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绿皮书影视分析
姚林辰
兰州大学 730106
摘要:自我找寻的路途、自我价值的迷失于找寻
关键字:尊严、孤独、勇气、浪漫、温情
某种程度上说,《绿皮书》确实是一部集政治正确之大成的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男配角三项大奖毫无悬念。
一个粗俗的意大利移民,对黑人百般厌恶,但意外得到了一份为黑人钢琴家开车的工作。在近两个月的巡演途中,两人一起历经磨难,见证着美国从北到南愈发严重的种族歧视,最终成为了挚友。这故事简直是经典的美式主流剧情片的叙事模板和写作教程,一辆车、两个人,以“在路上”的标准美式题材,一路上困难重重,从对峙、试探直至最终和解,抵达小格局的大团圆。它的每一步都避开险峰,按照最“套路”的方式本分地呈现故事,但依靠扎实的剧本、两位男主角看似不动声色实则暗流涌动的表演,让旧瓶老酒又显崭新生机。《绿皮书》并不是一部较为完全的音乐歌舞题材,但因为男主角之一的设置为黑人钢琴家,众多的演奏段落被导演聪明地化用,成为了电影外部的配乐。而更重要的是,乐曲风格的变换、两个男人对于音乐的讨论,非常巧妙地切近、融入了主题。
钢琴家Don Shirley只是有一副黑色的皮囊,但却只演奏那些优雅的、复杂的“白人乐曲”,故意避开所有那些世俗眼光中确认下来的“黑人文化符号”,从音乐到穿着再到食物。这样一来,这个故事在有关种族问题的探讨之外,又生发出了一层身份认同和身份危机的讨论。从某个角度去看,种族题材是皮,身份认同的探讨却是瓤,或者,换句话说,身份认同是另一种内化的、更加深层的种族疑惑。
这种疑惑也体现在了司机身上。白人司机也是移民,来自于意大利,与黑人成为了一种怪异的镜像:他爱吃“黑人的食物”,对电台中所有黑人歌手和流派如数家珍。音乐家是被家人和环境塑造成一个内在的白人的,而司机却是随性的,自我的,并不在乎自己的音乐品味和食物品味象征着什么,外界眼光于他而言不值一提。至此,又一层内涵被巧妙地提点出来:有关文化规训和内心自由。
两个人一路上的试探和对峙,意外地成为了对彼此的“矫正”——音乐家让司机明白什么叫做体面和自尊,司机也让音乐家变得放松和不那么在意外界的眼光。有人从粗俗变得文明,而有人从文明的桎梏中解脱重获自由。矫正是意外降临的,润物无声,解放彼此。
出演音乐家Don Shirley的是近年来声名鹊起的非裔美国演员马赫沙拉·阿里,这是他继《月光男孩》之后第二次拿下奥斯卡最佳男配。今年他还出演了备受瞩目的《真探》第三季。在这部气质忧郁邪魅的经典美剧中,他出演一个被罪案彻底扰乱生活的警探,在阿尔茨海默症的折磨下疲惫不堪,形象和表演方式与《绿皮书》截然不同。而在《绿皮书》里,他把黑人在面临窘境时既想维系尊严又无法摆脱羞辱的尴尬与微妙心情拿捏得精准无比。
仔细检视,《绿皮书》讲述的核心无非就是尊严。一个暧昧年代,对黑人仍有诸多限制,那本绿皮书上标明了哪些酒店允许黑人下榻哪些是禁地,而体面的白人却又以能请到这位黑人钢琴家来证明自己的品味,成为一种诡异的分裂。原本可以在北方享受声名的音乐家执意穿行南方,为的无非就是尊严,他屡败屡战,被羞辱也不恼怒,为的也是尊严。
见多识广的观众早已经厌倦了政治正确的好莱坞样板戏,但为什么这个故事却仍能打动人心,无非就是因为它的情感曲线无比真实,表达方式收束内敛。司机最初为了钱和生计,最终却和黑人音乐家彼此相拥,根本原因不过是同理心,贴身观察,感同身受,他开始明白,对平等的追求是每一个人的本能,无论肤色与国籍。它像所有成功的主流故事一样,把别人总想宣讲和呐喊的理念藏匿进了小小细节里。在这个故事里,音乐是药,治愈一切。
电影《绿皮书》里,最让笔者印象深刻的一幕是,片中两位主角Tony和Don Shirley两人的车,在美国肯德基州一条公路上爆缸了,驾驶员Tony提着水壶下车给汽缸灌水,而乘客Don Shirley穿着西装,优雅地从车里走了下来,他掏出手帕试图挥去那难闻的汽油味。
公路的另一边就是一个农场,正在忙着农活的人们把手上的锄头、镐子放下,他们用多少带着点讶异的眼神望着这两个异乡人。《绿皮书》剧照,Tony和Don Shirley的车抛锚时看到的美国南方农田里的景象,这让两人都感到一种不自在Tony和Don Shirley都感到了一种不自在。修完车,他俩匆匆离开,就像在落荒而逃。
