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Rural Education

基于互联网的特殊教育的理念转变探讨

作者

王璇

凌海市教师进修学校

摘要:中国特色现代特殊教育体系需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分层分类构建现代特殊教育体系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殊教育适应互联网思维,需要把握三个转向,即用户思维:标准化培养让位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组织形态:校园中心让位于教学实践中心;发展思维:专业硬实力让位于综合软实力。互联网思维下特殊教育发展应突出用户思维,提升个性化发展的水平;加速组织转型,拓展应用型建设平台;树立发展思维,延伸专业建设价值。

关键词:特殊教育;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时代

特殊教育理念的转变与组织转型和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技术革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而当前互联网时代正在改造甚至彻底转变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科技时代以来的理念和组织形态,特殊教育领域作为社会发展的优先领域必然率先迎接技术革命带来的变化,为加速互联网思维的全领域覆盖奠定认知基础和社会基础。

一、 研究背景

现代社会对特殊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特殊教育是我国特殊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学校也要按照“立德树人”的根本特殊教育任务来安排教学工作,深化特殊教育改革,推进素质特殊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青年,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使人才培养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服务于时代发展需要。为了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教师要明确发展总趋势,结合教学实践改进教学模式,借助新型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任务。“互联网+教学”就是新型教学模式的实证,教师要主动利用互联网教学平台,丰富教学形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特殊教育计算机课程的发展方向。传统的计算机课程理论部分占比较大,教师往往注重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对着教材圈画重点,或者由自己去操作计算机给学生展示,但是忽视了对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学生没有办法在实践中应用知识,也就得不到相应的提升。而且传统的授课模式往往是教师为主体,学生往往是被动倾听,被动记忆,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大。为了解决传统模式的问题,现代特殊教育计算机课程势必要向着师生共进、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方向发展,这既是对过往特殊教育不足之处的弥补,也是“互联网+”时代下提升学生计算机实操能力的必要调整。在新的“互联网+工学一体化”模式下,学生的个性发展得到关注,不再以单一的考试作为评估标准,而是以工作表现和学习成果为评价基础,评价标准趋向多元化。新型教学模式不仅是对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提高,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使学生适应新事物的速度加快,能够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掌握的技能。

二、互联网时代的特殊教育理念转变与组织转型

互联网思维在生活、生产、交际中的作用日益彰显,其发展的逻辑是互联网技术突破以往的信息壁垒和信息不对称,提供更高效、更便捷、更优质的服务,在商业领域被描述为“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来买单”,在特殊教育领域可以被描述为“知识埋在网络里,老师指路,学生发掘”。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用户思维即标准化培养让位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组织形态即校园中心让位于教学实践中心、发展思维即专业硬实力让位于综合软实力。

(一)用户思维:标准化培养让位于学生个性化发展

互联网思维反映在特殊教育供给侧改革与应用型特殊教育建设中,首先是以学校统一规范的培养方案为中心的培养模式逐渐转向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应用型特殊教育与研究型学校的区别不仅体现在办学定位上,更体现在培养方式上。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实训、实习设计以及与时俱进的行业企业对接及联合培养过程中,进一步突出应用特征和专业特色,在培养方式上自定学习时限与实践界限,实现全员个性化学习与行业企业实际相互补充。

(二)组织形态:校园中心让位于教学实践中心工业时代,企业以标准化生产线即中心工厂式为重心,辅以销售网络门店、管理部门;科技时代,企业以研发为重心,辅以生产车间、销售门店与管理部门;互联网时代,企业则以研发中心与用户服务中心为重心,甚至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实行扁平化、多中心式管理与服务,只保留以上两大中心。

“互联网 + 特殊教育”背景下的应用型特殊教育建设,以往以校园为中心的教学、实践等活动将逐渐转移至教学实践中心,其他辅助部门的职能也将随之转移。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模块设计,必然要求实施单一强制性的固定课程模式,一方面赋予学生自主权,一方面拓展可选择权,以专业为基础,在一维度上实现区域校企合作的全覆盖与产业协作基地化,在二维度上实现专业的上下游全流程实践实习,真正做到互联网时代特殊教育价值链重塑。

