原则上要求每班每学期选取一个在地党史资源开展红色研学实践。为拓展研学资源的影响力,扩大学生认知的覆盖面,学校电视台将发挥巨大的作用。电视台指导老师通过指导小记者团队,采集各班开展的红色研学活动素材,制作“微课式”校园新闻,通过校园电视台进行展播,最大化地扩展学生对在地党史资源的认知,既激发了学生去探访家乡红色资源的兴趣,又促进了“国家认同”素养的提升。
“饮水思源不忘本,树高千尺总有根。”在地党史资源以微观样本的形态,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史中的成长印记和精神本质,成为学校红色研学课程实施不可或缺的重要教材,成为学校深入开展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厚植家国情怀的天然精神纽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6.12.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的通知(2017-9-25)[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1710/t20171017_316616.html,2017.09.27/2021.05.09.
[3]袁长林.研学旅行课程资源设计:原则、向度与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21.2:32.
[4]袁媛.用好“家门口”的红色资源.新华日报,2021.4 .15 (0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