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探究就业导向下高校体育专业足球课程改革探讨

作者

李伟

湖南城市学院 413000

摘要:足球是高校体育专业的重要学习内容之一。2018年提出的中国足球改革方案中,进一步强调了校园足球教学、培养的提质增效。但现今高校体育专业足球教学大多沿用传统模式,校园足球难以推进,毕业生工作难等现象普遍存在。高校应当在强化校园足球教育的同时,重视就业导向目标,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文章立足于教学实践,针对就业导向下高校体育专业足球课程改革策略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希望能够为高校足球教学实效性的进步提供参考及帮助。

关键词:就业导向下;高校体育专业;足球课程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引言

高校体育专业旨在培养胜任体育教育工作,能够开展体育科学研究的高素质人才。但我国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对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提出了更多挑战。足球是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重点之一,高校体育专业同样设置了足球课程。新时代下,高校应当注重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引入就业导向模式,运用科学的培养策略,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体育人才,使其在日后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一、高校体育专业足球课程现状

1、教学忽视就业因素

现今高校体育专业足球课程教学仍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较大影响,以理论知识、足球技能的传授和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作为重点内容,忽视了学生未来的就业需求。这样的观念导致高校体育专业足球教学中就业相关内容融入不足,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之间无法实现同一性和连续性,影响了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素养的提升。此外,部分高校体育专业足球课程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意见表达,难以有效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发挥,影响了足球课程的教学效果。

2、学生就业意识不足

学生作为未来就业的主体,其就业意识对教学效果有着一定的影响。从高校体育专业技术课程教育的现状看,大部分的教学内容局限于校园内展开,学生大多在校园中渡过4年的学习时光,缺少社会交流实践的机会,导致学生的就业意识不足,难以主动收集就业市场和体育足球专业人才的发展趋势,同时对自身优势、能力认知不足,毕业后无法适应岗位要求和工作要求。

3、教学缺乏实训

有效的实习实训不仅能够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也可以推动其将理论知识带入实践,解决其日后的就业问题。但传统高校体育专业足球课程教学集中于校园,缺乏实习实训课程,导致学生能力发展与市场人才的需求方向脱节。也存在一部分设置了校园足球交流等实践项目的学校,但其内容往往停留于表面,导致专业实践流于形式,无法起到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和功能。

二、就业导向下高校体育专业足球课程改革策略

1、刷新教学观念,创新教法体系

教法体系是教学过程的核心,是教学观念的直接体系,直接影响着整体教学改革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效果。就业导向下,高校体育教师应当从自身做起,抛弃传统教学观念,创新教学体系,实现教学模式向就业方向的针对性变革。

新时代下,社会对于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局限于专业理论和身体素养,更关注其实践应用的能力。高校体育教师应当积极将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结合,设置针对性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将运动教育模式引入教学,不断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足球比赛环境,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使其在比赛中树立责任心和使命感。针对大学生就业时反映出的对自身把握不足、不了解社会需求等现象,教室可以采取情境模拟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与未来职场相近的情境环境,使其找到自身在集体中的定位,针对性的提升自身能力,以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实现自身能力的最大化发挥,弥补社会发展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空缺。

2、拓展实训内容,提升实践能力

就业导向下,传统高校体育专业实践实训内容的不足已经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阻碍。高校体育教师应当积极行动,拓展实训内容,将职业因素全面融入体足球教学活动中,实现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素养的着实提升。

首先,高校可以积极和本地用人企业,周边小中学校、足球俱乐部等合作,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并聘请相关专家、企业负责人、俱乐部教练等作为教学辅导,以双师制度为学生提供理论、实践的全面指导,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高校也应重视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积极鼓励学生课余时间进行专业相关的兼职,使学生提前体验到就职后的环境,锻炼其社会交往能力和职业能力。此外,在校园足球建设不断推进、国家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的背景下,高校更可以将创业比赛纳入实训教学之中,以创业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体育专业人才就业开辟新的空间。

3、重视评价反馈,完善教学体系

教学评价与反馈直接体现出教学方式的实施程度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证明了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为教学改进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帮助。近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对于人才的需求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高校体育教师应当重视教学评价和反馈,完善教学体系,确保教学实效性。

首先,高校管理者应当注重对足球课程改革的系统评价,广泛收集各教学单位、学生的多元信息,全面把握足球课程改革的效果和不足。就业导向下,高校更应重视本校学生的就业方向,实施就业后调查,借此把握最新的体育专业人才就职需求,再次分析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同时,高校体育教师应当注重教学内容的创新,针对本地的足球人才需求,例如校园足球等项目的实施情况,针对性的编写校本教学,提升足球课程教学的实用性,为学生提供切实的就业支持。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就业导向下的高校体育专业足球课程改革不仅是对新时代高校毕业生就职需求的回应,更能够提升足球人才的培养效果,有着多方面意义。高校体育教师应当主动行动,围绕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要求,把握足球教育发展趋势和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的变化,立足于高校学生的学习特征,重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策略;并在教学中始终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辅助学生不断吸收足球技能,发展自身体育素养,实现其就业能力的全面优化,为我国足球培养高素质、强专业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红云,李亚光,段卫健.体教融合视域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路径探索[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3(16):78-80.

[2]邢欣,王彤,杨欢.基于信息化平台的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评价能力培养的路径与实践探索[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3,31(08):155-158.