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Rural Education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

作者

许崖冰

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广新小学

摘要:思维是学生获得新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指导学生掌握学法,学会自己不懂的知识并形成技能,不应只重形式,更重要的要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通过疑读求异法、议读求解法、比读联系法,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思维具有发散性、广阔性、深刻性和创新性,用思维来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

关键词:思维;发散思维;激疑;议论;比较;疑读求异;议读求解;比读联系

所谓“思维”跟感觉、知觉一样,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一般特性和规律性间接的概括反映。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核心,也是衡量学生智力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通过思维,学生可以认识到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他们的事物,也可以预见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这样学生就掌握了直接感知领域以外的事物。思维是学生获得新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是不可分割的。小学生掌握的解词释句、理解文章内容等阅读方法,其实质都是思维方法的表现。指导学生掌握学法,学会自己不懂的知识并形成技能,不应只重形式,更重要的要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只有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才会产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呢?

1、疑读求异法。

这种方法就是带着问题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通过发散思维对知识的重新组合、技能的综合运用再去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话是很有道理的。“须教有疑”,提问就是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窦,引起积极的思考;而思考,是学习深入的源头,启迪知识的钥匙,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 英国教育家爱德华认为:“教育就是教人思维。”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激疑时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的“思”。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有意识、有计划地采用多种激疑的方式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方式,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学生个体的思维方式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和辩疑、解疑能力,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创设问题的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兴趣是教师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教师只有善于激疑,才能使学生的认识活动产生极大动力,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促进学生的思维运动。

2、议读求解法。议论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因为没有很好地去钻研教材或者受到知识水平的限制,往往会被一些疑难问题“卡”住,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去阅读课文,通过议论发散,然后再集中归纳,培养学生敢于思维和善于思维的习惯。所谓“议论”,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真理的方法,是重要的学习方法。有一份资料表明:议论最利于调动全体学生投入自我探索;议论最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议论最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在教学课堂教学中多次进行议论,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主导作用,改革以教师“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变“讲”为“导”,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方向转化,从而积极主动获取新知。由此可知,议论使学生由原先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吸取,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往往是本节课的目标,教师不直接通过讲解来让学生掌握,而是发挥“集体”功能,通过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议一议”,在动脑、动口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认识过程,告别消级、被动的聆听吸收,此时学生思维处于开放状态,经过广泛交流,能有效地使学生的认识趋于完善,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经过广泛交流,能有效地使学生的认识趋于完善,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对所学内容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通过教师点拔,学生分析,学生理解了这一段的内涵,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3、比读联系法。比较是思维的操作手段,它是把各种事物和

现象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的异同的思维过程,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这是通过新旧课文、新旧知识、上下词句联系起来学习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既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开拓思维,又能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因而极大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教师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和对新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复习了“草丛”的词义,同时又学习了“花丛”、“树丛”等具有同义语素的词语,加深了印象,巩固了知识。如《花的学校》这篇短文之中,出现“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一句,这句中的“自然”和平时我们说的“自然界”中的“自然”意思是否一样呢?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作比较,就能懂得:这课文中的“自然”是“当然”的意思。这么一比较,学生获得的知识印象就更深刻了。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力和观察记忆力外,更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见解;既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又有条例,符合逻辑;既能迅速地抓住问题的关键,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思维”来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

参考文献:

上海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法》

南京大学出版社:《小学语文专题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小学语文教学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儿童心理学》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教育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师》5、6

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刊《小学语文教学》2007.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