在这一桥段里,画面有如油画,尤其是在田野里伫立的那一个个农人,他们让我想到了列宾在1870年代创作的那幅经典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列宾笔下的那些纤夫,从时代背景上说已经解除了农奴身份,然而他们依旧过着苦难的生活,而在电影《绿皮书》发生的1960年代初,林肯签署的《解放黑奴宣言》已历百年,然而在美国南方,那些黑人依旧被束缚在无形的枷锁里。
Tony和Don Shirley恰是那一刻最格格不入的两个人,Tony是个意大利裔白人,但他却给黑人Don Shirley开着车。这句话怎么说都有点感觉政治不正确,白人就不能给黑人开车吗?是的,在电影里,这个本身不能成立的问题,却在美国南方各州成了一个大问题。
1940年代的《绿皮书》封面与“日落镇”这个专有名词相似,《绿皮书》同样也是一个专有名词。它全称为《黑人驾驶者绿皮书》(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作为年刊,从1936年一直发行到1966年,最初的作者叫做维克多·格林(Victor Hugo Green,亦是绿皮书含义的由来)。因为当时美国南部多州在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对于黑人多有歧视性政策(从联邦到州层面来说,这样歧视居然还是合法的),为此身为黑人的格林推出了该书,帮助同胞们规避风险。在电影里,Don Shirley作为钢琴家要到美国南方进行为期8周的巡回演出,因此他必须给Tony这本旅游指南。但从结果看,两人并未因此减少麻烦。
近年来,关于种族平权尤其是黑人平权的电影,逐渐成为好莱坞的显学,比如《为奴十二年》《芝加哥》《月光男孩》等,它们往往会成为第二年奥斯卡等颁奖礼上的大赢家。
2018年同样不例外,除了《绿皮书》之外,甚至就连商业电影《黑豹》都试图凭借着黑人题材竞争奥斯卡最佳电影。另一部叫好叫座的同题材电影则是《黑色党徒》,该片已经斩获了第71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绿皮书》剧照中,Don Shirley在演奏钢琴时,他的听众全是白人,身为享誉世界的钢琴家,并且还在白宫给总统弹奏过钢琴,Don Shirley仍然因为黑人身份处处受辱,白人庄园主邀请他到家演奏钢琴,却不能让他使用宅中的卫生间,并且“非常友善地”向他指出——您的厕所在那里——林中搭建的一个简易厕所。
白人企业主邀请他在一家只服务白人的餐厅演奏钢琴,Don Shirley想要去用餐,结果店老板请他到隔壁吃饭,因为他们家几十年来就没有让一个黑人吃过饭,就连拿下MLB冠军的黑人棒球明星也不可以,还言之凿凿说,事关他们家的声誉。Don Shirley面对歧视,他是否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抗,是,或者说,又不是。的确,他宁可让Tony开着车载着他回宾馆上个厕所,再回来演奏钢琴。可实际上,他对于歧视是接受的,比如他曾质问Tony,为什么要打警察,你忍一忍就过去了。对于白人Tony来说,第一次间接面对种族歧视是气愤的,但在Don Shirley看来,他早就习惯了。
在金球奖颁奖典礼结束后不久,《绿皮书》推出了中文版海报,除了写明获得金球奖的具体奖项,还在右下角写上“有望引进”,甚至可以这么说,Don Shirley很大程度上把自己归类为“精神白人”,他自认为自己因学历、经历,早已得到了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同,他不听黑人流行音乐,还不吃被Tony认为黑人都爱吃的炸鸡。方方面面的掩饰,恰恰是一种自我歧视。
有如《月光男孩》,《绿皮书》里的Don Shirley同样面临着种族和性取向两种歧视状态,然而与《月光男孩》不同的是,《绿皮书》里,Don Shirley的同性性行为不过是一个插曲。用Tony的话来说,“我在纽约的酒吧干了好多年,这种事儿见多了,人都是很复杂的。”的确,大老粗的Tony在很多方面符合人们对于白人种族主义者的刻板印象,但他却又不是,因为他懂得包容。这样的人设,才让这部电影显得如此特别,散发着人性的闪光点。
