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Rural Education

语感教学的理论建构与策略探索

作者

廖容爽

重庆市潼南第一中学校 重庆市 402660

摘要:语感对于提高我国的语文教学效率一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研究集中在语感概念、培养意义及如何培养这三方面,而其中重点阐述的是通过语感分析和语感实践这两条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探询出具体的语感培养的方法,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为语文教学实践注入活力剂。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感;培养途径

在新课程标准下,“语感培养”这一话题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我也认为,语文教学的前路,在教学过程中应归回到语言教学上,而语感的培养正是语言教学的骨心。本文旨在论述语感的概念和语感培养,以及语感培养的途径。

—、语感的概念及其培养意义

纵观大量的学者对语感内涵的不同解释,我还是比较赞同李珊林的说法,他从教育论的角度认为“语感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带有浓厚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其实语感和诗文中常说的意境有着紧密的关联,意境就是“在重视个人感悟的同时,强调心象与物象的相互参透,以构成特殊的调,传达出象外之旨”。所谓语感,就是对某一语句与语境的确切关系的直接感知。

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经验形态上升到把语感和语感教学作为独立的问题进行研究的理论形态的历史必然性。除此,还有很重要的时代性。2001年公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强调说:“至于文字的训练,语言的训练,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多读多训练语感,必将驾驭文字”。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培育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关键在语言学习,这和语感密切相,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和能力的高低往往从语感的强弱上体现出来,这也使得语感在语文教学中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语感培养的途径

基于语感培养对语文教学深远的意义,那探讨语感培养的途径就势在必行了。语感在现代汉语话语中可以分为三类,即分寸感、和谐感和情味感。所谓分寸感,是指一个学生对文章中的语言是否合乎规范、合乎逻辑、合乎情景的一种判断感受能力。人们养成的对语言是否合乎规范的敏锐感,缘于人们长期大量的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规范的语言,这种敏锐感就是语感中的分寸感。和谐感,是指对书面语言材料整体上的多样统一,组合上的搭配相宜和表达上的生动流畅的感受能力。学生如果在头脑中自觉的产生一些“图文”,多数是因为长期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和谐的成篇章的语言,进而对文章是否合乎和谐要求有了非常敏锐的感受。情味感,指对文情、文质、文势、语味的感受能力。学生对语言情味的敏锐度的提升也是通过长期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富于情味的语言获得的。

我们把一个学生在读任何文章时都能很好的把握住这“三感”作为是语感培养的目标,那么,我们不难找到语感培养的具体途径了,可分为两条:

(一)是语感实践

所谓语感实践,其实就是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接触和使用,也就是李珊林所说的“听听-读读-抄抄-背背-讲讲-写写”的方法。在语感实践中,在学生的头脑中会反复出现以各种各样的语言方式呈现的语言的隐含意义,学生语言器官会被反复的言语刺激,牢固的联系系统最终在学生大脑的细胞之间逐渐形成了,同时语感力在这种联系系统的熟练化、技能化、自动化中自然形成,通过这样的途径,语感就获得了。

(二)是语感分析

在探索语感教学的时,人们大多都强调了“语感是学生自己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积淀而成的,是学生‘感’的结晶而非‘教师讲的产品’”。语感是学生在言语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并不是教师分析出来的,我也赞同这种论述,而有关语文知识和文章义理内容的讲析才是这里所指的“分析”。

这两种途径并不会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融合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的,可以根据学生在不同的学段,各有所重,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我们培养学生语感的目标。

三、语感培养的方法

1、加强朗读。我认为,作为教师,应创造出一个美妙的语言环境来熏陶学生,让学生反复地接触和感受语言。其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朗读。在朗读的时,不要死记硬背,而是要讲究吟咏的方式,吟咏是训练语感的重要方法。叶圣陶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在朗读时,除了要注意吟咏的方法外,我们还可以用比较揣摩的方法。对课文的字、词、句、段落或者标点,采用增、删、联、换、改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语言的妙处,以培养语感;在朗读时,我们还可以用切己体察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去体察语言的情感和韵味,以培养语感。

2、提升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尤其发展其思维能力。不管是叶圣陶还是夏丐尊都认为敏锐的语感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语感的培养也非常重要。比如有时我们应该对课文的局部语言进行分析,即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咬文嚼字,来激励学生的语感。

3、促使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语感能力培养的过程是不易的,策略在不断的探索式中,学无定法,若能让语感的能力成为一种惯性能力,那就是最理想的方式。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听、说、读、写的训练很重要的”,在这里,笔者特别强调“独立感悟”和“多写”。独立感悟是一种良好的个性训练方式,对人的智力与思维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写作的过程不仅是体验、认知、表达的过程,也是追求严密细致的过程。“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种殚思竭虑的语感觅求,是语感的完美实践。

语感对语文教学非常重要,它为语文教学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语感的培养正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中获得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把它作为一种常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日积月累,量变终质变,语感能力成为惯性力,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把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地实现以语文素质的培养为核心的新课标理念。

参考文献:

[1]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馆,1999

[2]洪镇涛.积累.语感.语感训练[J].中学语文教学.2004,01:13~15

[3]徐云知.从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感教学透析语文教学的目的[J].争鸣.2005,4:12~15

[4]李晓阳.“语感”培养四途径[J].语文教学通讯.2001,11: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