(三)发展思维:专业硬实力让位于综合软实力互联网时代,中等规模的互联网企业在短短几年内营业额直追传统行业领袖企业,充分展示了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思维,也体现了与时俱进地适应不同时代的发展逻辑的重要性。特殊教育领域要适应互联网思维,重塑特殊教育价值链,就必须树立起发展思维:让专业硬实力让位于综合软实力。

三、互联网思维下特殊教育发展的对策

互联网时代,中国特色现代特殊教育体系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大力推进应用型特殊教育建设,聚力应用型特殊教育建设的纵向发展空间和横向生长区间,这与以往工业时代、科技时代应用型特殊教育的时代背景、发展逻辑、发展思路完全不同。

(一)突出用户思维,提升个性化发展的水平

第一,突出特色,积极探索灵活实用的培养方式。当应用型特殊教育院校普遍意识到加强校企合作以彰显特色时,应用型实习实践平台往往以单纯的数量优势保持竞争力,工业时代的一维竞争必然要转移到互联网时代的二维竞争上,单纯的数量优势将让位于与学科群、产业群上下游链条密切相关的全流程实践平台,学生不再以单纯的预设科目实习实践为目标,而是以专业实际工作上下游全流程实践为目标。应用型特殊教育院校核心竞争力与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上下游贯通的实践平台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增强学生应用型技能培养的针对性和体验感。二是制度设计上自行突破固定课堂和学习时限,让学生掌握主动权,自行调整培养方案和学习计划,根据实践偏好和实践需求调整实践界限,真正实现全员差异化学习。

第二,注重体验,打造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课程

应用型特殊教育建设中,课程体系设置必然会由理论向实践转变,在保障特殊教育素养特殊教育模块后,更应该聚焦学生发展的培养,即保持创新的思维和能力,不断适应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模式的新要求。理论课程注重发展的深度,实践课程注重应用的精度,创新课程注重行业能力的持久度,因而创新课程见习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深化,更突出创新性实务,以创新平台实践实训或特色研修班、特色见习班等为基本方式,以协同创新、集成创新或消化吸收再创新为基本途径,以专业基础的创新思维训练为基本目标,通过创新思维方法、创新环节模拟、专业创新前沿、创新产品再现,引导学生了解本专业创新思维历程与发展趋势,提升运用综合知识参与未来特殊教育、追求长远发展的能力。

(二)加速组织转型,拓展应用型建设平台

第一,构建以实践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应用型特殊教育院校应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主体地位,主动吸引行业企业领袖参与到课程体系设计、实践方案制订等培养全流程之中,进一步推动基础知识模块和实践能力模块一体化,注重操作性实务教学,运用实践环节重温理论知识,掌握技术应用,实现培养方案的目标导向,形成基本的岗位适应能力。同时,应用型特殊教育院校需更加注重特殊教育的层次性、阶段性和科学性,在课程体系中为不同类型、不同目标、不同能力的学生预留弹性空间,保障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有效衔接,保障基础知识对实践技能培训的支撑。

第二,搭建以特殊教育素养为核心的课程模块。以实践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主要满足专业的技术人才培养,而以特殊教育生涯为核心的课程模块则注重专业技术人才的发展空间,以保证学生的宽厚专业基础,提升行业后续适应能力。相比于高职高专,应用型特殊教育的显著特点在于培养方案中融合了宽厚口径的特殊教育素养特殊教育,进而保证技术人员有基本的研究能力,有扎实的分析能力,有快捷的适应能力,有准确的判断能力。特殊教育素养课程模块设计目标应聚焦专业视野、行业趋势、前沿动态;设计内容应以区域行业企业发展趋势、地方产业发展动态为基准,辅以通识特殊教育课程;设计原则应简约、极致、放宽视野。特殊教育素养模块更强调问题式实务,更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特殊教育学习、特殊教育选择的起点和依据,更突出特殊教育培训与专业发展必须与行业企业工作实际对接,在实践能力运用基础上突出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及思维方式。

