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多链融合”发展新模式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孟奇恺 王玉 王雪
沈阳工业大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870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多次发表重要论述,大大推动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深化。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创新链是指研发从创意产生到商业化应用的完整链条;产业链是指生产从原材料一直到终端产品制造销售的完整链条;人才链是人才引、培、育、用全链条培养;资金链是指资金从投入到收益的完整链条;政策链是指围绕企业发展所有扶持政策的保障。实施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简称“多链融合”),有利于孕育科技成果孵化环境,打通科研项目转化通道,完善科学管理服务平台,大大激发企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1]。
关键词:多链融合 科技成果转化 高质量发展
一、实施“多链融合”发展的意义
在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进程中,着力实施“多链融合”发展新模式,是面对新形式、新挑战、新机遇下,解决企业面临新问题而提出的新理论。“多链融合”的有效实施为企业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选择。
(一)实施“多链融合”发展有利于构建新发展格局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领域循环流转、有效衔接,实现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创新链能够将项目基础研究到产品产业化推广的各个创新环节连接起来,产业链能够将产品研发到生产和服务各个环节连接起来,资金链和人才链能够将不同环节的金融要素和人才供给连接起来,政策链为形成彼此关联的大循环提供引领和保障,引导生产要素的各种组合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合理流动。实施“多链融合”,有利于打通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和政策链上出现的堵点、卡点和断点,有利于提升资源配置使用效率,提升高效、稳定的要素供给力,实现更为畅通无阻的经济大循环[1]。
(二)实施“多链融合”发展有利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曾提出以“四个协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期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实施“多链融合”发展本质上就是保障链条上各环节都要实现“四个协同”,以此来提升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增强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为建立自主、高效、安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保障。
(三)推动“多链融合”有利于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召开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指出,要打造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多链融合”能够有效地推动科技、教育、产业、金融形成链条式结构,破除链条各环节上机制地障碍,实现一体化推进、一体化设计、一体化部署,
能够有效地推动科研成果与产业对接,人才与科技对接,资金与需求对接,政策与市场对接,能够有效地推动创新要素合理配置,有利于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利于形成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各环节有机互动的现代化国家创新体系。
二、实施“多链融合”发展的内涵
“多链融合”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优化对内在发展规律的把握,以解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多链融合”的内涵
我们常说的创新链是指从产品最初的基础研发到后期产品进入市场商品化的全过程,而产业链则是指在产品产业化的全过程中所提供的生产或服务,创新链和产业链是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部分。这两链有效融合能够形成“基础性开发——应用性研究——整体化服务”的全链条模式。而我们常说的资金链则是指在基础性开发到产品产业化,以及产品在生产和服务全过程中所形成的资金链条。在整个产品产业化的过程中离不开人的作用,而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评价、保障各环节就相应的构成了人才链。政策链则为积极引导和保障各个链条能够充分有效融合提供有力支持[1]。
(二)“多链融合”的原理
“融合”是“多链”有效贯通的核心所在。由于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自身都有各自的生成以及发展规律,那么如何让“多链”相互支撑,形成一个新的闭环链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如何对各链条进行有效的“融合”。在对各链条进行融合的过程中产业链起到了载体的作用,创新链起到了动力的作用,政策链起到了保障的作用,资金链和人才链则起到了完善的作用。
一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根据不同产业的发展需求和特点来部署创新链,针对产业链各个阶段的痛点、难点、堵点,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做好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有效支撑产业链的发展。有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优势产业,着力筑牢产业基础,推动产业链现代化。
二要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引领作用,要全力落实从创新链到产业链的“基础性开发——应用性研究——整体化服务”转化落地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发展数字经济。总书记指明了要以创新链布局塑造新产业链、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发展方向。
三要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完善人才链、资金链和政策链。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完善资金链、人才链,归根结底就是要打通资金和人才融入产业链、创新链的渠道和方式,把资金的筹集、投放、运营、回笼,以及人才的选拔、培养、评价、使用、保障等方面系统化、形成闭环链条,确保资金链、人才链能够精准对接创新链、产业链各个环节,提高资源要素在链条中的使用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政策链的顺利推行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保障作用。
(三)“多链融合”的作用
前面我们提到了在“多链融合”过程中,创新链为产业链提供了发展动力,产业链为创新链提供了孕育载体,而资金链、人才链和政策链又是决定创新链、产业链能否有效融合的关键所在。