在金球奖颁奖典礼结束后不久,《绿皮书》推出了中文版海报,除了写明获得金球奖的具体奖项,还在右下角写上“有望引进”,甚至可以这么说,Don Shirley很大程度上把自己归类为“精神白人”,他自认为自己因学历、经历,早已得到了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同,他不听黑人流行音乐,还不吃被Tony认为黑人都爱吃的炸鸡。方方面面的掩饰,恰恰是一种自我歧视。
有如《月光男孩》,《绿皮书》里的Don Shirley同样面临着种族和性取向两种歧视状态,然而与《月光男孩》不同的是,《绿皮书》里,Don Shirley的同性性行为不过是一个插曲。用Tony的话来说,“我在纽约的酒吧干了好多年,这种事儿见多了,人都是很复杂的。”的确,大老粗的Tony在很多方面符合人们对于白人种族主义者的刻板印象,但他却又不是,因为他懂得包容。这样的人设,才让这部电影显得如此特别,散发着人性的闪光点。
1862年,美国第十六届总统林肯发表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963年,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碑前发表了关于黑人民族平等的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想》。故人已去,宣言犹在。
Tony是一位白人,由于工作的夜总会关门装修,为了维持生计,他亟需一份工作。有个朋友建议他去参加一位音乐博士为寻找司机所举办的面试。到达豪华公寓后,他发现这位博士是个名叫Don Shirley的黑人古典乐钢琴家,钢琴家正需要一个司机,负责他举办南方巡演时的接送工作。
当然,两人心里都十分清楚,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种族隔离严重的南部地区,他们很容易身陷麻烦,但托尼需要钱,而Don Shirley需要一个能照顾他的专业司机。两个人上路了,一路上托尼把Don Shirley保护得很好,每一场演出准时到达,钢琴保证是斯坦威的。托尼欣赏着台上的Don Shirley出彩地演奏,在给妻子写信的流水账里骄傲地介绍着Don Shirley,夸他有多精彩有多棒。
每一场Don Shirley的演奏结束后,底下的白人权贵们都会为他鼓掌,侍者弯腰说着恭敬的话,却禁止他走进正规厕所,并客气地指向花园里用木头搭的专供黑人使用的临时简易厕所。Don Shirley有骨气,他坚决不用,宁愿开着车回一趟酒店解完手再回去表演。
圣诞前的最后一场表演开始前,Don Shirley被禁止在高档餐厅用餐。他离开了,丢下了所有期待他表演的白人们,头也不回地离开了不住请求他的白人主管,离开了这个充满歧视的华丽的酒店。
为了打破种族歧视,为了自由,Don Shirley冒着风险走这一趟南方之旅,和一位本来也看不起黑人的白人Tony,一起完成了两个月的演出。Tony也在一场场演出中,感受到了Don Shirley的魅力。他们走出充满种族歧视的豪华酒店,走进了全是黑人的小酒馆。在酒馆里,Don Shirley弹起了黑人音乐,大家都为他欢呼雀跃,黑人乐队也和他一起愉快地演奏。Don Shirley笑了,第一次,在舞台上笑得如此开心。
圣诞前夜下雪了,他们开始了艰难的返程。路上Tony实在太累了,以至于Don Shirley开着车把睡着的Tony送回了家。Tony邀请Don Shirley一起过圣诞,Don Shirley却识趣地离开了。Tony的家人们团聚着,其乐融融,而Don Shirley一人安安静静地坐在偌大的公寓里,听着窗外的圣诞歌……Tony并不开心,好像少了点什么。
门铃响了,Tony拉开门。是孤独的Don Shirley,他从超级住宅又来到了托尼家,怀里抱着一瓶酒。黑白两人,无需多言,他们拥抱一起:“圣诞快乐!”Don Shirley是一个活得像白人一样的黑人,知书达理,为了自由行动着;而Tony是一个活得像黑人一样的白人,油嘴滑舌,却胆识过人。在这部电影里,早已固化了的种族人设被巧妙的对调了:精英黑人,底层白人。