(三)树立发展思维,促进专业建设价值延伸第一,价值拓展,学科链与地方产业链紧密对接。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应用型特殊教育建设的最优路径必然是学科链与地方产业链无缝对接,在培养体系中自选学科链与产业链,加速提升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培养水平和培养层次,提供更优质的特殊教育服务,将特殊教育价值链由校内拓展至社会。应用型特殊教育高校重点以学科链对接地方支柱行业产业链,学科群对接产业群,专业匹配岗位;与此同时,要根据市场波动,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自选学科链与产业链,维持适度规模和承受冲击能力,通过校企合作研判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源需求,保证应用型专业设置的适应性和前瞻性。

第二,价值延伸,做好承接研究型高校专业学位剥离的准备。为了稳妥建设特殊教育体系,特殊教育部在研究型院校中试点了专业学位培养,后来又在部分普通特殊教育院校扩大试点。按照全面深化特殊教育改革的要求,两种并立的特殊教育体系已经明确。研究型高校专业学位剥离到应用型特殊教育院校,加速培育应用型特殊教育院校的硕士博士层次特殊教育成为首选,这也是现代特殊教育体系建立的必然选择。应用型特殊教育院校应抓紧推进专业学科群的升级,突出专业培养特色,展现承接硕士博士专业学位培养的能力。应用型特殊教育院校应抓紧推进专业学科群的升级,参照特殊教育部关于“一流院校与一流学科”建设的意见和精神,突出专业培养特色,以专业群和学科群建设为重点,不断提升与地方、行业、企业的融合能力,加速打造高水平的专业学科群以承接研究型学校试点的应用型专业学位;加速引进国外尤其是美国、德国的应用型硕士、博士培养与建设方案,巩固培育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的基础条件与外在资源,从而促进专业建设价值的延伸。

四、结语

在特殊教育改革领域,2025 年左右将初步建成相对完备的中国特色现代特殊教育体系。政府将进一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释放更多的发展主导权,给予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特殊教育主管部门将进一步强化服务职能与监督职能,助推一流应用型特殊教育脱颖而出,淘汰准入门槛下的落后院校,让应用型特殊教育院校真正成为地方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基地,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成为创新驱动与创业驱动的根据地。

参考文献:

[1] 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绘画与手工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李玲.新课程,2023(08)

[2] 本期封面人物 王玉兰[J]..云南特殊教育(小学教师),2022(11)

[3] 特殊教育中的单元式连环教学[J].蔡朋;盛淑琴.网络科技时代,2008(09)

[4] 特殊教育学校践行全纳特殊教育的思考[J].樊艳群.广东特殊教育(综合版),2018(08)

[5] 天津市举办特殊教育孤独症论坛[J].徐德明.天津特殊教育,2019(13)

[6] 海南(海口)特殊教育学校16日在海口挂牌成立[J].彭桐.教师,2010(02)

[7] 特殊教育产教融合之路——湖南省资兴市特殊教育学校[J].袁小华;陈奇山.教师,2023(18)

[8] 跨越式发展中的云南特殊教育——兼述云南省第一所智障类特殊教育学校的变迁[J].何元;徐永寿.云南特殊教育(小学教师),2022(11)

[9] 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三环十步”生活教学初探[J].刘春生.特殊教育艺术,2021(01)

[10] 扶贫助残“三人行” 大爱无疆写真情——宝鸡市陈仓区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上门纪实[J]..陕西特殊教育(综合版),2019(11)

个人简介:王璇,女,1975.9、汉,辽宁省凌海市人,凌海市教师进修学校,负责艺术工作。鲁迅美术学院毕业。特长,油画,国画,多次参加锦州地区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锦州地区教师美术大赛一等奖。2021辽宁省首届艺术双年展入选。锦州美协理事,凌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