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李俊丽
河北省安新县第二中学 071600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素养。数学建模不仅涉及数学知识应用的问题,而且蕴含着方法、思想、价值判断与选择,乃至数学的精神与态度。它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精神、问题解决等起着支撑作用,所以在核心素养下对数学建模进行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阐述了高中阶段数学建模活动课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可行的研究途径和方法,希望能够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中数学 建模活动 实践研究
数学建模,是指根据实际问题,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再对数学模型进行求解,然后根据结果求解实际问题。它是一种数学思考方法,运用数学语言的方法;是一种能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有效教学手段,是对实际事物的一种数字简化。高中阶段,数学建模作为一种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在运用数学建模的方式解题时,能够体会到数学和实际生活是相互联系的,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一举多得。然而,数学建模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存在许多的问题。
一、高中数学建模活动课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数学建模意识欠缺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习理论知识, 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去解决各种数学难题,而在解决数学实际应用题上花费的时间很少,更没有精力去观察生活,使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们欠缺数学建模意识,对数学建模的学习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没有掌握数学建模的关键,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2.数学建模教学认识不足
高中教学任务重,压力大,老师们受传统教育理念和方式的限制,对于数学建模教学及课程活动实施认识不足。即使新课改明确提出要在教学中引入数学建模教学方法,教师仍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知识技能提升方面,未能在数学建模教学上占用太多的时间,致使学生对数学建模产生错误认知,难以发挥数学建模的作用。部分老师意识到了也不知如何转变课堂去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
3.缺乏数学建模教学能力
数学建模活动课程实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很多教师虽具备专业的教学能力,但在数学建模方面研究的甚少,缺乏相应的技术能力。许多教师在数学建模专业领域自信心不足,除数学建模的理论不强之外,使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也有限,致使老师对数学建模也敬而远之。
二、高中数学建模活动课程实践中的实施策略
1. 基于课本教材,有效分析课程内容
人教A版(2019)的数学课本,在章、节引言中,用简明的语言阐述本章(节)的主要内容,更新了引入的问题情境,突出了情境的时代性和问题的典例性、丰富性、适切性等等,使学生感受本章内容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和应用。教材中还有很多的例题,课后习题,思考,探究等等都渗透着数学建模的思想,所以我们教师要利用好教材中这些典型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数学建模,为后续的如何建模,怎样建模,奠定基础。
2. 结合典型案例解析,理解数学建模的意义
要想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建模能力,首先让学生理解数学建模的意义,以提升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教师可以采用案例解析法进行教学,熟悉建模活动的基本过程:组建团队—开展活动—撰写报告—交流展示。
譬如高中数学必修一课本162页的数学建模——探究茶水水温的变化规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数学建模活动研究报告的参考形式进行研究。该案例起到一个示范性作用,通过教师带领学生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真实地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积累做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经验,提升数学建模素养。除需要给学生提供数学建模过程的体验外,还应指导学生如何从实际情境中用数学的眼光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分析问题、构建模型、求解结论、验证结论并改进模型等活动,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3.观察生活情景,强化综合建模能力
学生观察生活,提出生活问题,或者教师构建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围绕选题内容和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在学生探究中,教师加强指导,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综合建模阶段,大多数问题都需要学生自身进行思考和探究来解决问题,这个过程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等。
4.重视信息技术,助力数学建模
信息技术能够共享大规模的资源,也能够运用多样化的软件,信息技术在数学建模的各个环节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整理数据,数据的运算,模拟模型的图像,改变模型的参数值对整个模型的影响等等;甚至利用计算机可以创造一种模拟环境,重现所要描述的客观现象,进而对呈现的规律作出判断、预测,以选取最佳方案。所以师生应提升信息技术素养,以便为数学建模提供更好的保障。
5.组建数学建模研讨班,提升理论素养
针对当前高中教师存在对数学建模认识不足,不知道如何在常规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学校应该组建数学建模研讨班,每周利用一定的时间进行学习,学习方式可以是通过网络平台学习,可以是聘请大学教授讲授培训,也可以通过典型案例自主学习,甚至可以和硕士研究生一起参与到某个具体的建模活动中等等方式,以提高当前数学教师对数学建模思想的认识和把握。
数学建模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的绝佳途径。所以在高中阶段,老师要充分利用建模活动,鼓励学生实质性参与到建模过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协作精神。学生通过参与数学建模活动,最终实现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
参考文献:
【1】陶雄 探索高中数学建模的实施 2023年课程教育探索学术论坛论文集(二)
【2】汪宏亮 山区高中数学建模活动课程的实践路径探索 新课程研究杂志社1671-0568(2022)8-00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