这一黑一白,一路走来,一路艰辛。Don Shirley所见证的种族歧视程度远比他所想的更加过分:只准入住黑人酒店,不被允许上白人卫生间作文,不允许试穿西装,不允许和白人同桌吃饭……这一切都在一点点击垮唐的内心,也在慢慢改变托尼的立场。
几段演奏的变化
影片中拍摄了几段Don Shirley一路巡演下来的演出场景,可以发现,演奏的音乐是在随着Don Shirley心情而变化的。第一场演出的Don Shirley表现出来的完全是他擅长的古典乐,到了听过Tony车里的黑人音乐以后,第二场可以明显听出他的演奏中多了Ragtime元素,Ragtime是一种早期的爵士钢琴风格,说明Don Shirley已经开始接受黑人音乐并融合到自己的音乐中。之后的几场演出,每当被歧视和遇到不顺时Don Shirley就会演奏纯古典乐,但开心时就会加入黑人音乐元素进去。最精彩的是最后一场在黑人酒吧的演出,在秀完一段奏鸣曲以后,竟然和乐队一起玩起了十二小节Blues。
钢琴上的威士忌
这是影片的一个前后呼应,在刚启程和Tony聊天时,Dr. Shirley就提到了“爵士钢琴演奏者在演奏时吸烟,他们会把一杯威士忌放在钢琴上,如果他们没有获得和Arthur Rubinstein(波兰裔美国古典钢琴家)一样得到尊重的待遇,就大发脾气。但是Arthur Rubinstein绝对不会在演奏时这么做。”这句话表达了他对自己同胞演奏爵士乐时的自我贬低非常不认同,而最后那场酒吧秀,Dr. Shirley把钢琴上的威士忌默默放到地上,也说明了他对自己身份的尊重。
刚开始的Tony烟不离手,脏不离口,生活窘迫,却保有白人种族歧视者的傲慢。他拒绝接触黑人使用的东西,会偷偷把来家里干活的黑人用过的杯子丢到垃圾桶。然而,迫于养家糊口的无奈和压力,他不得不为黑人Don Shirley做事。一路做事,一路磨合,他们之间日益理解,友情日渐加深,Tony也开始无法忍受那些歧视者。Tony揪着酒店经理的衣服质问为什么,Don Shirley只是想在这家餐厅吃饭而已;流氓警察辱骂着唐,Tony生气地大打出手;Don Shirley被白人混混在酒吧暴揍着,Tony丢下手中的披萨跑到酒吧救了满脸伤痕的Don Shirley,Don Shirley声音颤抖着说:“我只是想喝点酒。”
为了演出效果,Don Shirley坐在化妆镜前用棕褐色的粉底遮住自己受伤的脸,眼眶湿润,多么无奈和无助。一个午夜,Tony接到了警局的电话,当他赶到那里时,Don Shirley和一个男人被铐着蹲在角落里。Tony设法贿赂了警察,Don Shirley被放了,Don Shirley说他只想活得像个正常的人。
无论做了多少努力,他们俩依旧改变不了任何事情。为了尊严,Tony只能拖着绝望的Don Shirley在最后一场表演开始前离开酒店,宣布罢演。他们前往北卡罗来纳州,车在路上突然抛锚。路边的田野上,穿着粗服麻布衣服劳作的黑人农民们,看到这不寻常的一幕,纷纷停下手里的活,满脸疑惑地看着这从未见过的场景。原本应该是与他们有相同境遇的黑人Don Shirley,却西装革履,享受着白人服务,竟生活在截然不同的上流社会。
田野里的那些黑人农民的眼神特别真实,那眼神里的疑惑如针一般扎着他的心,也深深刺激着观众的心。而对Don Shirley而言,他也不能坦然面对这种不同。他懂艺术,有文化,却必须忍受来自白人和黑人两种不同的眼神。白人从心底里还是瞧不起他,而黑人的底层生活,他又从未真正体验过。
《绿皮书》里的扭曲历史需要不断被反思,这反思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曾经历史的伤痛被当下的电影激活了,这是为了惊醒,亦是对前辈先行者的致敬。
参考文献:
[1]罗澜.关联理论视角下影视字幕翻译策略探究——以电影《绿皮书》为例[J].现代英语,2023(10):91-94.
[2]林芳.影视语言的“五特性”视角下探析电影《绿皮书》字幕翻译[J].山西青年,2021(11):65-66.
[3]闫斌,王乐怡.包容的勇气和力量:《绿皮书》的跨文化传播透视[J].媒介批评,2019(00):22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