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Rural Education

以情感人,用心育人

作者

翁文美

浙江省 义乌市青口小学 322000

摘要:心理健康是学生整体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当前,学生的学业压力很大,加之家庭、社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很多学生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要想让小学生健康茁壮成长,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当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高度重视。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学生倾注更多的爱心、耐心、责任心,让“教书育人”的职能作用充分落实。本文从自身教育工作实践出发,探讨了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爱;教书育人

小学生思想尚不成熟,情感脆弱,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差,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情绪、思想非常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逐渐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如自卑、孤独、敏感、嫉妒、焦虑、抑郁、以自我为中心等等,都是小学生比较常见的心理表现,也折射出了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欠缺。教师作为重要的教育主体,应当主动承担起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为学生的成长之路保驾护航。本文主要分析了教师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用师爱温暖学生,促使学生敞开心扉

小学生对教师有一种天然的敬畏心理,尤其是当教师总是表现的严厉、严肃的时候,学生面对教师的时候会感到畏惧,不敢靠近。这种情况下,无法建立融洽亲近的师生关系,反而会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要想让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面对教师的是否不再紧张、恐惧,而是感到亲近可靠,教师首先应当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师者姿态,能够以一个普通长辈的身份、以朋友的身份走到学生中间。如班级中有学生不喜欢当众表现自己,对于比较自信活跃、能够吸引老师同学注意、时常得到肯定和赞许的同学,心存嫉妒,还会发出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对于学生中存在的这种现象,教师应当引起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尽量避免一针见血点明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而是要掌握技巧。如与学生谈心,引导学生诉说自己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烦恼,自己以过来人的身份给学生提供指导、建议。教师在与学生接触时,还要多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他们提供当众展示自己优势的机会,多给予表扬、肯定,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关注,变得更加自信乐观,同时也能以更加宽容、更加客观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同学,让不平衡心理逐渐消除。这样的教育中,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师爱带来的力量,使学生能够主动放下思想包袱,在师爱的温暖下逐渐平复各种不良情绪,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从而变得更加豁达开朗。

二、创良好班级氛围,缓解人际交往焦虑

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小学生成长环境各不相同,性格、行为习惯、思想等也存在较多差异,这使得学生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会存在较多冲突。如有的学生性格胆小懦弱,面对相对强势的同学,会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不能很好地融入到集体之中,在班级中没有归属感;有的学生心胸狭隘,对不如自己的同学表现出鄙夷,对比自己强的同学则心存嫉妒。诸如此类的表现,都会影响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为了让班级氛围更加和谐,每一名学生都能在集体生活中找到“家”的感觉,教师要倾注更多心力进行良好班级氛围的构建。如多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团体活动,使学生与同学们有更多交往互动的机会,逐渐消除相互之间的隔阂,在班级中交更多的朋友。如给学生提供一个与心理健康有关的主题和典型案例,说明活动要求(如内容健康向上,对青少年具有教育、启示作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剧本,并进行情景剧排练。之后,教师可以利用班会时间让各小组展示成果,给各小组上台表演的同学录像,与剧本一起计入学生电子档案,让学生对活动引起重视。表演活动结束后,全体学生开展评价、分析、讨论等,并完成“观后感”。这类活动具有明显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同时还能增加班级学生之间的沟通、协作、互动对话,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三、让学生得到肯定,培养学生自尊、自信

小学生喜欢被夸奖、肯定、尊重、信任,但是很多家长和老师并没有做到这一点,这也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有的家长对孩子成绩有较高的期望,虽然孩子能够在班级中名列前茅,由于未能达到家长的预期,仍然采取打击教育方式,让孩子长期处于较重的心理压力之下,变得焦虑、抑郁甚至厌学、叛逆。一些老师对待学生的时候缺少尊重,且非常吝啬赞美之词,甚至说出一些有损学生人格尊严的话,这将给学生心中留下极大的阴影。要想保证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一方面要转变教育观念,多采用激励性教育方法,当学生的成绩、表现较之前有一些小的进步,教师也要及时给予肯定;当学生遇到一些挫折的时候,教师要及时进行鼓励,给予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教师对学生的赞美,并不局限于优秀的学生,而是要面向每一名学生,让学生们都能了解自己的优势之所在,不断去挖掘自己的优质潜能,不断成为更好的自己。教师还要加强和家长的沟通,向他们传授一些科学的教育知识和经验,让家长能够配合教师,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更有利于成长的环境,使学生都能放下思想负担,安心学习,积极生活,健康成长。

总之,在小学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尤其是近年来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报道屡见不鲜,更应当引起老师和家长的重视,在共同努力之下,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集体教育、个性疏导、激励政策等举措,让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卢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有效性研究[J].品位·经典,2022,(11):64-66.

[2]丁文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及优化方法[J].幸福家庭,2021,(14):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