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为先,五育并举
黄大耕
成都市桐梓林小学 610042
摘要:“双减”政策的实施给小学德育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给学校德育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基于“双减”政策背景,分析了目前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实施路径,旨在促进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健康、有序、持续发展。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德育教育;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引言
小学德育教育是小学阶段的重点内容之一,“双减”政策的实施给小学德育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在分析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实施路径。以期为学校开展好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小学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德育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把教材知识简单地重复讲解,对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没有进行深入地挖掘和提炼,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对课本中的内容并没有完全掌握。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也缺乏相应的创新意识。在以往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更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传统的德育教学方式难以满足新时代小学德育教育工作需求。
(二)德育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
德育教学评价是对学生道德行为进行评价的过程,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方面内容。对于小学德育教学评价而言,需要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分析和判断。因此,学校应构建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机制,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但是,现阶段学校在对德育教育评价时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考核机制不完善。由于一些教师还存在着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考核机制方面仍不够科学合理。例如,一些教师虽然注重对学生道德行为和学习成绩进行考核评价,但是还不能做到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导致学校在对德育教育教学进行考核时也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三)德育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随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和社会竞争不断加剧,教师队伍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薄;其次是部分教师缺乏职业责任感、缺少敬业精神;最后是部分教师缺乏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1]。这都说明目前小学德育教育队伍存在着严重不足现象。因此学校要加大对小学德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和强度,以提高德育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双减视域下小学德育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完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提升德育工作实效
学校要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创新德育工作评价机制,完善德育评价体系。一是要健全德育评价标准。要在评价标准中明确德育工作的内容、标准、形式及方法,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二是要制定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将学生学习成绩、日常行为表现、品德行为表现和教师综合素质等纳入综合评价,实现“教书育人”与“立德树人”有机结合。三是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除学生个人自评和互评外,还要采用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学校德育工作中来。四是要加强家校沟通合作。教师和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密切配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学校还可以结合学生思想品德表现情况,制定“优秀班级”评选标准,对优秀班级进行表彰奖励;根据各年级德育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各年级的德育教育教学计划及相关要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1]。
(二)加强家校沟通,形成合力
德育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熏陶。在“双减”政策下,学校要结合“双减”政策要求,将德育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德育教育为中心,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是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积极向家长宣传“双减”政策,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便更好地配合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教师可以利用“电话联系”“微信、 QQ交流”等方式,及时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和学习情况。同时,也可以组织一些家校互动活动,让家长和教师在活动中互相了解、互相沟通、互相帮助。三是要丰富德育教育活动内容。学校可组织开展各类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此外,学校还可以举办一些体育类、科技类、文化类等竞赛活动和公益活动,如“感恩父母”“小小设计师”“垃圾分类”等主题班会及艺术节等,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快乐与幸福。
(三)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保障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和楷模,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保障。一是要加强教师道德修养,为人师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教育观。教师不仅要加强自身知识技能的学习,还应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教育理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二是要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自身对德育教育工作的认识和理解,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教师应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形式多样、寓教于乐、寓教于玩等方式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不断激发学生对学习生活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对德育教育内容进行加工整理,使德育教育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教师应积极探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的德育教学方法和模式,激发学生对德育教育的兴趣和参与度,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德育教育。
(四)挖掘课程育人价值,丰富德育教育内容
课程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平台。“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要充分挖掘课程的育人价值,丰富德育教育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设计个性化德育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一是挖掘学科育人价值。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科育人价值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学校要挖掘学科教材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开发学科特色课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教材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校要深入挖掘区域内文化资源,结合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等进行课程开发,使其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如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可以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中秋节”期间开展“我是小小月饼师”活动等。在学校开展的红色主题活动中可以让学生了解革命英雄、优秀共产党人的英雄事迹、革命精神等,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还可以通过诵读红色经典作品、观看红色电影等形式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学校可以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中,促进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的良好品质[2]。
三、结束语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德育的引领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内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熏陶。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指导,定期组织德育教育培训活动,提升教师德育素质和育人能力。另外,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心理健康教育和法治教育,以此促进学生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晓玲.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策略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3(27):123-125.
[2]孙延河.浅析小学低学段德育教育的实现手段与重要性——以教学“团团圆圆过中秋”为例[J].新校园,2023(08):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