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高校博物馆红色文化资源参与“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建设探索
崔雯
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西安 710021
一、高校博物馆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
陕西科技大学中国轻工业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以中国轻工事业发展变迁为展陈内容的爱国奋斗主题博物馆。博物馆紧扣爱国主义教育主题主线,含轻工业发展历程主题展和科教筑梦主题展2个基本陈列,校史展1个专题陈列和“熊熊燃烧的火炬——西迁主题展暨庆祝改革开放成就展”“发展经济 保障供给——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工商业主题展”“巾帼心向党,奋进新时代——近现代女性科学家人物志”“追寻轻工记忆·赓续红色血脉——陕甘宁边区工业遗产保护展”“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南泥湾精神永放光芒”等5个主题展览。以中国轻工业发展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发展轻工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历史物证为展陈重点,展示中国轻工业支撑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工业化历史进程,彰显中国智慧、增强文化自信,为师生包括社会公众提供党史、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史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史提供鲜活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素材,体现出当代爱国奋斗主题馆的鲜明特色。
二、利用高校博物馆红色文化资源参与“大思政课”的模式创建
深挖梳理博物馆爱国主义资源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其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建特色育人模式,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创新思政课程话语体系,系统构建馆校全方位实践育人共同体。
(一)红色资源融入思政理论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创新打造现场教学模式
将红色文化资源植入思政课堂,把思政课上到博物馆。利用博物馆一楼爱国奋斗主题主线和展陈展品,深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有关教育教学内容,组织开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政课程现场教学;以《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为依托,由博物馆教师开展“三创两迁”大学精神、中国轻工史、轻工发展历程的现场讲解,针对师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使得思政课更加多元化、具象化、生动化。
利用博物馆二楼科教筑梦科技展厅展品展陈资源,充分发挥博物馆在课程思政上的育人作用,以学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为依托,组织相关专业课教师开展学科专业课程的现场教学研讨,在专业课教学和课程思政育人资源的有效结合上下功夫、上水平,在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上主题更明确,内容更丰富,教学形式更创新。
(二)校外红色资源引入校内,创新打造红色主题展览模式
通过与校外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合作,引入校外优质思政资源,举办贴近专业、贴近红色文化资源、贴近革命资源的红色专题展览。与校外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共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基地,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红色资源,搭建思政研究工作平台载体为学校党建、团建、师生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建设一个良好的育人阵地。
(三)红色资源融入党团建活动,创新打造党团日活动模式
根据校内党建团建需要和要求,服务大学生党团建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博物馆平台组织开展主题党日、主题团日活动,将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和红色文化教育内容融入到党团活动中来,让学生深入现场,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和教育。可以结合每年组织新进教师、新生开学第一课和毕业生离校前感恩教育等,通过举办参观认知、现场讲座、专题研讨等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
(四)红色资源融入高校网络育人,创新打造红色故事宣讲模式
借助新媒体建立网络思政教育平台,把博物馆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与新媒体有机结合,构建了以爱国主义精神宣讲为内容和以红色革命文物故事为内容的新媒体传播矩阵,搭建时效性强、覆盖面广和联动性强的全媒体思政教育矩阵,定期推送网上党课开展红色故事主题宣讲活动,服务公众思政教育需求。
(五)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打造红色遗产调研模式
构建师生陕甘宁边区工业遗产遗迹文史研究调研团的工作平台,组织师生深入陕西延安、榆林等区县开展陕甘宁边区工业遗产遗迹田野调查和相关测绘工作,征集相关红色实物印证和文史资料,面向当地群众组织开展红色故事宣讲,在贴近红色资源、创新实践探索、服务人民需求的爱国主义宣传工作中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三、利用高校博物馆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大思政课”的推进路线
(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有利于扩大思政教育体系。借助博物馆文物藏品的显性条件,用好红色资源,弘扬红色文化,将展陈展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讲述展品背后的爱国奋斗故事,让爱国主义教育更多元化、具象化、生动化,学习富有画面感、富有历史感、富有纵深感。
(二)专业的教师团队构成有利于优化思政教育队伍。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相关专业教授等为思政教师队伍核心,将博物馆研究员、专业讲解员纳入思政教育队伍,依托馆藏资源开展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进一步拓展思政育人工作体系,强化思想引领教育成效。
(三)独特的场馆条件有利于创新思政教育方法。通过具象化的展品、展品背后的故事,开展体验式、情境式、分享式、研讨式现场教学,打造了生动、情景化课堂环境,由物及事及人见精神,突显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红色文化育人树人的浸润作用。
四、利用高校博物馆红色文化资源参与“大思政课”的育人目标
在育人品牌创建方面:(一)建设以高校博物馆为载体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参观体验、现场教学、志愿服务为一体的思政课(学科德育)实践教学创新课程,开展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相关教学、教研、科研工作。把展品资源体系转化为讲解体系、课程体系,进一步形成学术体系,让博物馆成为全方位、多渠道培育践行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课堂”,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说服力、吸引力。
在基地平台拓展方面:(二)共建校内校外思政教育基地。通过与校外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合作向外借力,把校外红色资源引进校内,建设贴近专业、贴近红色文化资源、贴近革命资源的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基地,丰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探索形成高校博物馆思政教育创新的新渠道、新平台、新动力。
在重点难点突破方面:(三)构建馆校全方位实践育人共同体。立足于高校博物馆利用爱国主义资源积极主动参与思政教育体系过程,在大学生专业课程及创新思政课程的学科视域和学习方法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通,系统构建馆校全方位实践育人共同体。
在成果转化推广方面:(四)建构高校博物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普适性方法,形成学术路径体系。探索高校博物馆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方法研究,加强文史资料征集,形成有关学术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