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Rural Education

基于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四川民办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

曹乐凡 李倩

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摘要:本论文基于语言经济学的理论框架,着力从语言经济价值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语言与经济发展关系理论和供给侧理论等方面出发,分析四川民办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帮助各高校立足高校本身,充分利用经济方法和思维,进行特色专业建设。

关键词:语言经济学;商务英语;人才培养

一.前言

商务英语专业是立足于国家经济战略发展,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现实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新专业,截止目前为止(2020.5),四川省共有6所民办高校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或专业方向教育。为避免高校之间商务英语专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同质化,各民办高校都在探索如何建立能服务于四川区域经济发展的商务英语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各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如何构建多元化的学科理论体系,以相关学科理论为指导,建构商务英语教育特色培养模式,就成为商务英语专业内涵发展的根本需要。

同时,四川民办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师资力量不足、实践教学不足等,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基于现实要求,各高校亟需探索商务英语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满足新时期新文科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的高要求。

语言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涉及语言、经济、文化等方面,为商务英语专业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语言经济学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语言的产生、发展、使用和效益等问题,可以帮助各民办高校的教师更好地理解商务领域的语言使用和交流规律,为其提供人才培养有力支持。因此,基于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主要探讨基于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民办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内容包括:(1)探讨语言经济学与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关系,明确其内涵和两者的联系。(2)分析当前四川民办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3)基于语言经济学视角提出四川民办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其主要特点和措施。

二.语言经济学与商务英语人才培养

(一).语言经济学的概念和内涵

语言经济学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教授Jacob Marschak于1965年提出语言具有经济学最本质的要素:价值(value)和效用(utility)、费用(cost)和效益(benefit)。多年来,无论哪一种研究,各学者都认为:语言经济学的核心理念是将语言视为一种经济资源,语言的使用和流通具有经济性质,语言经济学的“语言经济价值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语言与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供给侧理论”对语言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语言经济学与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关联性

基于语言的经济属性,在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过程中,将经济学和语言学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理解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性,为新时期新文科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其关联性如下:语言经济学与培养目标。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经济学素养和信息经济学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商务领域中独立思考、快速应对和处理各种商务信息和情境;语言经济学与课程设置。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该更加注重多元化和实践性,既要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又要注重实际工作环境的模拟和实践,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应该引入语言经济学相关的理论和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商务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过程,以及商务合同和协议的设计和执行过程;语言经济学与教学方法。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方法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实践模拟等方法,让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商务英语的运用和效果。同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商务竞赛和交流活动,提高其全球化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四川民办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

(一).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的问题

目标宽泛。调研的几所高校都严格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国标》)制定了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国标》虽为商务英语专业准入和评价的标准,但不可以简单的套用《标准》的内容,制定出大而全、非常宽泛的人才培养目标。调研的部分高校,虽然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出校本特色,例如IT,旅游,商务等目标,但几乎都提到《国标》中的培养目标内容,即国际化复合型人才,这忽视了语言经济学中的语言市场和语言人力的要求,使得人才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

同质化严重。虽然所有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都明确注重学生的经济,管理和商务的能力,以便使他们能够在商务领域中独立思考、快速应对和处理各种商务信息和情境,但实际上,语言经济学与培养目标之间的整合不足,培养目标的设计不够具体,几乎几所高校在培养具体应用人才方面都提到,基本较强的跨文化能力,商务沟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并把跨境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作为重点人才培养方向,这种单纯以“市场”为导向来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式,造成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等结构性问题。

(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

商务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孤立,缺乏跨学科整合。按照语言经济学的观点,商务英语不仅仅是语言学科,还需考虑商业、法律、文化等多个领域。各个高校在课程的设置上,还是着重设置听说读写翻译的课程,对于重要跨学科的商科课程有设置,但缺乏系统性,开设学期设置不合理等。调查的半数高校在大学一年级都开设了英语专业的听说读写课程,与英语专业开设的课程一样。商务类专业课程学期安排也不太合理,开设的课程未能够按照商科的教学逻辑设置专业课程,有高校在大一就开设了《管理学》和《市场营销》。调研高校中大多数设置的课程也不能完全支撑其培养目标的实现。比如高校提到的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但所有高校培养此类人才的方向课程,都少于5门。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在多元性和实践性方面存在欠缺。几乎所有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现有课程过于侧重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缺乏足够系统培养学生综合商务运用能力的商科课程体系,这使得学生在真实商务场景中的应对能力不足。理论与实践在课程设置中存在脱节。尽管所有高校对课程设计强调实践性,但实际操作中,学生往往只接触到商科类知识,缺少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案例和情境中的机会。调研的几所高校都没有自己的行业模拟实验室,比如跨境电商实训平台,无法充分保证培养人才的高质量。

