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策略研究
张生文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甘肃武威 733000
摘要:强化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安全管理,不仅能够有效保障学生们的安全,还能改变社会对于农村寄宿学校的刻板印象,实现教育公平。但是当前农村学校各项基础设施还相对较差,宿舍的条件也跟不上,很多后勤工作都需要学生的配合,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作息,而且也不利于教育的发展。相关部门需要加大重视力度,增加财政拨款力度,从而有效提升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安全管理质量。本文主要研究了如何开展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安全教育及管理措施。
关键词:寄宿制学校;安全教育;管理措施
安全教育与管理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学生身心健康、社会稳定和谐、家庭幸福快乐的关键所在。加强安全教育,做好安全管理,已成为新时代各学段教育工作的重点与根本,更是彰显学校育人功能的主渠道。但是,在目前的一些农村寄宿制学校,依然存在安全教育模式单一,安全管理措施不力,安全活动开展匮乏,安全工作停留表面等现状。由于安全教育与管理措施缺乏创新,故步自封,丧失活力,对应的安全教育与管理效果自然也不尽人意。受此影响,很多农村学生的安全意识明显不足,隐患防控能力比较低下,事故自护素养难以提升,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与成长发展产生了诸多束缚[1]。基于此,教师应加强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措施的创新,并根据学生实际与教育需要,切实拓宽安全教育路径,不断优化安全活动方式,全面创新安全工作手段,充分整合借助教育资源,构建起更为科学、完备、深入的安全教育与管理体系,从不同层面来强化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与安全能力的塑造,以达到促进农村学校安全教育高质量、深层次、多元化发展的目的。
一、寄宿制学校校园安全教育及管理现状
(一)校园安全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
建立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是校园安全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然而,根据目前寄宿制学校校园安全管理现状的观察,可以明显发现其安全管理制度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疏漏,当前寄宿制学校校园安全管理制度更多的是集中在消防安全管理、学校获得安全管理和设施维护安全管理上,这些制度过于简略,使得它们的指导意义超过了实际应用价值;另外,制度与实际执行之间存在严重的脱节,校园安全管理制度的确立是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服务的,寄宿制学校校园安全管理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制度与执行脱节严重。要么执行过于死板,导致学生抗拒。要么对制度视若无睹,如此一来安全管理效果可想而知。
(二)留守儿童多
随着现实社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出现了过剩的现象。为了追求更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经商或打工。在外出人员中,有许多是年轻父母,他们希望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孩子不能随父母外出,只能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朋友家中寄居,从而成为了被称为“留守学生”的群体。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他们的监护人安全意识不强,常常选择过度宠爱的教养方式。他们经常给予物质和生活上的满足,过于宽容和放任,平时几乎没有或者完全没有对这些孩子进行安全教育。一些孩子逃学、旷课、不交作业,甚至加入了社会小青年组织,养成了打架、赌博和酗酒等不良习气;还有一些孩子由于家庭温暖的缺失而离家出走。
二、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安全教育及管理的策略
(一)营造安全氛围,强化学生安全意识
浓郁的安全文化氛围,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开展有着显著作用。其可以使学生在诸多安全知识、素材、资源的指引与感染下,慢慢确立基本的安全意识,使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由表面向内涵发展。因此,学校应本着“时时处处讲安全”的理念,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贯通至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工作开展的方方面面,开展对学生“安全规程必须时时守”意识的培养。就诸多与学生安全密切相关的知识、要求、规范等通过展板、橱窗、板报、广播等工具予以灵活呈现,使“安全”时时处处渗透至学生校园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学生的心灵、思想、认识给予浸润,予以熏陶,进行感染。这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式的文化感召,可以使传统安全教育领域“被动接受”的教育方式得到彻底改变,让学生真正成为践行安全要求的主人,为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提供了铺垫。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寄宿学生的生活。
要从促进发展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能够在愉悦的活动中获得乐趣,从而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师用鼓励性语言调动学生的活动积极性,也能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提升农村学生主动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
(三)注重学校、家长和社会间的联系
管理人员一定要和学生的家长取得随时的联络,必要情况下可以向社会救助部门求助。针对学生返校、回家交通不便利的情况,需要投入资金配备专门的校车,保障学生安全。学校教务处、班主任、宿舍管理教师和家长之间要分发联络卡,有意见及时提出,通过有效的联系,提升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安全管理质量。
(四)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
保障学生安全和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是确保学校开展良好教学活动的先决条件,也是学校对学生安全负责的前提。只有学生的安全问题得到保护和落实,家长和学生才能对学校放心,才能带领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去[2]。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学校进行长期和多方面的探索研究,根据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使管理系统尽可能完善,并将安全风险与学生隔离开来。学校在建立门卫制度的时候就应该严格制定对进出学校的人员身份检查的工作标准,制定合理的轮班制度,使学校每天24小时值班。
三、结语
总之,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且琐碎的工程,实现对其措施、途径、手段、机制等创新,既是时代需要,也是大势所趋。教师在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安全教育与管理措施时,应以学生实际与地域实情为基础,根据可能诱发安全隐患的具体问题,就其开展的定位与导向予以适时延展,以强化对学生安全意识、安全技能、安全素养的培养,切实提升学生的安全问题关注度与重视度,逐步消除、慢慢杜绝各类安全问题的发生,切实提升农村寄宿制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的效能与水平。
参考文献:
[1]连忠友.构筑学校安全教育的第三道防线[J].教育艺术,2021(02):35.
[2]郭学文.强化生命安全教育 保障学生健康成长[J].宁夏教育,2021(Z1):38-39.
作者简介:张生文(1981.06-),男,汉族,甘肃武威人,本科学历,教育硕士,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安全管理,化学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