创新链是不竭的动力源泉,创新链链条上的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要素要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科技创合力,共同推动新兴产业建链、传统产业升链、优势产业延链、短板产业补链。产业链为创新链的实施提供孕育载体,随着我国新一代技术广泛应用到产业中,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嵌入产业链,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服务我国经济发展。资金链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不断提供造血功能,为创新链、产业链各个环节提供精准有效的资金支持,有效地把金融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高效地资金供给。人才链为整个“多链融合”提供人才的智力支撑,通过政府引导、市场配置,把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对接到创新链、产业链各环节中,能够有效解决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产教融合不紧密等问题。政策链则为整个链条提供有力的保障和积极助力[1]。
三、实施“多链融合”发展的落脚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多链融合”的重要论述,为我国加快推动创新驱动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我们要以“多链融合”发展为契机和平台,努力构建以现代化产业服务体系和创新发展体系。
(一)强化“多链融合”制度创新
“多链融合”有效实施的难点在于制度上的创新,重点则在于各要素的有机结合。我们需要对各个链条进行系统梳理,明晰链条间各环节出现的难点、堵点、痛点、卡点、断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加快推进有利于推动“多链融合”的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在链条要素联动机制、运行考核评价机制和落实激励机制上进行创新,优化科技部门、产业单位、人社部门、金融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科学合理的设计有利于链条各环节要素自由流动、合理配置的新制度。
(二)突出“多链融合”“链主”地位
“多链融合”关键是要明确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企业是有效实施“多链融合”有序发展最活跃的因素,理应成为“链主”,既发挥“出题人”的作用,也发挥“答题人”的作用,同时也少不了“阅卷人”的作用。探索“企业出题、政府出策、公益事业单位搭台、科研机构高校院所答题、金融机构服务、人才部门支撑"的合作共赢新模式。构建起“链主”企业牵头、上下游企业贯通、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的创新融合体。
(三)构筑“多链融合”服务平台
搭建“链主”企业牵头的合作平台,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创新实验室,“链主”企业“发榜”出题,并提供相应的研发资金保障,安排企业相关人员入驻实验室,其他中小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揭榜”答题,从而缩短产品从研发到测试的时间,我们可以把这种模式叫做“揭榜挂帅”。共建创新实验室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模式,大大提升产学研效能的转化和项目成果落地。二是将“链主”企业打造成产业孵化器,将行业内的共性研发工作从“链主”企业剥离出来,组建初创公司进行孵化。“链主”企业为初创公司提供技术、资金、市场、人才等全方面的资源支持,初创公司财务独立核算、有自己的奖惩体系和发展规划,在行业内有效链接全产业链资源[1]。
(四)扩大“多链融合”资金规模
当前,在资金链为创新链、产业链服务的过程中仍然有很多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比如,在新技术研发初始阶段,由于在短期内资本不能看到未来市场潜力,很难有较为强劲的资本及时介入支持研发的深入,导致新技术不能及时转化为新产品,从而失去前瞻市场的优势。
因此,构建以关键性技术和共同性技术为圆心,能够及时有效满足技术研发、产品生产、产品推广等不同阶段需求的金融服务体系很有必要。一是加强政府对基础性研究、创新性研究等市场失灵领域的资金投入。二是规范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对产品未进入市场前阶段的投融资力度。三是通过金融政策来引导社会资金汇集,完善天使资本的使用规范、畅通风投资本及产业资本退出渠道,落实国有投资资本的容错机制等。四是科学布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全过程资金链。
(五)搭建“多链融合”人才体系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素,落实自主培养和海外引进相结合,搭建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新平台,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性研究、创新、推广生态,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良性成长的育人环境。推动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科教融汇,提高技能型人才的自主培养能力,造就一批高素质技能人才、大国工匠。实行更加积极、有序、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灵活推广“专职+兼职”模式,精准引进全产业链上急需紧缺的人才,加快成为世界重要人才聚集中心和研发创新高地。
(六)完善“多链融合”政策保障
政策链的不断优化为“多链融合”的有效落实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有的放矢的为企业的创新提供更为合理有效的政策扶植,以政策的落实引导企业良性发展,推动企业、市场、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的深度融合。
“多链融合”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可以有效的将创新研究、产业转化、资金投入、人才供给和政策支持形成联动链条。能够更高效的聚焦国家战略目标,对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精准对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整体化设计和整体一体化部署,集中资源、形成合力,实现“多链”的良性循环、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参考文献:
[1]邱国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J].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2023(16)
[2]何地,王翰博,凌霄等.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多链融合对接模式与实现路径研究[J].辽宁经济,2022(2)
[3]褚思真,万劲波.创新链产业链的融合机制与路径研究[J].创新科技,2022(10)
课题信息:辽宁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建设工程中心委托2022课题《坚持政府引导与公益扶持相结合,促进多链融合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机制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孟奇恺 1979.11 男 汉族 辽宁沈阳 助理研究员 博士 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 市场营销
王 玉1986.02 女 汉族 河北乐亭 副教授 硕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王 雪 1986.12女 满族 辽宁北镇 副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