(三).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问题

商务英语专业师资教学力量不足,商务英语教学能力有待提高。首先,现有的几所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几乎都来自于原有的英语专业师资队伍,缺乏商科毕业背景,无法提供足够的专业领域的教师,导致学科覆盖不足,这可能使学生在特定领域的深度学习受到限制。其次,师资结构严重不均衡,以年轻教师为主,所有调研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缺乏博士学历的高职称教师,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商务英语教学的连贯性和深度。最后,缺乏国际化的教学团队,商务英语专业通常需要与国际贸易、跨文化交流等领域紧密结合。然而民办高校师资力量不足,难以形成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教学团队,这可能会限制学生在国际商务领域的竞争力,很难促成培养国际化符合人才的培养目标。

传统教学模式突出,缺乏创新。在传统教学方面,通常采用教师为主导的讲解式教学,而考试评价体系较为偏重。这种模式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缺乏实践和互动的机会,这在商务英语专业显得尤为不足,学生难以在实际商务场景中应用所学知识,因为他们未经过充分的实际操作和模拟商务交流,从而难以培养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当然调研的高校中虽然也提到如OBE的教学模式,但实际上对于民办高校学生基础的薄弱的现状,这种模式的开展尤为困难。

四.四川民办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建议

(一).立足四川区位优势,依据学校办学特色,制定出能够参与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的人才培养目标

语言经济学中的“供给侧改革”理论,要求商务英语人才培养需要对其“供给侧”进行改革,确保人才的供给能够满足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国标》是四川民办高校制定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但不应该照搬,制定大而全的人才培养目标,导致人才培养的目标的同质化。

人才培养目标要立足于四川处于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川渝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战略高地,依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对接四川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和医药健康等优势产业中的商务英语岗位,有针对性的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比如在人才培养上可以具体提出“一带一路”战略语境下的跨文化沟通、长江经济带的产业语言能力、数字经济与电商语言技能等等。只有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确保为四川经济发展提供具有全球视野、跨文化适应力和产业专业知识的人才支持。

(二).构建“无缝对接”四川优势产业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语言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语言本身具有人力资本的属性,具有经济价值,这就要求在高校在设置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要搁置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争议,要从四川经济战略和行业优势出发,充分发挥商务英语更加宽广的学科专业的比较优势,制定出具有语言和商科双重专业优势的课程体系,以此提高办学效益,实现学生的预期收益(培养目标)。

首先设置独立且连贯统一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商务英语的基础是英语语言不是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不能简单复制英语专业的语言技能课程,应该从大一开始就独立设定商务英语技能基础课程,使商务言语的学习效用最大化,突出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增强课程设置的专业性,明确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其次,依据四川产业优势设定商务类专业课程。除了《经济学》这些基础课程外,其余的商科方向课程,可以依据四川的产业,行业具体设置与培养目标切合的专业方向课程,并增加方向课程的种类和课时,突出商务核心能力的培养。最后建立并完善以四川优势产业为导向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除了课堂中的英语语言能力实践外,应当在集中实践,学期实践,综合实践等环节,具体开展与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和医药健康等产业中的商务岗位的实践,满足行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

(三).建立高素质的“双师多能”教师队伍

按照语言经济学的人力资本理论,教学师资队伍所包含的体力、智力、技能、知识等都属于特殊的人力资本,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实现个体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就要求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多能”的教师队伍。首先,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要优化师资结构,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大力引进拥有博士学位和高职称的教学人才,形成高质量的教学团队。积极引进知识扎实,行业知识丰富的企业人才,推动校企合作,建立融合立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其次,教师要进行知识结构转型和专业教学能力提升。不具备商科背景的教师,主动学习经济、管理和法律等课程,并参与四川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优势产业中挂职锻炼,全面的提高自己的语言、实践和行业技能的能力。

五.结语

按照语言经济学理论的分析框架,能够客观的看到四川民办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宽泛同质化,课程设置上孤立,缺乏跨学科整合以及具有商科背景的师资的短缺,缺乏国际化的教学团队等问题。这就要求各高校,继续按照《国标》的标准,立足四川的经济区位优势,深耕优势产业,深化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Marschak, J.Economics of language[J].Behavioral Science, 1965(10):135-140.

[2] 陈靖,王颖.基于语言经济学的BSP课程重构[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94-96.

[3]李煜,基于语言经济学的“双师双能型“商务英语教师发展研究[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70-73.

[4] 教育部英语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指南(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25-49.

[5] 邓静子,林小宁.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式发展研究-一个基于语言经济学的初步分析[J].中国市场.2020(25):174-176.

2020年度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研究中心)课题 :基于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四川民办高校 商务英语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MBXH20YB300;四川省2021—2023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类专业人才双创能力培养路径研究,课题编号:JG2021-1500。

作者简介:曹乐凡(1985-),男,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商务英语。

李 倩(1988-), 女, 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商务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